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白诗描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三叠泉瀑布</p> <p class="ql-block">沐浴晚霞的庐山上的庐山市牯岭镇</p> <p class="ql-block">庐山上的庐山市牯岭镇与山下的庐山市城区同框</p> <p class="ql-block">庐山仙人洞</p> <p class="ql-block">庐山仙人洞前面的石刻和松林云雾</p> <p class="ql-block">有中共党史记忆的庐山人民剧院</p> <p class="ql-block">庐山上的市民在跳广场舞</p> <p class="ql-block">庐山与鄱阳湖北段同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月登庐:江潮湖色与千年文脉的光影相逢</p><p class="ql-block"> 盛夏的八月,暑气如潮般漫过江南,我却背着相机,一头扎进了庐山的云岚里。车过九江时,车窗先掠过大江的影子——是长江,中国第一大江的壮阔在此处舒展,江面铺着碎金似的阳光,货轮剪开碧波,留下长长的水痕,像给大地系了条流动的绸带。未及细赏,鄱阳湖的气息又漫了过来,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它没有长江的奔涌,却以一种沉静的辽阔包裹着庐山的南麓,远眺时,湖天连成一片淡蓝,偶有白鸟掠过,翅膀沾着水汽,在风里划出轻盈的弧线。</p><p class="ql-block"> 庐山的路是绕着云雾走的。石阶被盛夏的雨水润得发亮,两旁的古木遮天蔽日,樟叶与松针的清香混着山风,驱散了最后一丝暑热。我循着快门声往含鄱口去,那里早已聚了些同来采风的人。待云雾稍散,眼前的景致让所有镜头都屏住了呼吸:脚下是苍翠的山峦叠着山峦,远处鄱阳湖像一块被揉皱的碧玉,而长江则成了碧玉旁的一条银线,晨光洒在湖面上,碎成千万点星光,风一吹,光点便顺着水波流动,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轻轻摇晃。我赶紧按下快门,却觉得镜头装不下这份辽阔——自然的美从不是孤立的,是山的沉稳、湖的温婉与江的豪迈,在八月的晨光里凝成了一幅活的画。</p><p class="ql-block"> 若说自然是庐山的骨,那人文历史便是它的魂。在花径驻足时,石上“人间四月芳菲尽”的题刻还沾着晨露,仿佛能看见白居易当年寻春的足迹;转过琴湖,白鹿洞书院的飞檐隐在绿树间,朱红的门扉推开,仿佛能听见千年间学子们的读书声,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匾额,在光影里透着厚重的力量。最难忘是在仙人洞,毛泽东同志题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刻在崖壁上,笔力遒劲,与洞外的云海相映——这里不仅有吕洞宾的传说,更有伟人登高望远的胸襟。我蹲在崖边,用长焦镜头将题刻与云海框在一起,忽然明白:庐山的美从不是单一的,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赋予瀑布以诗意,是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让山峦多了哲思,是无数文人墨客与历史足迹,让自然的奇景有了温度与深度。</p><p class="ql-block"> 原来最好的风景,从不是山是山、水是水,而是山因文而秀,文因山而活,是自然与历史在时光里慢慢熬煮,熬出的一碗让人心甘情愿沉醉的汤。这八月的庐山之行,我寻到的不只是盛夏的清凉,更是一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温柔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吴子俊 文/图</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5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