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近日,看到北京地铁一号线"苹果园"站交通枢纽预计2025年通车的消息引发市民热议,在相关新闻评论区,不少周边居民表达了急切心情:<br></b><b> “2025年都到了9月份了,工程还没完工!古城地铁站现在天天人满为患,早高峰时估计得有十万人流量。共享单车把路面都占满了,出行实在太不方便了!”一位家住古城地铁南侧的居民抱怨道。<br></b><b>另一位网友则感慨:“这个项目从规划到建成少说也有三十年了,总算要看到曙光了!” 更有人直言不讳:“拖了这么多年才建成这样,还好意思公布竣工时间?这工程完全可以载入'拖延史册'了!”还有市民对工程进度提出质疑:“19.8亿投资的苹果园枢纽建设速度堪比蜗牛,有关部门真该好好查查。” </b></h1> <h1><b>作为居住在苹果园枢纽周边的老住户,我深知这个枢纽建成后将实现地铁1号线、6号线、S1线与快速公交的无缝衔接,对改善片区居民的出行条件意义重大。<br></b><b>北京地铁一号线始建于1965年,最初是出于战备考虑修建的,其设计标准可防御核打击。当时建设遵循"地上服从地下,交通服从战备,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因1965年为战备需要,地铁“苹果园”前面还隐藏有四个车站少为人知,它们分别是三家店站、黑石头站、高井站、福寿岭站。这些车站作为地铁一号线,自1969年建成之日起,至今尚未对公众开放。<br></b><b>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沉睡"的车站即将被"唤醒"。其中,福寿岭站将率先改造开通。作为住在苹果园与福寿岭之间的居民,我有幸记录了这个车站改造前的样貌。</b></h1> <h1><b>在福寿岭公交站旁,至今仍竖立着一块“外国人不许进入”的警示牌,这里不仅是导航终点,更是一道军事禁区的分界线。而就在牌子对面,新建的福寿岭地铁站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这个车站与高井站一样,长期以来都是地铁系统的"内部车站"。2008年奥运会期间,这里曾早晚各有一班通勤列车,主要服务地铁技校学生和内部职工。<br></b><b>2007年我搬到金顶北街,出于好奇找到了福寿岭地铁站。这里周边极为荒凉,有四座地铁出入口,有三座出入口早已被杂草封堵,周边被瓦砾和渣土遮挡,无法正常进出,四座地铁进站出入口,只留了一座进出站口。站口北侧是北京铁路局培训中心以及中央财经大学西山校区,南侧是北京地铁技校。2008年“奥运”会之后,这里唯一的进出站口也被锁死了。</b></h1> <h1><b>回忆起1970年,我从北大荒回京探亲时,特意花钱体验了刚通车不久的地铁一号线。那张印有列车图案的地铁票被我带回北大荒,在知青宿舍里传阅,成为大家热议的新鲜事物。想起八十年代初,当我第一次看到朋友从国外带回的印花餐巾纸时,我也是这种十分新奇的感觉,大家相互传着看,这是多么漂亮的纸巾呀!想像着西方人穿的衣服该是多高级呀!<br></b><b>从战备工程到民生枢纽,北京地铁一号线的变迁折射出城市发展的轨迹。尽管建设过程漫长,但这项工程终将为周边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我们期待这个凝聚了几代人期盼的交通枢纽早日建成投用。<br></b><b>一、福寿岭站<br></b><b>此前,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铁一号线“福寿岭”站启用改造工程将与新建“福寿岭”公交中心站一体化设计、分步推动。改造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地下车站进行装修翻新,设备设施进行部分更新和改造;二是将新建安检厅和设备用房,并同步设置安检、售检票闸机等相关设备设施。<br></b><b>多年尘封的福寿岭站即将进行改造并投入使用,那么,这座车站到底会改造成什么模样?</b></h1> <h1><b>车站启用后,结合配套公交场站建成,乘客乘坐地铁一号线由此出站,换乘公交车。除此之外,福寿岭站开通之后,也将成为距离西山“八大处”最近的地铁站。乘客走出车站,只需换乘489路公交车坐三站地,就可以到达“八大处”牌楼附近的“八大处南站”,从这里步行或搭乘摆渡车,就到达“八大处公园”门口登山游览。<br></b><b>二、福寿岭的由来<br></b><b> “福寿岭”地名本身就自带着一种“神秘色彩”。那么“福寿岭”这个地名到底由何而来?根据1991年出版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地名志》,福寿岭位于法海寺以北,最高点海拔309米。福寿岭原名扫鼠岭(“扫鼠”即“松鼠”)。1930年前后,美国人在北京开办“同仁医院”,同时在此地修建了一所疗养院,并将扫鼠岭改名福寿岭。当时此地的福寿岭村,背依福寿岭,面临金顶山路,依山傍水,空气清新。在20世纪90年代初,村庄共有61户,151人。目前,福寿岭村村落已经拆迁,仅剩地名留存。<br></b><b>在许多老北京和地铁迷的心中,地铁一号线最西端的福寿岭站堪称“北京最神秘的地铁站”。这座车站五十年多前建成后,一直没有投入使用过,更没有出现在北京地铁的运营图上。车站启用后,将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出行便利性,引导绿色出行。这个神秘的地铁站的开通,不仅是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也将加快周边的经济发展的步伐。<br></b><b>三、福寿岭站周边介绍:</b></h1> <h1><b>“雍王府” 公交总站527到“福寿岭”站的后一站是“模式口东里”站。(地铁的后一站是苹果园)这里有条著名的千年古道、百年老街“驼铃古道”,它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与古法海寺、承恩寺、冰川遗址博物馆、石刻博物馆(田义墓)相邻。模式口“驼铃古道”东西横贯全长1500米,呈九曲龙形格局。(福寿岭东边是八大处公园)<br></b><b>这条“驼铃古道”西口开通了地铁11号线,东口即将开通地铁1号线的福寿岭站。(注:推荐旅游路线1、坐11号地铁从西口进游驼铃古道,从东口出,再坐489路公交到八大处公园;推荐路线2、坐一号线地铁到福寿岭站,从东口进驼铃古道,西口出再坐941公交到首钢园游玩)</b></h1> <h1><b>驼铃古道文化底蕴丰厚是京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里描写的祥子拉着三匹骆驼走了三天三夜来到北平。起始点就是模式口“驼铃古道”,这一带盛产磨刀石,所在地名是“磨石口”。民国时根据谐音改成模式口。由于这条路是一条重要的用骆驼运煤炭的道,常年驼铃声不断,所以称之“驼铃古道”。 </b></h1> <h1><br></h1> <h1>“<b>承恩寺”位于模式口(驼铃古道)东口。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司礼监太监温祥兴建,正德八年(1513年)竣工。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寺东为三界伏魔大帝庙,西为龙王庙。承恩寺座北朝南,古树参天,格局完整。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倒座房。2006年5月25日,“承恩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1> <h1><b>“田义墓”位于模式口(驼铃古道)西口。它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占地面积最大、规制最高、石刻最为精美的宦官墓;在田义墓旁新辟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是我国第一座以宦官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这个景点很独特,一般人很少涉足。它就是号称中国惟一的太监陵寝,位于北京石景山地区的田义墓。<br></b><b>田义墓,又称慈祥庵,建于明代。墓主田义,陕西华阴县人。当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大太监,官阶正四品(相当于省部级)。其生于1534年,死于1605年,活了71岁。墓园区内,现有五座太监墓,是国内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规制最高,石刻最为精美的明代太监墓葬群。 <br></b><b>这座古墓创下了多个太监墓的“唯一”。它是全国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太监墓、开辟了中国第一家宦官文化专题博物馆。而这座古墓的主人,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位高权重”又“得以善终”的大太监。田义墓让人惊异的,不是占地面积,而是这座墓园门口的这对石像生。石像生是皇帝们给自己死后安排的皇家护卫队。太监墓的门口是不能有石像生的,但田义墓不仅有,而且还很特别。</b></h1> <h1><b>“中国第四纪冰川馆”位于“驼铃古道”中段的山坡(法海寺南侧)。十万年前的模式口第四纪冰川擦痕,被誉为“亚洲地质史上的光辉一页。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庐山发现冰川沉积物,在鄱阳湖边发现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并在安徽黄山发现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该山后海发现具擦痕的漂砾。</b></h1> 八大处 承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