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骨一抔故乡土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我县著名的业余作者,丁玲文化的研究者,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并出了几本书籍的乡土作家,一生致力于文化研究与创作的农民作家李怀宇先生于2017年3月29日因病去世了。怀宇先生一生衷情于文化研究与创作,一生未有家室,孤身一人,创办有怀宇工作室,他是在笔耕中度过一生的,不知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的是什么,但我知道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涿鹿县的文学创作和温泉屯镇的丁玲文化的研究工作。我同李怀宇先生相识是在2013年县作家协会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那时他还健康,发言中引经据典地讲述近几年研究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丁玲在温泉屯工作生活的情况。还讲述了他研究的成果以及最近发表的文章还有报刊杂志编辑们对他的评价。他很朴实、稳重、发言中透露出他们文学创作的激情和对温泉屯的热爱以及对丁玲文化这张文化品牌研究的渴望。参加会议的同志们被他的发言所感动。以后在《涿鹿文艺》、《张家口文化》、《京畿文化研究》等杂志上经常看到她写的朴实无华而又十分感人的文章,功底深厚、情节感人,是一篇篇诉说家乡的文章,诉说着灿烂的文化春天。那次会议后,我们经常联系,特别是去年我的《情注矾山》出版发行后,他打了几个电话,表示祝贺,并向我索书,我通过邮局给他寄去一本,收到后他复电说收到了,并透露出欣喜若狂的声音,并说:“我一定写一篇书评给你。”不知是否写了书评,但现在他已经与世长辞了。失去了一位很好的文友,涿鹿县又少了一位辛勤的创作者,他仅仅只有56岁,56年就这样结束了。只有他留下的300多篇文章,将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 记得2015年5月他打电话来说他得了脑血栓,那时说话已经不是很清楚了,我很震惊。5月17日,我和南山树等几位矾山民协的同志到县城办事,顺便到温泉屯镇吉家营村他的家中去看望他。在吉家营市场路东的一排房前,很远就看见他站在巷子口等候我们。在这以前只是认识,对他的家庭情况一点也不了解,所以进到他的家中很惊讶,一处大院,院中栽着几棵葡萄。有五间房子,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老式房子,家里好像很长时间没有人打扫了,柜子上、桌子上有很多尘土,里屋有一张床,床上的被褥都很破旧,一张办公桌,桌上有一台电脑,后面是一个很大的书柜。看到这些才知道他没有妻室儿女,一个人独居。他的身体不太好。左半个身子不太灵活,说话咬字也不清楚。他身上的衣服很长时间没有洗了,很是破旧,佝偻着腰,看来病情不轻啊。我们把带来的慰问品放在外面的柜子上,和他闲聊起来。他说他有几亩葡萄地,几年前都卖出去了,还有粮食地都租出去了,我问他靠什么生活,他说就是卖地的钱来维持生活,还有这几间房子是唯一的财产,为了看病花了不少钱,现在正在研究中医,自己给自己看病,看到这位文友和上次开会时的模样判若两人。他还说最近《张家口文化》和他约了一篇稿子,正在写,在这样穷困的环境下仍然舍不得放下笔,仍然在写,令我们十分感动。看到他的生活情景,令我感到一种十分凄楚的感觉。没有家室,没有儿女,几乎是一贫如洗,还要每天不忘写文章,好像同这样一位发表了几百篇文章的乡土作家的身份很不合拍。在凄楚悲凉的情景下,我看到了从他身上进发出于命运抗争,用文字抒发的一种火花,也体现出一生中情注笔端为家乡讴歌、不屈不挠在任何逆境下都不屈服、以文字创作来陪伴一生的精神,在他房子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怀宇工作室”,也可能他就是在这个简陋的工作室中度过最后时光,度过一生的,他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这片广阔的桑干河畔的土地上的。</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区区几十年的时间,也就是在这几十年当中,每一个人都在与命运抗争,在生活中没有一个人走的是一条平坦而笔直的人生之路上的。但是无论曲折也好、崎岖也罢,穷也好富也好,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让人们记得曾经有这一位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他曾经为我们写出什么,这应该是一个人留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李怀宇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笔耕之财富,应该是涿鹿县人民不应忘记的东西。但是,从他身上也看到了另一点,那就是,我们不是作家,而只是一个个业余作者,业余就意味着主业不是创作。应该是必须在有了稳定的生活基础之后,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创作,个人、家庭、社会三样一样都不能少。不能就想着仅靠创作去探求生活之路,因为这个目标很难实现。这应该是广大的业余作者的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每一个热爱文学创作的人都有成名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对的,本身没有错误,“因为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但是,真正靠文学创作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谈何容易,我们应该在稳定生活基础之后,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去创作出更多的让人们都喜欢的作品,用这些回报社会,让创作者的笔下生花。</p><p class="ql-block"> 怀宇先生走了,他是带着很多的遗憾,也带着一生的艰辛离开我们的。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朴实无华的精神,也看到了他对文学创作矢志不渝难能可贵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不断地激励我们在探寻历史文化,创作文学作品的道路上前进,涿鹿文化的繁荣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批、笔耕不辍的人勤奋努力才发展起来的,让我们一起坚持下去,为涿鹿的文化繁荣春天的到来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 用这几句诗来结尾吧“人间岁月已成空,忠骨一抔故乡土。四顾茫然残月冷,今宵何处话绿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