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7年自驾游去昆明,云南省博物馆自然是首选之地,在临展馆中正好遇上《滇军抗战公文、书信展》,仔细拜读展品中似乎还带有硝烟和血迹的公文、书信,心中受到极大的震撼、感动。</p><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特选取其中九件展品展示给大家,让我们共同缅怀当年为抗战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先烈。</p> <p class="ql-block">滇军的抗战精神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一段值得铭记的篇章。它源于西南边陲,却在全国抗战的洪流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其核心可概括为坚韧不屈、保家卫国、牺牲奉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意义,这些泛黄纸页上的文字,既是家族的血泪记忆,更是民族不屈的脊梁。</p><p class="ql-block">以下结合珍贵的历史档案图片,从几个方面予以评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家国情怀与地方担当:历史文献中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滇军主体来自云南。正如展览序言所言,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这段宏大历史的背后,是每一个体对民族与国家的关怀。此次展出的云南省档案馆馆藏家书、公函、电文,正是这种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图中的电文稿纸虽然斑驳,但其上工整的楷书记录了紧张的军事部署与战况往来,体现了滇军将士从将军到士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他们虽地处西南,却心系全国,迅速出滇参战,将本省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血战到底的坚韧意志:电文中的惨烈战况</p><p class="ql-block">滇军参与了多场关键战役,其战斗之惨烈,在原始电文中可见一斑。例如,一份电文详细记录了某次战斗的经过:“受敌猛攻……晓敌以大部向万师左翼猛攻,午后更陆续增加……为避免不利,乃命各师向上高宜丰以东地区集结……途中局部与敌遭遇激战,伤亡甚多。” 另一段:“九月十五日拂晓起,敌前卫与空(军)毒气协力先猛攻小仙嶺,我守兵全部牺牲”。均短短数语,勾勒出日寇的残暴,战场形势的惨烈与危急、决策的艰难以及官兵浴血奋战的场景。这种“伤亡甚多仍誓死抵抗”的记载,正是滇军“与阵地共存亡”之决绝精神的真实缩影,印证了他们用血肉之躯阻滞敌军攻势的英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制度保障与牺牲奉献:政策与个体命运的交织</p><p class="ql-block">政府对军人家属的优抚政策,旨在稳定军心,彰显国家对抗战军人牺牲的体恤。一份档案明确规定了对出征抗敌军人家属的优待办法,并严惩假冒军属以规避责任的行为。这从制度层面反映了对奉献精神的认可与保护。而更为震撼的是个体命运的诉说。赵伯勋的呈文泣血陈述其四个儿子赵继昌、赵继棠、赵克继、赵继文相继为国捐躯的经过。三子赵继昌为抢回阵亡弟弟的遗骸而冒险深入战场,最终自己也壮烈殉国。赵父虽“暮年抱丧明之痛”,却言“但有子为国殇,亦复何恨!” 这种深明大义、满门忠烈的牺牲,将滇军乃至全体中国军民的奉献精神推向了极致。相关的追悼活动公文则表明,他们的牺牲被国家与社会所铭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西南门户的守护者与资源匮乏下的奉献</p><p class="ql-block">抗战中后期,滇军承担起戍守云南边境、严防日军从缅甸入侵的重任。在装备补给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他们身着草鞋、手持老旧步枪,为保卫西南门户、维系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而战。另一份电文记录了部队进入阵地、构建防御工事的细节,如“警戒据点为小仙岭河……主阵地在茅竹岭、何家岭”等,反映了戍守任务的艰巨与官兵的细致尽责。云南虽自身资源匮乏,却倾尽人力物力,支撑起抗战的大后方,这种“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信念,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与局限</p><p class="ql-block">滇军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微观缩影。档案图片所呈现的,不仅是宏大的战略部署,更是鲜活的个体生命与情感。它们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征程上“有着那一个个远去的背影”(序言语)。当然,我们也需认识到,滇军曾受地方派系牵制、装备补给不足等困境,部分战役因指挥体系混乱而付出额外代价。但正是这种复杂性,更凸显了他们在极端困难下所展现精神的可贵。</p> <p class="ql-block">滇军抗战精神的核心,是将边陲之地的忠诚与热血,熔铸为民族救亡的利剑。这一页页泛黄的电报、一份份沉重的公文、一封封泣血的家书,无声地诉说着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山河虽已无恙,然档案无声,历史有痕,吾辈更当从这些历史的碎片中汲取力量,自强不息。</p> <p class="ql-block">战火纷飞民族存亡危机之际,这几封电文值的一述的还有其书法风格,电文以实用为宗的“馆阁体”遗风:文字书写最大的特点是工整、清晰、规范。这继承了清代“馆阁体”的审美要求,强调规矩端正,便于认读,而非追求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在分秒必争的战时通信中,字迹的绝对可读性是第一要务,任何潦草或狂放都可能造成信息误判,带来严重后果。因此,这种一丝不苟的书写,体现的是一种战时高度的责任感和从容不迫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英烈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