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寨

老绵羊

<div>大寨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这个太行山下只有百十户的小山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它的名字响遍全国,传向世界。</div><div><br></div><div>当地资料介绍:大寨共接待过22位国家元首,2281个参观团,周总理就来过三次。仅1969年,来大寨参观的人高达375万,平均每天一万多人。这么显赫的记录,在中国也算个奇迹。</div><div><br></div><div>今天的大寨是什么样子,还能看见虎头山的梯田、黄土坡上的窑洞吗 ?</div><div><br></div><div>2025年国庆前夕,我们自驾从北京出发,穿过太行山麓,来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div><div><br></div> 大寨村离昔阳县城不到十公里,如今已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离大寨越近,那个年代的气息越浓厚。<div><br></div> <div>红旗广场“ <b>农业学大寨</b> ”几个大字,使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学习的榜样。</div><div><br></div> 今天的大寨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停满了小汽车。 当年土窑洞的村委会,已被现代化的办公楼替代。<div><br></div> 大寨博物馆里,记录着大寨的红色历史和创业经历。<div><br></div> 毛主席与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合影。1975年 - 1980年,陈永贵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div><br></div> 大寨铁姑娘队长郭凤莲,是陈永贵的接班人。她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央候补委员,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郭凤莲( 左二)与周总理在大寨的合影。<div><br></div> 展板记录了大寨接待的国内外名人:<div><br></div><div>134个国家的国际友人,我国副总理以上中央领导人28位。巴金、钱学森、华罗庚及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政道等名人都在大寨留下了足迹。</div><div><br></div> 博物馆有一间屋,再现了当年大寨大队部的场景。<div><br></div> 当年挖水渠、修梯田用过的工具和水罐。<div><br></div> 反映大寨劳动场景的油画<b> 《 虎头山下战旗红 》</b><div><b><br></b></div> <h1><b>走进大寨村</b></h1> 身后就是大寨村旧址,现在已改造成民俗风情一条街。<div><br></div> 进村的路两侧,分布着几十家饭店、民宿和商店。基本上是一院一特色,一院一主题。<div><br></div> 这间专卖店里,摆满了不同时期的伟人画像。<div><br></div> 在旧村院子的一角,还保留六十年代的建筑。<div><br></div> 这颗大柳树也有几百年了,它见证了大寨村的变迁。<div><br></div><div>据本地人讲,当年每天清晨,树下都会出现老支书陈永贵的身影,在树下向社员布置当天的劳动任务。</div><div><br></div> <h1><b>陈永贵故居</b></h1> 故居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小院,两孔窑洞,三间瓦房。陈永贵1968年至1986年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div><br></div> 故居的侧墙上,展出一封陈永贵给毛主席的信 ( 1975年5月 )。信的大意是这样的 :<div><br></div><div>" <b>由于我文化水平很低,工作起来困难很多。请主席批准我三分之一时间在大寨,三分之一时间全国调研,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我准备搬出钓鱼台。</b>“ 后来主席批准了他的请求。<div><br></div></div> 陈永贵故居的这间会客室,曾接待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墨西哥、柬埔寨、莫桑比克国家元首也来此地做过客。<div><br></div> 这是陈永贵曾经用过的农具,就是在他担任国家领导人后,回到村里,也与大寨干部一起参加劳动。<div><br></div> 大量的图片与实物,展示了陈永贵始终保持一个农民儿子的本色。<div><br></div> <h1><b>听老赵讲大寨</b></h1> <div>来到大寨村,一直想找当地人聊聊大寨的过去与今天。</div><div><br></div>距陈永贵故居不到20米,有一家赵记窑洞饭店。在窑洞吃农家饭,听当地人讲大寨的故事,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div><br></div> 老赵家也是两孔窑洞,三件瓦房。院内干净整洁,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div><br></div> 老赵是土生土长的大寨人,不但开饭店,还经营当地土特产。即当老板,又兼厨师和售货员。<div><div><div><br></div></div></div> 菜单都是当地的农家饭,食材纯天然,全部来自大寨本地。每份只有20 - 30元,这价格在国内4A级景区确实不贵。<div><br></div> 油炸黄米面年糕,虎头山野菜也别有特色。<div><br></div> 小米捞饭没吃过,肯定要尝一下,再来一盆土鸡汤。 <div>老赵告诉我们,现在大寨已经变成旅游景区,很少有人种田了。政府为村民在城里盖了楼房,他白天在这里打理生意,晚上回城里去住。</div><div><br></div><div>“ 你见过陈永贵吗?”我们好奇地问。</div><div>“ 你说老书记呀,他是个好人,在大寨时还常到我家来呢。”</div><div><br></div><div>“ 能见到铁姑娘队长郭凤莲吗 ?”我们又问。</div><div>“ 郭姐已是近80岁的老人了,有事过来看看,没事在城里安度晚年”。据老赵讲,郭凤莲在大寨人心中有很高的威望。这些年来,她带领村民二次创业,发展三产,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div><div><br></div><div>老赵指着远处的连排窑洞对我们讲,1963年大寨遭遇特大洪灾,老书记在重建家园时,带领村民修建了那些排窑,现在都修成窑洞民宿了。旅游旺季,还一房难求呢。</div><div><br></div><div>与老赵交谈得知,今天的大寨人早已告别 ”头戴草帽,肩挑扁担 “ 的落后形象,他们也开始了人生的二次转型。</div><div><br></div> <h1><b>大寨窑洞民宿 ( 大寨景区 )</b></h1> 民宿的墙上有一张改造前的窑洞照片,尽管保持了原汁原味,但条件简陋,无任何特色,不但浪费资源,也无游客入住。<div><br></div> <div>大寨有自己的优势,通过引进学习,将旧窑洞全部改造成窑洞式民宿。利用“ <b>农户出租 + 村级管理 + 企业运营</b> ”的模式,硬是把一个落后的小山村,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div><div><br></div><div>携程平台显示:大寨窑洞民宿被定为二星级,有90套住房。平时房价200元 / 天左右,旅游旺季会涨一些。窑洞内各种设施齐全,每间门前还有一个独立的小露台。</div><div><br></div><div>大寨村没有工业,位于群山怀抱之中,空气特别清新。窑洞前的木桌木椅、遮阳伞、鲜花,为游客带来一种温馨。如果来上一杯清茶或咖啡,不论是白天纳凉,还是夜晚望星赏月,情调都非常小资。</div><div><br></div> <h1><b>登上虎头山</b></h1> <div><b>“ 没到虎头山,等于没来大寨 ”</b><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er;">。</span></div><div><br></div><div>通往虎头山路上,有音箱播放着那首熟悉的歌曲;“ <b>学习大寨,赶大寨,大寨的精神放光彩 --- </b>”。歌声听着好亲切,似乎在给上山的游客鼓劲。</div><div><br></div><div>50年代到70年代末,大寨人在虎头山打堤坎造梯田,真正实践了中国古代 ”愚公移山 “ 的寓言,全国各地纷纷到虎头山参观学习。就是这条小路,最多时每天登山人数上万。</div><div><br></div> 虎头山到啦!赶快打卡留念。 当年的梯田基础依稀可见,如今荒山已变成了果园。<div><br></div> 石碑上记载着周总理三次视察大寨的时间。 周恩来纪念亭。 1967年冬,当地驻军与大寨人在虎头山下修筑了一个大型蓄水池,有效地解决了山上造林绿化和梯田灌溉用水。<div><br></div> <div>站在虎头山眺望远处,满目翠绿,风景如画。</div><div><br></div>一位讲解员告诉我们,近处那片房屋是大寨村景区,现在大寨村民都已搬到远处的那些高楼居住了。<div><br></div> <h1><b>昔阳民俗街</b></h1> 夜幕降临,我们来到昔阳县城的“ <b>那年昔阳</b> ”民俗街。<div><br></div><div>街道全长600多米,保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建筑。有供销社、电影院、新华书店等,街道的标语和图案也是原汁原味,很有时代特点。</div> 漫步民俗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div><br></div> 城关公社的红星大队部,也是原始建筑。<div><br></div> 门头上 ” 继续革命,乘胜前进 “ 的标语,至少也有五十年了。<div><br></div> 路边展示的 ”<b>四大件</b> “ ( 电视机、洗衣机、缝纫机、自行车 ),是70年代婚姻彩礼的重要部分,但需凭票购买 。<div><br></div> 几位姑娘身穿当年时髦的喇叭裤,出现在这条充满历史情怀的老街,显得十分和谐。<div><br></div> 再向前走,路中有几个舞台在表演地方戏。唱功和音响都是一流的,有没有观众听不重要,只要自己开心就好。<div><br></div> ” 多巴胺 “ ,这么时髦的名词也出现了,足见昔阳人的与时俱进。<div><br></div> 回到酒店,又想起一天的所见所闻。<div><br></div><div>大寨几经沉浮,华丽转身,如今村庄变景区,梯田变果园,窑洞变宾馆,村民当老板 ------<div><br></div><div>这,就是今天的大寨。</div><div><br></div><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