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历史试题语境中,“商品化”的核心是物品从满足自身需求的“自用”状态,转向用于市场交换的“商品”状态,其本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试题常围绕“商品化的表现、推动因素、历史影响”三大维度考查。</p><p class="ql-block">一、中国史中的“商品化”(试题高频时期)</p><p class="ql-block">1.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化萌芽</p><p class="ql-block">(1)核心表现:随着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私田增多,部分农民开始将剩余粮食、手工业品(如青铜器、纺织品)拿到市场交换。</p><p class="ql-block">(2) 推动因素:生产力提升(铁农具使用)、土地私有制确立、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商人阶层,如范蠡)。</p><p class="ql-block">(3) 试题要点:常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萌芽”关联,强调其对传统“自给自足”经济的初步冲击。</p><p class="ql-block">2. 唐宋时期:商品化发展</p><p class="ql-block">(1) 核心表现:</p><p class="ql-block">a.农业: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化(如唐代茶叶、宋代棉花、甘蔗),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如唐代“茶税”成为重要税源)。</p><p class="ql-block">b.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比重下降,民营手工业兴起,产品多面向市场(如宋代景德镇瓷器、纺织业)。</p><p class="ql-block">c. 城市:打破“坊市界限”(如宋代汴京夜市、晓市),货币经济发展(宋代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p><p class="ql-block">(3) 推动因素:国家统一、交通发达(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政策放宽(宋代“不抑兼并”促进土地流转,部分农民转向商品生产)。</p><p class="ql-block">(4) 试题要点:侧重“经济作物商品化”“城市商业突破限制”,常与“市民阶层兴起”“宋词世俗化”结合考查。</p><p class="ql-block">3. 明清时期:商品化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关联)</p><p class="ql-block">(1) 核心表现:</p><p class="ql-block">a. 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化(如江南种棉、福建种茶、广东种甘蔗),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升(部分地区“棉粮争地”,粮食需从外地购买)。</p><p class="ql-block">b. 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如苏州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产品直接面向全国市场。</p><p class="ql-block">c. 商业: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如“晋商”“徽商”),出现专业性商贸城市(如扬州、佛山)和农村集市(“草市”普及)。</p><p class="ql-block">(2)推动因素:商品经济持续繁荣、人口增长(提供劳动力和市场)、国家对商业控制放松(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以货币纳税,刺激商品交换)。</p><p class="ql-block">(3) 试题要点:高频考查“农产品商品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强调其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同时注意其局限性(受封建制度束缚,发展缓慢)。</p><p class="ql-block">4. 晚清民国时期:商品化近代转型</p><p class="ql-block">(1) 核心表现:</p><p class="ql-block">a. 农业:列强入侵导致自然经济解体,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如棉花、茶叶、大豆成为出口商品,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p><p class="ql-block">b.手工业:传统手工业受机器大工业冲击,部分转型为近代民族工业(如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原料和产品均依赖市场)。</p><p class="ql-block">(2)推动因素:列强经济侵略(客观上瓦解自然经济)、近代交通发展(铁路、轮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p><p class="ql-block">(3) 试题要点:常与“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结合,需区分“被动商品化”(列强掠夺原料)与“主动商品化”(民族工业发展)的差异。</p><p class="ql-block">二、世界史中的“商品化”(试题高频时期)</p><p class="ql-block">1. 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全球商品化开端</p><p class="ql-block">(1) 核心表现:</p><p class="ql-block">a. 欧洲: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出口,贵金属(黄金、白银)商品化(从美洲流入欧洲,引发“价格革命”)。</p><p class="ql-block">b. 全球:形成“三角贸易”(欧洲工业品→非洲黑奴→美洲原料→欧洲),黑奴、蔗糖、棉花等成为跨洋商品,推动全球商品流通。</p><p class="ql-block">(2)推动因素: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隔绝状态、欧洲殖民扩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p><p class="ql-block">(3)试题要点:侧重“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常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价格革命对欧洲封建制度的冲击”关联。</p><p class="ql-block">2. 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商品化工业化推动</p><p class="ql-block">(1) 核心表现:</p><p class="ql-block">a. 生产端: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产品批量生产,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机器)成为主流商品,需求远超国内市场。</p><p class="ql-block">b. 原料端:殖民地成为工业原料供应地(如印度的棉花、澳大利亚的羊毛),原料商品化程度空前提升。</p><p class="ql-block">(2)推动因素:工业革命提升生产效率、交通工具革新(火车、汽船)扩大商品运输范围、列强殖民扩张抢占市场和原料产地。</p><p class="ql-block">(3)试题要点:考查“工业革命与商品化的双向促进”,即商品化为工业革命提供市场和原料,工业革命又推动商品化向全球扩展,最终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