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梦空间”农耕研学:一场与自然和劳动的深情邂逅

第一小组

<p class="ql-block">  当课本里的“粒粒皆辛苦”照进现实,当城市里的少年脚踩泥土、手捧稻穗,六年级组的“‘稻’梦空间”农耕研学之旅,成了这个秋日最生动的成长课堂。</p> 前期准备:赴一场稻田之约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这场研学既有趣又有料,六年组老师在组长的带领下,提前进行活动设计,敲定从水稻科普到手工劳作的全流程;大家通力合作,制作研学任务表,提前进行研学前课程;研学出发前的开展安全班会、物资提醒,让期待的种子在每个孩子心里悄悄发芽。</p> <p class="ql-block">10月11日清晨8点,整齐的队伍在校门口集结,载着充满好奇与憧憬的大巴,向着稻田奔赴而去。</p> 研学剪影:稻田里的秘密 <p class="ql-block">1. 识稻:听懂一粒米的生长诗</p><p class="ql-block"> 农场研学老师的开场,把孩子们的目光引向了成片的稻田。看着老师手里的稻谷,听着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了解了“水稻的一生”,知道了什么是“分蘖”“扬花”。当听到“杂交水稻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时,孩子们眼里满是震撼。最后老师关于徐州本地水稻品种的提问,更是让知识在互动中在学生心中扎了根。</p> <p class="ql-block">2. 割稻:握住劳动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镰刀要握牢,离同学远一点!”老师的安全提醒刚落,孩子们便跟着下了田。弯腰、挥镰、收稻,手掌被稻秆磨得微痒,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平日熟悉的米饭,原来藏着这么多“手上的辛苦”。打谷场上,传统打谷桶的“砰砰”声里,稻穗褪下外衣,谷粒簌簌落下,劳动的实感,在掌心、在耳边,变得滚烫。</p> <p class="ql-block">3. 碾米:看见科技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手工脱粒时,孩子们搓得手指发红,半天只碾出一小捧米;而微型脱粒机启动后,谷壳瞬间纷飞——“原来机器比手快这么多!”自然农法与现代农业的对比讲解里,孩子们懂了:是劳动的坚守,也是科技的进步,让“吃饱饭”成了稳稳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4. 制糖:把甜裹进童年里</p><p class="ql-block"> 当米花在锅里“嘭”地炸开,香气裹着老师的讲述漫开:“这是爸爸妈妈小时候最爱的零嘴!”孩子们跟着搅拌、塑形,把自己劳作来的米,变成了酥脆的爆米花糖。分享的甜意里,有劳动的回甘,也有跨时代的童年共鸣。</p> 活动总结:满载收获奔赴下一程 <p class="ql-block">返程的大巴上,孩子们的书包里装着自己脱的谷粒、亲手做的爆米花糖,叽叽喳喳的分享里,满是未尽的兴奋:“我割了三捆稻!”“机器碾米也太神奇了!”带队老师逐一检查着孩子们的物品,也记录下这场研学的“现场答卷”——</p><p class="ql-block">从清晨集合时的雀跃,到田间劳作时的专注,再到分享美食时的笑意,全程无人掉队、无人抱怨,镰刀使用零失误、农场设施无损坏,孩子们把“安全”“守纪”刻进了行动里。农场研学老师也笑着说:“这届孩子眼里有光,手上有劲,问的问题连我都要仔细想想!”</p> 研学收获:稻田里的成长答卷 <p class="ql-block">这场研学,是知识的延伸:从水稻生长到农业科技,课本里的文字有了具象的模样;是劳动的觉醒:握住镰刀的手,更懂“珍惜”二字的重量;是情感的联结:爆米花里的童年,让孩子们读懂了长辈的时光;更是自然的敬畏:脚踩泥土的瞬间,他们与天地、与食物,有了最温柔的联结。</p><p class="ql-block">当少年们带着米花的甜、掌心的痕回到校园,这场“稻”梦空间的旅程,早已把“劳有所获、食有所珍”的种子,种进了每个孩子的成长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