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罗丹艺术中心,由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改建而成,是唯一由法国罗丹博物馆授权,且拥有构成体系的上百件真迹作品收藏,完整呈现罗丹的风格演变。</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17年在巴黎近郊的默东去世,与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并称为西方雕塑艺术三大高峰。</p> <p class="ql-block">艺术中心目前常设展展出87件作品,涵盖石膏原模、青铜铸造、大理石雕刻三大类型,其中12件为法国罗丹博物馆官方授权的限量复刻(比例1:1)。</p> <p class="ql-block">当前馆内的罗丹雕塑陈列中,有罗丹的6件巅峰之作,《思想者》、《青铜时代》、《夏娃》、《巴尔扎克》、《加莱义民》及《让・埃尔巨型头像》6件法国国宝级藏品,将展出至2026年3月26日。介绍中还标明了罗丹的名言:“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名言一直鼓励着人们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p> <p class="ql-block">在墙画左侧,立着罗丹著名的《思想者》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展厅第一部分为署名贝勒斯的雕塑,其中不少是贝勒斯设计构思,罗丹完成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梳着辫子的年轻女子》,1870年,陶土,75x42x22厘米)</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酒神女祭司》,1870年,陶土,54x35 x30 厘米)</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田中归来》,1870年,陶土,93x50ⅹ35厘米)</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春》,为其最出色、最有代表性的人像作品)</p> <p class="ql-block">(卡里耶-贝勒斯《苏醒》,1870年,陶土,以粗糙材质构成优雅细腻形象,)</p> <p class="ql-block">安托万•克内布 双层陈列柜</p><p class="ql-block">1875-1880年</p><p class="ql-block">橡木、黑木、乌木;饰有镀金钥,彩绘珐琅,青金石</p><p class="ql-block">这件家具很好地反映了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装饰艺术,该艺术风格为:善于从前几个世纪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后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新颖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贝勒斯的《水泽仙女》</p> <p class="ql-block">这二件冠之以卡里耶·贝勒斯雕像的作品,创作者应该是罗丹。</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三世</p> <p class="ql-block">五感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里,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作品,似乎受到了东方美学的影响,是老贝勒斯的儿子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作品《青铜时代》先后在布鲁塞尔与巴黎展出,罗丹被质疑作品是 “以真人翻模” 而遭非议。此后,罗丹与罗丝返回法国。同年,罗丹开始首次法国大教堂巡回考察之旅。《青铜时代》是罗丹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作品,创作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罗丹曾因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受米开朗琪罗作品启发。这件标志着他摆脱学院派桎梏的作品,如今就陈列在艺术中心的核心展区,青年男子微微前倾的身体仿佛刚从混沌中苏醒,每一块肌肉都凝固着生命初始的悸动。</p> <p class="ql-block">《夏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施洗者圣约翰</p> <p class="ql-block">《阿芙罗狄忒》:阿芙罗狄忒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这件作品呈现出爱神跳着人类舞蹈、舞姿绽放且凌空定格的状态。其造型灵感源于舞蹈,当时风靡巴黎的俄罗斯芭蕾舞团首席舞者尼金斯基给了罗丹启发。</p> <p class="ql-block">《永别》,这是罗丹为他的情人所做。哀伤的眼神和无措的手部姿态让观者动容。《永别》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一块木头底座、卡米耶头像和一双似乎遮住嘴巴的手,这三部分通过一条围巾连接起来。这件作品给罗丹带来更多启发,</p> <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纪念碑》石膏像在现场,1898年。注意看雕像的左眼,会很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费纳耶夫人柱上半身像》,1898~1900年</p> <p class="ql-block">《跪女像》,1885年,青铜</p><p class="ql-block">朱利安•迪兰斯的《跪女像》体现了他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理念—年轻女子闭着眼睛,表现出明显的平静神态,头微微向左倾斜,双臂放松在腿上。</p> <p class="ql-block">《女人头像》,彩色石膏,1899年</p> <p class="ql-block">《持弓女像》,彩色石膏,1902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吻》(1886年大理石版)中相拥的男女身体曲线如波浪般交融,衣纹的流畅处理让人几乎忘记这是坚硬的石材。</p> <p class="ql-block">1917年11 月 17 日,罗丹逝世。11 月 24 日,罗丹被安葬于默东布里昂别墅的花园中,与罗丝合葬;二人墓前矗立着《思想者》雕塑。</p> <p class="ql-block">陶土版的《沉思者》。</p> <p class="ql-block">《惩罚》,青铜,1904~1906年</p> <p class="ql-block">《创世纪》 青铜 ,1890~1900年;</p> <p class="ql-block">《顶着瓦罐的女像柱》</p> <p class="ql-block">《女像柱》石膏</p> <p class="ql-block">《乌戈林》,《乌戈林和他的子孙》是一件将文学、雕塑和人类最深沉情感完美融合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地狱之门”第二版青铜稿》</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地狱之门”第三版青铜稿》,1880-1881年,青铜,1098x73.7 x 28.5厘米)</p> <p class="ql-block">互动活动中有地狱之门平面配合镜面版,可以坐在上面造型拍照!</p> <p class="ql-block">1885 年接受加莱市委托,创作《加来义民纪念碑》《加来义民纪念碑》在现场。</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组未完成的《行走的人》(1907年工作稿),仅保留了躯干与迈步的下肢,断裂的右臂与模糊的面庞恰恰印证了罗丹的名言:"真正的美存在于未完成之中。"</p> <p class="ql-block">《加莱义民:穿衣服的皮埃尔·德·维桑》,1887年。彩色石膏。</p> <p class="ql-block">加莱义民</p> <p class="ql-block">1886 年创作《吻》,《吻》在现场。</p> <p class="ql-block">看雕塑和看画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近距离的观察。因此这次罗丹主题展,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完全开放式陈展的。只有在现场,才能真切感受到:这些明明静止不动的“石头”,是在呼吸和流动的。大师就是大师,有云泥之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