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金秋,街角的银杏镀上了金边,傍晚的风里掺了属于这个季节的凉意。这样温柔的时节,不该只在如今普遍的低头刷手机里——试着抬头,闭上眼,享受阳光的沐浴。绵绵秋雨下了两个周,昨日久违的阳光竟然是那般温暖,如突然遇见一位老朋友那般欣喜。</p><p class="ql-block"> 而今天的教育随笔故事,基于秋雨秋色的读书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蹲下来,与孩子共赴温暖时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鲁家沟幼儿园 张竞丹</p><p class="ql-block">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下校园,那是教师迎接希望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当夜幕下微弱的灯光映照书桌,那是教师耕耘梦想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总有人在问,什么是教育?</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人说教育是灯塔,照亮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但在我看来,教育更是一场心灵的奔赴,是一代代教育者用一生的坚守和热爱,点燃无数孩子的梦想之光。</p><p class="ql-block"> 晨光初现时,我总蹲在门口盼着孩子们奶乎乎的“老师早”,这时风都变得温柔了。</p><p class="ql-block"> 在活动室里,我陪他们拼积木、看种子发芽;节日里,和他们为妇女节备惊喜、教留守儿童包粽子;春夏秋冬流转,户外的欢乐换了模样,陪伴却从未变。春天带他们在户外找春天;冬天陪他们打雪仗、搓暖冻红的小手。</p><p class="ql-block"> 这份用心,也常被家长悄悄记在心里,化作一条条温暖的消息发来。</p><p class="ql-block"> 就算孩子毕业离开,也常有人扒着墙喊我,踮着脚唱新歌给我听。</p><p class="ql-block"> 看着孩子们一点点长大,我也渐渐明白:其实教育哪有那么复杂?不过是蹲下来,陪孩子看花瓣落、看雪花飘,接住他们每一份小快乐。这份带着温度的陪伴,就是最动人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成长信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鲁家沟幼儿园 梁黎</p><p class="ql-block"> 重读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扉页上“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比第一次阅读时更让我触动。作为幼儿园教师,我每天和孩子们相处,却常因忙碌的日常忽略他们行为背后的“成长密码”,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理解孩子的新视角。 </p><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到“秩序敏感期”时,我立刻想到班里的涵涵。他总执着于把积木按颜色排成直线,谁打乱了就会哭闹。以前我觉得这是“任性”,会耐心劝说甚至强迫她妥协,却不知这种对“秩序”的坚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逻辑思维的关键。现在再遇到类似情况,我会先尊重他的需求,再慢慢引导:“我们先把红色积木排好,再试试把蓝色积木放在旁边,像彩虹一样,是不是也很整齐?”几次下来,朵朵不仅愿意接受新的排列方式,还会主动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秩序小妙招”。原来,当我们读懂孩子的敏感期,“任性”也能变成成长的契机。</p><p class="ql-block"> “空间敏感期”的描述,也让我对孩子们的“调皮”有了新认知。班里的男孩们总爱把玩具往地上扔,再蹲下来看它们滚落的轨迹;户外活动时,还喜欢钻到滑梯下面的缝隙里。以前我会制止:“别扔玩具,会摔坏的!”“别钻缝隙,太危险!”但书中说,孩子通过扔东西、探索狭小空间,是在感知空间关系,建立对世界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户外活动的时候,我会提前检查安全,允许他们在划定范围内探索。看着他们兴奋地把玩具扔进纸箱,再从纸箱里探出头笑,我忽然明白,所谓“调皮”,不过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而我们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安全的探索环境。</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反思的是“语言敏感期”的章节。书中提到,孩子在语言敏感期会重复说某句话、模仿大人的语气,甚至说一些“脏话”,这其实是他们学习语言、表达情绪的过程。班里的辉辉曾模仿动画片里的台词说“笨蛋”,我当时立刻批评了他,导致他之后不敢主动说话。读完书后,我主动找浩浩道歉,告诉他:“老师知道你是觉得这句话好玩,但这样说会让小朋友伤心,我们可以说‘加油’‘你真棒’呀。” </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我想起每天和孩子们相处的点滴:那些曾让我头疼的哭闹、调皮、“任性”,其实都是他们成长的信号。《捕捉儿童敏感期》教会我的,不仅是识别孩子的敏感期,更是用尊重和耐心守护他们的成长节奏。</p><p class="ql-block">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本书的启示,做一个更懂孩子的老师,陪他们在敏感期里,慢慢长成最好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姚雅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骆海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