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裹着砂砾砸在帆布帐篷上,叮叮当当像谁在敲一面缺了齿的旧鼓。李工蹲在二号观测点的沙坑里,膝盖抵着冻硬的地面,笔记本边缘被他无意识地摩挲出了毛边——那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三百二十七个关键参数,有些笔画太重,蓝黑墨水直接把这一页洇透了,像滴进沙漠的水,怎么也收不住。他抬头望向五公里外的铁塔,在正午的强光下泛着冷白的金属光泽,塔顶的银色小屋像颗被丝绸层层裹住的蜜饯,里面躺着的,是全体中国人憋了十三年的那口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李,咱'邱小姐'今儿穿嫁衣了没?"隔壁帐篷的老张扒着沙丘探进头来,鼻尖上还沾着早上吃的压缩饼干的渣。李工嘴角抽了抽,眼角的皱纹里却凝着层薄霜:"早裹瓷实了!三层铅壳防辐射,两层特种钢抗冲击,连引信的螺纹都是我亲手拧的,紧得能咬住狼牙。"他们嘴里的"邱小姐",是这颗原子弹的秘密代号——因为吊装时用的半球形吊篮像个雕花梳妆台,科研人员便打趣说,这是要出阁的新娘,得仔细装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天前,李工跟着吊装队爬上那座一百零二米高的铁塔。钢架在高原的风里晃得像喝醉的竹竿,他攥着安全绳的手心全是汗,指甲盖抠进掌心的肉里都没知觉,眼睛却死死盯着下方缓缓升起的弹体。那枚代号"596"的核装置被装在双层减震容器里,像颗被细心呵护的心脏,一千二百零六根导线从它的躯壳里伸出,像神经末梢般连向塔下的控制室。"这哪是铁疙瘩?"他摸着弹体表面冰凉的涂层,在心里念叨,"这是咱们用算盘珠子敲出来的骨气,是用算草纸堆出来的尊严。"上个月他还见过邓稼先抱着计算稿纸从实验室出来,蓝布中山装的袖口磨出了毛边,眼镜片上全是油渍,却举着一张演算纸笑:"老李你看,这个参数再调0.3%,当量就能卡进理论值的误差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刻,铁塔下的地下控制室像口被捂紧的高压锅。总指挥张爱萍将军的副手站在最前面,左手攥着秒表,右手食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年轻的操作员小王第三次检查了引爆按钮的绝缘胶套,鼻尖上沁出的汗珠滴在控制台上,马上被擦布吸得干干净净。李工坐在监测屏前,看着最后一行数据从琥珀色跳成稳定的绿色——温度23.7℃,压力1.2个标准大气压,电路阻抗偏差0.03欧姆,全都在允许范围内。他忽然想起三个月前钱三强先生拍着他肩膀说的话:"咱们造的不是杀人武器,是一把钥匙,要打开那扇被别人用核垄断焊死的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九、八......"14时59分40秒,倒计时的声音通过防爆广播传遍戈壁,每个数字都像重锤砸在钢板上。李工感觉自己的心跳和秒针重叠了,喉咙发紧,耳边却莫名响起老家春分时炸响的第一挂鞭炮——那时他蹲在门槛上看火星子噼里啪啦乱跳,娘站在灶台前说:"响过这一声,地里的麦种就有盼头了。"此刻的"邱小姐",大概也在等着这一声响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刺目的白光从观察窗炸开的瞬间,李工本能地闭上了眼。可那光太亮了,比正午的太阳还要耀眼百倍,透过紧闭的眼皮,他看见一片橙红色的光晕在疯狂蔓延,像一颗新生的太阳从戈壁深处缓缓升起。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轰鸣,不是单一的爆炸声,而是一连串低沉的、连续的咆哮,仿佛大地在翻身打滚,又像千军万马从地底狂奔而出。他感觉脚下的钢板在剧烈颤动,耳朵里灌满了尖锐的啸叫,像有千万只蜜蜂同时振翅,却在这混乱中清晰地捕捉到监测仪上跳动的数字——当量2万吨TNT,和理论计算值分毫不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功了!"不知是谁先吼了一嗓子,接着整个控制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有人跳起来撞翻了椅子,有人抹着眼泪扑向邻座的同事,李工却盯着屏幕上那组起伏的波形图看了很久——那些优美的曲线,是邓稼先带着团队在青海金银滩草原上算出来的,是王淦昌蹲在实验室里调整了上百次参数定下的,是无数个不眠夜里,用算盘噼里啪啦的响声和手摇计算机的咔嗒声敲出来的星辰大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天后,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中国在本国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这是中国国防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外媒惊呼"东方巨龙睁开了眼睛",而罗布泊的帐篷里,李工小心地包好那本被核爆余震震落了页脚的笔记本。扉页上是他用钢笔写的字迹,已经有些褪色:"献给1955年决定搞原子弹的所有人——我们的底气,从来不是别人的施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些藏在"邱小姐"裙摆下的传奇:当苏联专家撤走带走全部图纸时,科研人员蹲在图书馆里,把国外公开期刊上的论文逐字翻译、比对、验算,用放大镜追踪每一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没有电子计算机,北京中关村的仓库里堆满了算草纸,摞起来比城墙还高,有人算到手指抽筋,就把铅笔绑在手腕上继续写;为了保密,邓稼先对妻子只说"去办点事",这一去就是二十八年,直到病危时才在病房里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王淦昌化名"王京"在实验室里待了十八年,女儿问他"爸爸在哪里工作",他指着夜空说"我在星星上找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此刻,戈壁深处的铁塔遗址旁,立着一块花岗岩纪念碑,上面刻着两行鎏金大字:"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风掠过碑面,卷起几粒沙子,落在那朵曾震惊世界的蘑菇云照片上——原来最震撼的力量,从来不是毁灭,而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决心。每逢清明,总有白发苍苍的老科研员们拄着拐杖来这儿,指着远处的戈壁说:"看见那朵蘑菇云了吗?她呀,是我们捧在手心里的'邱小姐',是中国人挺直腰杆的底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9年·纪念"两弹一星"表彰大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视里正播放着当年参与者的采访,镜头扫过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他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胸前的勋章,对着镜头说:"我们那时候啊,算盘珠子砸在桌上的声音,比现在火箭发射的轰鸣还响。" 画面切回罗布泊,当年被核爆掀起又落下的沙粒,早已在戈壁的风里沉淀成坚硬的盐壳——而那朵蘑菇云的形状,永远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里,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