革命圣地枣园游览

黄老师

<p class="ql-block">延安枣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西北约8公里处,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革命旧址。这里原名“延园”,因园内遍布枣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与地位:</p><p class="ql-block">枣园最辉煌的时期是1943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于1943年10月由杨家岭迁驻此地,直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在此期间,枣园成为了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主要所在地,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也是“延安精神”形成和发扬光大的核心地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6日上午11点半,我们内江西安游一行50余人乘大巴来到了枣园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11点半我们50余人在此吃集体团餐</p> <p class="ql-block">全团50余人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旧坦</p><p class="ql-block">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旧址。</p><p class="ql-block">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迁住枣园办公后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一局派出精干参谋在枣园开设作战值班室,负责人为王政柱。</p><p class="ql-block">枣园作战室积极搜集日军和国民党情报,分析军事斗争形势,研究战局发展态势,编辑作战指令,全力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了解全国战况、制定战略部署提供依据,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动撤离延安,枣园作战室也完成</p><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旧址迁住枣园办公后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一局派出精干参谋在枣园开设作战值班室,负责人为王政柱。</p><p class="ql-block">枣园作战室积极搜集日军和国民党情报,分析军事斗争形势,研究战局发展态势,编辑作战指令,全力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了解全国战况、制定战略部署提供依据,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动撤离延安,枣园作战室也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旧址</p> <p class="ql-block">行政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机要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书记处礼堂</p> <p class="ql-block">延安时期的五位中央领导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中央管理局在延安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旧居</p><p class="ql-block">1937年3月16日,任弼时到达延安,洛川会议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出师华北。1940年3月回国后,参加书记处工作,兼任中央秘书长,筹备"七大",负责陕甘宁边区与晋西北的工作。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后,进入中共核心领导集体,为中央机关正规化建设和边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2日,任弼时由这里撤离延安,转战陕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闻天旧居</p><p class="ql-block">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张闻天曾先后在凤凰山麓、兰家坪、杨家岭居住。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干部教育部部长、马列学院院长等职。延安整风运动中,他带领调查团赴陕北绥米地区和晋西北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写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报告。在此居住期间,主要从事理论与政策研究工作,著有《中国革命纪事》等书。</p><p class="ql-block">任智时在延安时期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旧居</p><p class="ql-block"> 1944年12月,周恩来由杨家岭迁到这里。为商谈废除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等问题,曾九次奔波于延安和国统区之间。抗日战争胜利后,和王若飞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经43天的艰苦斗争,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1月,由于国民党召开伪国大,一手关闭了谈判的大门,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南京撤回延安。</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3日,移住王家坪。18日,同毛泽东一起撤离延安,转战陕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p><p class="ql-block"> 1943年10月,毛泽东由杨家岭迁到这里。在此,继续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主持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写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著作。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和民主,避免内战,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为实现又一次历史转折争得了主</p><p class="ql-block">动权。</p> <p class="ql-block">朱德旧居</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到这里。在抗日斗争向国内解放战争转变的历史关头,他肩负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司令的重任,协助毛泽东处理军机大事,签发了《命令冈村宁次投降》等指示、命令。1947年元旦,发表《一九四七年十大任务》的广播词。院中有一石刻棋盘,工作之余常与工作人员对弈。年届六旬不觉老,被人们誉为"青年领袖"。</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2日,由此撤离延安。枣林沟会议后任中央工委副书记,前往华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最豪华的接待客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前面照片朱德总司令和战士们在一起娛乐的那张石桌</p> <p class="ql-block">枣园的入口并不张扬,一如它内在的气质。园内树木葱茏,尤其是那些虬枝盘错的枣树,仿佛沉默的见证者。与想象中“革命圣地”的庄严肃穆不同,这里更像一个安宁的农家院落。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朴素,构成了第一重震撼。</p><p class="ql-block">沿着土坡向上,一孔孔窑洞依次排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这些在历史教科书中光芒万丈的名字,就曾与这些狭小、昏暗、土坯结构的居所紧密相连。走进窑洞内部,一张木板床、一张旧书桌、一盏煤油灯、几个书架,便是全部家当。站在其中,我无法想象,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领袖们运筹帷幄,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写下了决定中国命运的鸿篇巨制。这种物质上的“贫瘠”与精神上的“富矿”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是枣园给我的第一课——关于“艰苦奋斗”的真正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