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秋季的绚烂晕染了时空的每一个角落,晨光穿透薄雾的朦胧洒在脸上,回忆几乎触手可及。四十八年前,1977年的秋季,我灰白的日子意外地闪进了一束光。那年十月下旬,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恢复了。消息通过有线电台越过千山万水,从首都北京传来,举国欢腾。在那个鸡叫听三县的豫南乡村农舍,当话匣子(农村家户门头上的小喇叭)里响起这个特大新闻时,如同秋日的炫彩笼罩了整个社乡,人们奔走相告,喜讯之光更照亮了我的心房。其时我是一个入职工作两年的公社农业技术员。</b></p> <p class="ql-block"><b>2014年我们同学(77级)聚会桂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大学是我多年的梦想,十年动乱中,我由67届的小学毕业生次年升入中学,1973年春天成为一名下乡知青,75年10月至77年那个秋季招工为农技干部。时光荏苒,二十多岁了,年少时理想中的大学生名称,却因各种各样的原由始终与我无缘。如今机会幸运地降临了,怎不叫我喜出望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喜讯之后的11月18日至24日,是报名时间。等我报了名,找到用来复习的高中课本,离考试时间只有不足一个月了。争分夺秒抓紧复习是当务之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然而,求学之路却充满了艰辛。我工作的乡村,偏僻边远,不通车不通电,劳动的日子靠每月定量的煤油点灯照明尚可对付,眼前想熬夜复习功课可就惨了。煤油的紧张,家家户户晚上都早早灭灯睡觉。即使有凿壁借光的心也没有可借的光源。</b></p> <p class="ql-block"><b>2016年我们同学聚会西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公社领导看到我的困难,就把自己办公配置的罩子灯和定量的煤油借给我用。冬天黑夜来得早,为了每天有灯油可燃,只能强制自己九点钟前必须把灯熄灭。白天劳动时默诵语文课文,夜晚复习数理化。在有亮的灯下做题,在没光的黑暗中背化学方程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样经过二十多天的夙兴夜寐、刻苦勤奋地复习,我满怀信心地迎战了当年12月9日至10日的考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考试分为理工和文史两类。理工类考试科目:语文、政治、数学、理化。文史类考试科目:语文、政治、数学、史地。现在看来是相当地简单,但是对于十年没摸书本、英语只认识26个字母或者根本没开过英语课的我们来说,那是多么地不容易!机会又是多么地难得!</b></p> <p class="ql-block"><b>2018年我们同学聚会南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紧张的考试结束,我如释重负,心中燃烧着希望;但又由于地处穷乡僻壤消息闭塞,不了解全国各地的考生水平,是否能成为大学生没有十分的把握,心情忐忑地等待着宣布结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后,全国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发了,我所在的县城考上了12人(全部为省外高校,因我省当时没有重点院校),我作为唯一的女生幸运地位列其中,一时间小县城掀起一阵议论热潮,我的名字也被传为佳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多年后才知道,77年那次高考招生,全国570万人报考,本科和专科共计录取约27.3万人,录取率为4.8%。我们77级大学生,成为恢复高考制度、教育公平重大转折的首批受益者。</b></p> <p class="ql-block"><b>79年初春我们同学在教学楼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冬季高考过罢年春季开学,我们入校几个月后的78年夏季,下一届高考又开始了,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入学时间和78级新生只差了半年左右。修完四年大学的1982年,我们和78级又在同年毕业,只是一个在元月份,一个在6月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按照我国大学教育“级”和“届”的时间维度确定:“级”对应入学年份,“届”对应毕业年份;在级和届使用方面:在校期间用“级”,毕业后用“届”。那么,问题来了,我们77级的毕业生难道和78级同称82届吗?这一特殊的历史交叉现象,该怎么区分呢?</b></p> <p class="ql-block"><b>2023年我们部分同学重返母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还好,幸亏我们毕业时,78级还在学习,月份的时间节点不同步,加之大学考试招生已空挡多年,我们这批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毕业生,便顺理成章、简单直白地称为“第一届”了。从此“第一届”这个称呼便成了77级的专有名词,一直沿用了下来。而晚我们半年毕业的78级学生,则名副其实、中规中矩地称为82届毕业生,避免了两届名称混淆的问题。“第一届”与“82届”的称呼有别,是历史事件的产物,是那个特殊时期的标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此,我们全国27.3万学子成了唯一的只有级别没有数字届称的77级第一届大学毕业生。</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我们同学聚游红旗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人生之路的重大关口,我经历了应运而生的三个“唯一”:举国唯一的冬季高考、全县首批大学生中唯一的女生、教育史上唯一无数字届称的77级。前两个“唯一”,成就了第三个“唯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7级,这是含金量最足的一个唯一。这几个字涵盖了太多的意义:1977年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标志着中国教育公平的重大转折,为后续高考改革奠定了基础;在百废待兴的年代,我们以求知若渴的姿态,为民族复兴铺就了第一块基石,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77级学子身上闪耀的,不仅是智慧的光芒,更是一个时代破冰前行的勇气!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和吉祥宝贝!77级,77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