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系列:黄石国家公园

春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黄石国家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 1872年3月1日被正式命名为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遗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p><p class="ql-block"> 黄石国家公园占地面积约为898317公顷,主要位于美国怀俄明州,部分位于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黄石公园分五个区:西北的猛犸象温泉区以石灰石台阶为主,故也称热台阶区;东北为罗斯福区,仍保留着老西部景观;中间为峡谷区,可观赏黄石大峡谷和瀑布;东南为黄石湖区,主要是湖光山色;西及西南为间歇喷泉区,遍布间歇泉、温泉、蒸气池、热水潭、泥地和喷气孔。园内设有历史古迹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该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口之一,它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森林之一。有超过10000个温泉和300多个间歇泉。拥有290多个瀑布。园内有黄石湖、黄石河、峡谷、瀑布及温泉等景观,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游览胜地。园内有很多种野生动物以及多种鸟类。</p><p class="ql-block"> 黄石国家公园被美国人自豪地称为“地球上最独一无二的神奇乐园”。园内交通方便,环山公路长达500多公里,将各景区的主要景点联在一起,徒步路径达150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棱镜温泉:</span></p><p class="ql-block"> 大棱镜温泉是黄石公园里最有名的热泉之一。大棱镜温泉的美在于湖面的颜色随季节而改变,春季,湖面从绿色变为灿烂的橙红色,这是由于富含矿物质的水体中生活着的藻类和含色素的细菌等微生物, 它们体内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会随季节变换而改变,于是水体也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在夏季,叶绿素含量相对较低,显现橙色、红色,或黄色。但到了冬季,由于缺乏光照,这些微生物就会产生更多的叶绿素来抑制类胡萝卜素的颜色,于是就看到水体呈现深绿色。</p><p class="ql-block"> 温泉中心地带由于高温没有生物生存。从里向外呈现出蓝、绿、黄、橙、橘色和红色等不同颜色。大棱镜周围建有行人木栈道,一圈走下来,大概需要40分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棱镜彩泉:</span></p><p class="ql-block"> 是美国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内的地热温泉,作为美国最大、世界第三大的温泉,其宽约75至91米,深度达49米,每分钟涌出约2000公升、温度71°C左右的地下水。该温泉以直径超百米的湖面色彩分层闻名,从中心向外呈现蓝、绿、黄、橙、红等色带,中心高温区域无生物存活。湖面颜色随季节变化:春季由绿转橙红,夏季显橙黄或红色,冬季呈深绿色,这一现象源于藻类及含色素微生物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例随光照与温度变化而改变。温泉周边设行人木栈道,环行全程约需40分钟,为黄石公园面积最大、色彩层次最丰富的热门摄影取景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黄石峡谷:</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钓鱼桥和高塔之间,由黄石湖流出的河水,流经大约3 8公里地带所造成的险峻峡谷,就通称为黄石大峡谷。这里是黄石公园最壮丽、最华美的景色。97公里长的黄石河是“美国境内唯一没有水坝的河流”。在这里,河水陡然变急,冲开四溅的水花,形成两道壮丽的瀑布,轰鸣着泄入大峡谷。这两个瀑布一个有130米高,这是上瀑布;另一个有100米高,称为下瀑布。</p><p class="ql-block"> 黄石河水贯穿火山岩石,长期的强力冲蚀,形成了气势磅礴的黄石大峡谷,峡谷格外险峻,动人心魄,深度达到60米,宽200米,长约32公里。这一段著名的河段,对于前来观赏的人来说,最引人必胜的既不是峡谷的深度和形状,也不是汹涌奔流的瀑布,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那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风化火山岩。峡壁从头到脚都闪烁着耀眼的光泽,在阳光下炫烂夺目。白、黄、绿、蓝、朱红以及无数种与红色相调而出的颜色。眼前是数百万吨的岩石,一切看上去却像用油彩涂成,仿佛毫无顾忌地暴露在风吹日晒之中,颜色是那样鲜艳,牢固的色彩既不会被冲刷而去,也不会因风吹日晒而褪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猛犸象温泉区:</span></p><p class="ql-block"> 是世界上已探明的最大的碳酸盐沉积温泉。其景观以石灰石台阶为主,也称热台阶区,可分为上台地和下台地。猛犸象温泉的泉水来自于诺里斯间歇泉盆地,水温可达77℃,很多藻类生活在温泉中,使得温泉的颜色呈现出棕色、橙色、红色和绿色。奔流不息的温泉随着阶地奔腾而下,且颜色各异,形成了一个七彩的大台阶,景象非常恢宏壮观。</p><p class="ql-block"> 猛犸象温泉在2002年的一次地壳运动后,大部分热泉停止了活动,导致大量微生物死亡,使猛犸象热泉失去了颜色,死掉的细菌也变为了灰白色的粉末,残留在乾枯了的大台阶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下瀑布:</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黄石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瀑布,由上瀑布(109英尺)和下瀑布(308英尺)组成。瀑布由黄石河水侵蚀较软岩层形成,下瀑布落差为尼亚加拉瀑布的两倍,夏季流量达每秒240立方米,秋季降至每秒20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黄石河流经黄石大峡谷形成瀑布景观,峡谷岩壁呈现橙黄至橘红色调。瀑布区位于公园8字形公路交汇处右端,下瀑布流量随季节变化范围为5000至63500加仑/秒。上瀑布可从步道观测,下瀑布观景点是最佳观赏位置为艺术家的顶点</p> <p class="ql-block">动物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洲野牛:</span></p><p class="ql-block"> 又称北美野牛、美洲水牛或犎牛,是北美洲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属于牛科。这种庞然大物高大且相对狭窄,是北美的顶级草食性陆生动物。美洲野牛分为两个亚种:体型较小的平原野牛和较大的森林野牛。历史上,它们广泛分布于北美的草原、牧场、森林地带乃至寒冷的针叶林区。然而,由于过度猎杀、疾病传播和栖息地丧失,这一物种曾濒临灭绝,幸得一系列保护措施得以恢复,目前在北美的多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中可见其踪迹。</p><p class="ql-block"> 美洲野牛身长可达3.8米(雄性),肩高约1.95米,尾长约0.6米。体重在460至998公斤间(雄性),雌性则在360至544公斤。它们拥有浓密的深棕色毛发,远观呈黑色,颈部、肩部和前腿有粗糙的长毛。</p><p class="ql-block"> 美洲野牛曾广泛分布于北美的广阔地带,从墨西哥至阿拉斯加,东至大西洋沿岸,南至乔治亚州和佛罗里达北部。目前,它们在加拿大西部和美国的多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中生活,包括黄石国家公园、埃尔克岛国家公园和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等地。此外,一些重新引入的群体在加州、阿拉斯加和墨西哥的特定地区自由漫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驼鹿:</span></p><p class="ql-block"> 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属于驼鹿属下的唯一物种。其特征在于雄性的宽大掌状鹿角,以及肩高于臀的特殊体型。在中国,驼鹿仅分布在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北部,而在北美洲则广泛分布于加拿大、阿拉斯加、新英格兰地区、洛矶山脉等地。雄性驼鹿身长可达250-300厘米,雌性240-290厘米;肩高雄性190-210厘米,雌性185-200厘米;体重雄性300-600千克,雌性280-460千克。最重个体出现在东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轻者则在阿穆尔地区和满洲里。鹿角的生长、硬化和脱落有特定的周期,成年雄鹿每年会经历鹿茸脱落、鹿角硬化和新鹿角生长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驼鹿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至亚北极气候区,包括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部分地区、蒙古和中国东北部。在中国,它们仅分布在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北部。在北美洲,它们的分布范围从加拿大南部到美国的新英格兰、洛矶山脉、明尼苏达州东北部、密歇根上半岛及苏必略湖的皇家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骡鹿:</span></p><p class="ql-block"> 别称黑尾鹿,分布于北美西部,从加拿大至美国西南部,栖息于草原、林地边缘到山地。夏季毛色锈棕,冬季转为灰棕。雄性体重可达50-110公斤,雌性35-65公斤,肩高雄性85-105厘米,雌性75-95厘米。雄性有叉状分枝的角,雌性无角。雄性骡鹿体长150-180厘米,雌性135-155厘米,尾长15-23厘米,肩高雄性85-105厘米,雌性75-95厘米。体重雄性50-110公斤,雌性35-65公斤。夏季毛色锈棕,冬季转为灰棕或深棕。雄性有大耳,角呈叉状分枝,雌性无角。新生小鹿有斑点。与白尾鹿相比,骡鹿有相对更短更窄的尾巴,黑色尖端,大耳,角叉状分枝。存在两种主要表型:黑尾鹿和真正的骡鹿,后者有白色臀部斑块和黑色尾尖。偏好开放森林和灌木丛生的陡峭地形,亦见于沿海针叶雨林、草原和半沙漠灌木环境。雪深超过50厘米会阻碍其活动。分布于北美的西部,从加拿大南部至美国德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加州,墨西哥西北部,阿拉斯加南部沿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郊狼:</span></p><p class="ql-block"> 又称为草原狼、丛林狼或北美小狼,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北美的犬科犬属动物,其范围从阿拉斯加至巴拿马。郊狼适应性强,能够在多种环境下生存,包括人类居住区。它们的平均寿命为6-10年,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灵活性。郊狼利用各种栖息地,包括草原、森林、沙漠、山脉和热带生态系统,也能在城市环境中生存。它们是机会主义的杂食性捕食者,食物范围广泛,从果实和昆虫到小型哺乳动物、大型有蹄类动物和牲畜,食物选择受可用性影响。郊狼在郊区擅长利用人类制造的食物资源。郊狼最初分布于北美西部,但现已扩展至整个北美洲,包括中美洲部分地区,如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在东海岸和佛罗里达州的分布可能与森林砍伐有关。郊狼已适应各种环境,包括城市和农业地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乌因塔花栗鼠:</span></p><p class="ql-block"> 又称隐藏森林花栗鼠,是花栗鼠科的一种,仅分布于美国。头体平均长度雄性为121-8毫米,雌性为125-7毫米,尾长89-119毫米,体重介于51-74克。背部毛色通常呈棕色,有深浅相间的纵向条纹。夏季毛皮颜色从黄褐色到深棕色不等,有时带有红色调。头部呈灰色,两侧有三条面部条纹,两条白色,一条棕色至肉桂色,以及白色至奶油色的耳后斑块。腹部毛皮为白色,尾巴背侧灰色,腹侧橙色至红色。冬季毛皮略显暗淡。七个亚种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大多数花栗鼠相比,乌因塔花栗鼠攀爬能力更强,频繁在树木和灌木丛中觅食。不同亚种在毛色上有明显差异。栖息于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松树、云杉和冷杉为主的森林地带。食性包括种子、果实、真菌和少量动物物质,如鸟蛋和昆虫。</p> <p class="ql-block">鸟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渡鸦:</span></p><p class="ql-block"> 是雀形目鸦科鸦属的鸟类。俗称: 胖头鸟,体型庞大的雀形目鸦科鸟类,拥有八个亚种,外表差异不大,但遗传学上差异明显。渡鸦是最大型的乌鸦之一,体重可达1.63公斤,平均寿命10-15年,最高纪录达40岁。幼鸟常集群活动,成年后与伴侣终身相伴,共同维护领地。生活在多种生境,从北极到温带,包括沙漠、森林、海岸线、草原等地。以杂食为主,既捕食小型动物,也食腐肉,甚至人类垃圾。飞行稳定,善于滑翔,多单独或成对活动,但在食物源附近可见群体聚集。广泛分布于北美、中美、欧亚大陆,包括北非、喜马拉雅山脉及格陵兰岛。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暗冠蓝鸦:</span></p><p class="ql-block"> 是雀形目鸦科冠蓝鸦属的鸟类。又名: 斯特勒蓝鸦,原生于北美西部和中美洲的鸟类。拥有独特的黑色或深蓝色头部,背部呈深色,其余部分为蓝色,头部具有显著的顶冠。广泛见于西部的针叶林和混交林中,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省鸟。</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北美西部,从中阿拉斯加延伸到尼加拉瓜,遍布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西部直至中美洲。暗冠蓝鸦具有出色的模仿能力,不仅模仿其他鸟类的鸣叫,还能模仿松鼠、猫、狗和鸡的叫声,甚至机械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