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一位永不忘“根”的农村出身干部</b></p><p class="ql-block"> ——记原四平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吴学珍同志二三事儿</p><p class="ql-block"> 天马</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6日)</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时候,尤其是到军分区机关工作后,听说四平地区梨树县有两位如雷贯耳的全国劳模:一个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基层干部郭树珍,一个是坚持艰苦办学的农村教师吴学珍。从代表性和影响力来说,当然是吴学珍更胜一筹。</p><p class="ql-block"> 我曾干了六年半的新闻工作者,那个时候写应景的东西多,对有意义、有代表性的典型,则挖掘得很不够。如今,闲下来了,捋一捋学珍同志当年的故事,发自内心地想写上两笔,算是自己对学珍同志的回忆,也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学珍,学习学珍。</p><p class="ql-block"> 坦白地说,我对学珍同志的了解甚少,仅仅是因为她是我的老战友杨芳同志的爱人,我跟她也只是走过“碰头儿”,有过那么一点儿直观的感觉。再就是在机关、基层道听途说来的“有根有据”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b> 在艰苦环境下躬耕桃李</b></p><p class="ql-block"> 学珍是从乡下走出来的“泥腿子”姑娘,是她那份社会责任感,还有那种永不服输的犟劲,让她在乡村教育的岗位上闯出了一条生路,成就了一番事业。“文革”前,她就在村里村外小有名气。进入火红的年代,各种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学珍同志艰苦办学的事迹,我在古稀之年能够记得的故事,当然很有限:有为了让贫苦的农村孩子都能走进学校,受到教育,她亲自到孩子家里接送孩子,遇有阴天下雨,甚至背着孩子趟水过河;有她克服重重困难,因陋就俭,自己动手,给学生们搭起了土坯桌凳……她这些事迹为何能够在省、地,乃至全国产生那样大的影响,在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到处被传颂?我想,它不光在于学珍同志所做的一件件具体事情本身,而是她举起了一面旗帜:为了发展农村教育、让所有受苦的孩子,都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我们的国家就要励精图治,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横下一条心,豁出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精神,是份社会责任感,是谁都认为该做,却又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学珍艰苦办学的事迹广为流传后,国家总结她的思路和做法,专门编写了《教学大纲》,登载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现在看,当时的《大纲》虽然有着一部分左的思想,左的提法,但倡导加强农村基层教育这个主题没有错,让广大农村穷苦孩子能上得起学、受到新时代的教育,这个方向没有错。这个“主题”,这个“方向”,恰恰是学珍同志教育主张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b> 学珍热爱毛主席,那是真心真意</b></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学珍真正有了名气,还是党的“九大”前后。那个时候,我还在初中三年级读书,1969年4月1日晚上八点,中央广播电台的“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报告了“九大”开幕,毛主席出席了“九大”的重要新闻。我们学校师生们在收音机旁收听了这一重大消息。当广播在播送“九大主席团成员名单”时,读到了“吴学珍”的名字,师生们欢呼雀跃。大家虽然不认识学珍同志,应该说对她的事迹也了解甚少,但都知道她是我们四平地区的人,是位艰苦办学的农村小学教师。听完广播,师生们敲锣打鼓,走上街头,庆祝“九大”召开,学珍同志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当然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学珍同志到今天都不一定知道,就在她出席“九大”期间,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在为她欢呼,都在为她而感到无尚的光荣。</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说,学珍同志在“九大”闭幕式后,跑到主席台前毛主席的座位上,把毛主席用过的稿纸、红蓝铅笔,还有烟头儿、烟盒,都拿回来收藏起来。当时,很多人都很羡慕,说是学珍“好幸福”,学珍“热爱毛主席”。等到反对个人崇拜之时,又有个别人说,这是在搞“个人崇拜”。对此,我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发自心底的热爱领袖与个人崇拜,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一条区别是看他到底是一以贯之的热爱,还是“跟风”、“赶潮流”;另一条是看他到底从心底里热爱,还是掺杂着个人的野心和目的。我觉得,学珍同志热爱毛主席,是带着朴素、真实感情的,绝不掺杂任何个人所求。据了解,直到今天,学珍把这些珍贵文物,还像宝贝一样珍藏着,以此激励自己走正路,不断奋进。同时,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不忘毛主席,永远跟着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到什么时候,学珍都是好干部”</b></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人品到底怎么样,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几十年的事实证明,学珍同志够个“好干部”。</p><p class="ql-block"> 如何看待学珍同志,我想应该分两个阶段:第一段,就是学珍同志“风光无限”的时候。想当年,学珍担任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时候,可谓是身居高位。我在这里不想评论她那个时候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因为功过自有评说。我只是回忆,学珍同志就是在自己“阳光灿烂”的时候,从来都不是盛气凌人。那个年代,有很多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急功近力,老想做个“一贯正确”,争个“老子天下第一”。而学珍同志,身居高位,却没有忘记,自己还是“昨天的吴学珍”,对老干部们不但没有什么打压,却是时时处处向老干部学习,更注重深入群众,做群众的小学生。凭这点,就可以说,学珍同志不是风云干部。</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学珍同志被免去领导职务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做好自己的事情。1976年后,学珍同志彻底淡出了政坛,回归百姓生活。走南闯北,置身商海,她究竟做了多少风声水起的事情,我不得而知。但有一条,我可以相信,学珍同志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做伤害百姓的事情。因为她心里总是装着百姓,她永远植根于百姓之中。所以,当地人们评价她: “拿到什么时候说,学珍都是个好干部”,“她为穷苦孩子办学的事情,人们不该忘记”,农民说得更是直接了当:就是将来农村的学校都变成了“大学习堂”,也不能忘记学珍当年为孩子们在土坯房里搭建起来的土坯桌凳。这就叫作“有口皆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