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昵称/美篇家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57040900</p><p class="ql-block"> 图片/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血色丰碑永存心间。</p><p class="ql-block"> 初次翻开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扉页已经微微发黄,可那些文字却依然鲜活有力,仿佛一颗穿越时空的子弹,直击我的心灵。这篇仅3500余字的通讯特写,虽然创作于近七十年前,却依然能够让这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英雄赞歌:历史背景下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传唱至今的战歌,将我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作者魏巍通过三个典型事例,勾勒出最可爱的人的群像:松骨峰阻击战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烈士、火海中抢救朝鲜儿童的战士马玉祥、防空洞里就着雪吃炒面却毫无怨言的普通士兵。</p><p class="ql-block"> 松骨峰战斗的惨烈程度令人震撼:“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这些细节如此真实,如此震撼,让我瞬间理解了什么叫“血肉长城”。</p><p class="ql-block"> 陆游有诗云:“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些战士大多只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却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爱国主义,什么叫英雄主义。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谈道:“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 正是作者这种被深深感动后的真情实感,让这篇文章有了穿透岁月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家国情怀平凡中的不平凡。</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战士们的初心和信仰。</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我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他们不是天生的超人,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们也会想家,也会怕冷,也会在收到家书时开心得像个孩子。但正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战士们最喜欢收到小学生的来信,因为字迹虽然歪歪扭扭,但特别真诚。这种纯真的情感交流,穿越战火,温暖着战士的心,也温暖着作为读者的我。</p><p class="ql-block"> 魏巍将志愿军战士比作“从延安走来的小太阳”,这个比喻特别贴切。无论是在延安窑洞还是在朝鲜战场,那种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战士们用子弹壳当笔,烟盒纸当本子,在战斗间隙学习文化知识。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对进步的追求,让如今在优越条件下读书学习的我们感到敬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历史回响一篇文章的传奇旅程。</p><p class="ql-block"> 《谁是最可爱的人》创作于1951年,魏巍当时31岁,从朝鲜战场前线采访回国后一气呵成写就。这篇文章最先刊发于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毛泽东同志读了这篇作品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p><p class="ql-block"> 朱德总司令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更令人感动的是,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上作报告时,竟然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 全场热烈鼓掌,周恩来对魏巍说:“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传到朝鲜前线,志愿军各部队的油印小报立即以显著位置转载,指战员们争相传阅。“最可爱的人”五个字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整个前线沸腾起来!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的同志回忆:“就在那天,我们赶着编印了一期前线快报。《谁是最可爱的人》被转载在头版头条。报印好,我们一人背了一大卷去追赶部队。我们觉得浑身是力量,即使横在我们面前的,是美国鬼子设下的20公里宽的火墙,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一冲而过的。”</p> <p class="ql-block">现实观照:谁是我们时代最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本,我陷入沉思:在这个和平年代,谁是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虽然侧重于写战争,但它的落笔点、作者的写作动机其实在于和平与幸福。文章结尾处,魏巍用一连串设问提醒身处和平的人们珍惜幸福,不忘那些为保卫和平而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郁达夫有句话讲得非常好:“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则是无可救药的。” 我们不应该忘记,在平静生活的背后,是无数人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安全与幸福。</p><p class="ql-block"> 疫情期间逆行的医护人员,河南暴雨中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坚守在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守卫祖国边疆的解放军战士……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同样的精神光芒。这种精神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精神传承:从阅读到行动</p><p class="ql-block"> 读完《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不仅收获了对历史的认知,更获得了一种精神的洗礼。这种精神力量,激励着我思考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作家魏巍谈到作品创作体会时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是从我心底跳出来的,是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 这种发自内心的创作,才能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不需要像志愿军战士那样浴血沙场,但我们同样需要具备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正如《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所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谁是最可爱的人》不仅是一篇课文,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内心最珍贵的东西。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生活的今天,不要丢失那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些最朴素的情感,最真实的善良,最平凡的坚守,才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根本力量。</p><p class="ql-block"> 重读这篇红色经典,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可爱”二字的千钧之重。最可爱的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精神灯塔。他们的精神,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如旗帜指引我们奋斗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铭记这些最可爱的人,让我们自己也努力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p>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