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山村的民俗文化节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2017年3月29日应北京门头沟区文联、门头沟区民俗文化协会杨德林会长的邀请,赴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桑峪村,参加农历三月三民俗文化节,一同前往的还有祖籍桑峪村的三祖帝都葡萄酒庄园的董事长张玉珠先生和他的女儿张宁。我的妻子刘金萍同我一起前往赴会,并参加由区文联和区民俗协会共同召开的“三月三”民俗文化节论坛。</p><p class="ql-block"> 对桑峪村我并不陌生,因为曾四次对这个古村落进行过考察,对这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有一些了解。桑峪村位于清水河北侧,海拔350米,是清水河流域最早形成的古村落之一,明代因这个村落通植桑树,人们大规模地养蚕而得名“桑峪社”。</p><p class="ql-block"> 1993年在这里发现的“前桑峪人”古化石表明,这里早在11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行生息,这里是北京地区古人类最早活动的区域之一,也是北京地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村前的城子台(古城遗址),在古代是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作为当地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桑峪村名人辈出,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同这个古老的村落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抗日的前沿,著名的抗日将领卫立煌将军曾在这里指挥琴鬏山战役。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革命老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桑峪村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仅在抗日战争中就有19名烈士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其中有三名烈士牺牲在矾山和涿鹿。</p><p class="ql-block"> 这个村不仅历史悠久,景色秀美,而且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史前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古建筑文化、古村落文化、古道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古朴的村落处处散发着多种文化交融的气息。而且这里是门头沟区唯一的儡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四教合一的村落。这里的天主教堂是元代建立,并在教堂北侧一座小山上建有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圣母山。对于这里每年三月三举办民俗文化节早有耳闻,这里的远在各地的桑峪村张杨两姓的人们都要回来参加这个文化节,并祭奠张杨两姓的祖先,并且全村人聚在一起活动,中午大家一起分享这个村特有的食品“蚕丝面”,这已是多少年前就形成的一个独特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为了感受这和谐独特的民间习俗,我们前往桑峪村参加活动。为了不影响欣赏活动的每一个活动细节,我提前于29日下午随同我们涿鹿的表演团队一起提前到达。晚上7点30分,我们到达桑峪,受到了门头沟区民俗文化协会会长杨德林、桑峪村党支部书记张宝祥和各位专家及桑峪村父老乡亲的热情接待和热烈的欢迎。表演团队夜间忙着安装音响设备,调试音响。我们被安排村内的农家乐旅店中住宿。</p><p class="ql-block"> 三月初三,(3月30日),早上我们进入会场,一个大会场是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的主会场,搭好台子,铺着红地毯,并用彩钢搭建了一个很大的棚子,这应该是一处文化活动场所。东面设一个祭祀张杨两姓的祭祀场所,正面悬挂着黄帝和嫘祖的大型画像,在这里远隔百里以外的地方见到黄帝和嫘祖的画像感到十分亲切。下面摆放着张杨两姓的祖先牌位。这里因为传说嫘祖五千年前曾在这里养蚕制丝、并栽植桑树,才有了桑峪这个村落,所以人们很信仰黄帝和嫘祖,他们认为这里的农桑发展同黄帝时代有关,所以他们悬挂着黄帝与嫘祖的画像。在主会场上有十几位穿着民俗服装的男女表演精彩的空竹,街上敲锣打鼓秧歌队表演旱船跑驴、秧歌等传统文化节目,整条街上都布满了这个村的历史上的展板真是节日一般的安排布置,每个人都置身于热烈的氛围中。</p><p class="ql-block"> 上午9点,祭奠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蚕神娘娘嫘祖及桑峪祖先的活动拉开了序幕,乐队奏响了《父亲》的乐曲,这个村还有一个管弦乐队,一伙男女奏响了音乐,把人们带进了对先人思念的气氛当中。村主任致辞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桑峪人开始祭拜黄帝、嫘祖和桑峪的先人们,香烟妖娆、鞭炮齐鸣,古老的传统祭祀活动在这里再现。</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桑峪村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开幕式开始。到会的有门头沟区政协副主席高连发、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占军、门头沟区发改委主任曹子扬、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彭天和,斋堂镇 党委书记杨少培、京西古道发展协会会长何建忠,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北京史地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张广林,门头沟区民俗文化协会会长杨德林以及各社团组织、大学教授、专家、企业家等1000多人。河北省的就我们几位代表前来参加活动。领导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连发副主席宣布三月三文化节开幕,各种文化活动开始进行。11点,我参加由会议筹备组召开的“三月三民俗文化节论坛”,各位领导和专家、教授发言表态,对这个村的文化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提出了以后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一个京郊小山村能搞这样规模的民俗文化节,表明这个村庄中的全体村民们对历史文化的渴望与重视程度。尤其是全村几百口集中在旧学校的大院中集体吃蚕丝面,四大口锅煮面,30多名服务工作人员,几百人一起每人一碗面条,欢歌笑语中吃面条的场面十分壮观,这是我从来还没有见到过的。领导们百忙之中也来参加民俗文化节,并一起参加论坛讨论发言,同时与民众一起在院子中吃面条,也体现了对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吃面条,也体现了对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更体现了一种共产党人特有的亲民精神。是啊,民俗活动同传承历史文化一样,除了民间中的自觉行动外,更需要各阶层各级部门领导的支持,才能够生生不息、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并不断地发扬光大,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我作为涿鹿矾山的一位外地代表前去参加民俗文化节活动,感受颇深。首先这里群众中蕴藏着的对文化追求的热情,全村几百口人齐动员、共同参加,使这次活动圆满里程。其次是这从区到镇到村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是搞好文化活动一个重要的支撑点。领导们从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才能使这样的活动顺利地举办。民俗活动涵盖了农村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间习俗,这就是历史文化传承中精华所在也是农村中文化发展的重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