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历史试题语境中,“市民价值”是伴随市民阶层兴起而形成的、反映城市普通民众(手工业者、商人等)利益与诉求的观念体系,核心是“世俗化、功利化、个性化”,与传统农耕社会的“重农抑商”“等级秩序”观念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一、中国史中的“市民价值”(试题高频时期)</p><p class="ql-block">1. 宋元时期(市民价值初步形成)</p><p class="ql-block">(1)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如宋代“交子”出现、元代大都等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p><p class="ql-block">(2)核心表现:</p><p class="ql-block">a.追求世俗娱乐:宋词(如柳永词“俗而艳”,描绘市民生活)、元曲(关汉卿《窦娥冤》反映市民疾苦)、瓦舍勾栏(城市娱乐场所)兴起,体现对精神享受的需求。</p><p class="ql-block">b.重视商业利益:打破“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升,部分文人开始为商人作传,认可商业的价值。</p><p class="ql-block">2. 明清时期(市民价值进一步发展)</p><p class="ql-block">(1)背景: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江南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规模扩大。</p><p class="ql-block">(2)核心表现:</p><p class="ql-block">a. 强调个性解放:明清小说(如《红楼梦》批判封建礼教、《金瓶梅》描绘市民世俗生活)中,出现追求自由爱情、反抗等级束缚的内容,体现对个体价值的重视。</p><p class="ql-block">b. 推崇功利主义:商人阶层倡导“义利兼顾”,不再以“经商”为耻,甚至出现“士商合流”现象(文人参与商业活动,商人追求文化身份),冲击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c.关注现实生活:市民文化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如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流行,内容多为吉祥寓意、市井百态,反映对现实幸福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二、世界史中的“市民价值”(试题高频时期)</p><p class="ql-block">1. 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市民价值兴起)</p><p class="ql-block">(1) 背景:西欧城市复兴(如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市民阶层(商人、银行家、手工业者)成为城市主导力量。</p><p class="ql-block">(2) 核心表现:</p><p class="ql-block">a.追求财富与现世幸福:反对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认可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财富的合理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十日谈》中,大量描写市民追求金钱、爱情的故事,体现“人文主义”的早期形态。</p><p class="ql-block">b. 争取政治权利:市民阶层通过赎买或斗争获得城市自治权(如威尼斯共和国),强调“平等”“自由”,反对封建贵族的等级压迫,为近代民主思想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2. 工业革命时期(西欧市民价值成熟)</p><p class="ql-block">(1) 背景: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广义市民阶层的延伸)壮大。</p><p class="ql-block">(2)核心表现:</p><p class="ql-block">a.追求民主与法治: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特权,参与国家政治(如英国议会改革),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推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p><p class="ql-block">b.重视个人奋斗:社会观念从“出身决定地位”转向“能力决定成败”,鼓励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阶层跃升,如狄更斯小说中对“奋斗者”形象的塑造,反映市民对个人价值的推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