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赋能 + 跨境协同!粤港澳大湾区珠澳滨海旅游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

艺桥文化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珠澳滨海旅游区发展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正式发布。该研究深度剖析了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珠海与澳门如何以科技创新为纽带、以跨境协同为抓手,推动滨海旅游区实现资源互补、产业升级与品牌进阶,为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与实践路径。<div><br>🚀 科创基底坚实:34 家联合实验室 + 全球第一创新集群,为旅游升级 “蓄能”<br>《研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已构建起极具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成为珠澳滨海旅游区发展的 “硬核支撑”。截至目前,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数量达 34 家,覆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深圳 - 香港 - 广州创新集群在 2025 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列全球第一,7 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产值超万亿,数字经济与 5G 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br>在关键创新平台方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表现亮眼 ——PCT 专利申请量超 1700 件,集聚科研人员 1.5 万余人、科技企业 440 余家,2024 年高端科研项目达 200 个,较 2021 年实现 2.5 倍增长。这些科创成果正逐步渗透到旅游领域,为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提供技术保障。</div><div><br>🌊 珠澳资源互补:“现代娱乐 + 历史文化” 联动,年接待跨境游客 12 万人次<br>珠海与澳门的旅游资源互补性,成为滨海旅游区发展的核心优势之一。《研究》数据显示,横琴已建成长隆海洋王国、星乐度・露营小镇等现代娱乐地标,而澳门则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群与综合度假设施,两地通过 “一会展两地”“琴澳旅游团” 等模式实现深度联动,2024 年合办展会超 14 场,跨境旅游团接待量达 12 万人次。<br>交通与政策协同进一步放大资源优势:横琴与澳门通过陆路桥隧相连,距澳门国际机场仅 3 公里,经港珠澳大桥至香港车程仅 30 分钟;“团进团出”“一签多行” 与澳门 “一周一行” 政策衔接,有效促进游客跨境流动。2024 年澳门接待游客 3490 万人次,横琴则通过承接分流发挥 “缓冲区” 作用,形成 “一程多站” 的旅游新格局。</div><div><br>📱 智慧旅游落地:AI 导览覆盖 34 景区、VR 体验馆单日接待 2000 人,提升游客体验<br>科技创新正重塑珠澳滨海旅游的消费场景。《研究》披露,目前大湾区 34 个重点滨海景区已覆盖基于 AI 语音交互的智能导览设备,多语种实时翻译准确率达 98.5%,服务满意度超 94%;4 个 VR 主题体验馆落地运营,单日最大接待量达 2000 人次,游客平均体验时长 28 分钟。<br>大数据与 AI 技术还优化了旅游服务效率: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的 AI 客服日均处理咨询 2.3 万次,问题解决率 76%;珠海市文旅局开发的智能监测平台,整合 15 类实时数据源,景区承载量预测误差控制在 8% 以内,2023 年国庆期间曾提前 2 小时预警东澳岛客流超载,分流效率提升 34%。</div><div><br>🌉 跨境协同突破:187 项政务 “跨境通办”,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 “两手抓”<br>区域协同机制创新是珠澳滨海旅游区发展的 “关键密码”。《研究》显示,横琴与澳门已实现 187 项高频政务事项 “跨境通办”,采用 “一地两注” 商事登记机制,企业设立效率提升 60% 以上;跨境数据验证平台累计为内地企业解决近亿港元融资需求,信贷审批周期缩短至 7 天。<br>在隐私保护方面,两地共同出台《珠澳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指引》,明确 4 个安全等级、9 种数据类型的分类标准;区块链技术跨境身份认证系统覆盖 83% 的政务服务场景,用户数据加密存储率达 100%,实现 “数据可用不可见” 的平衡。</div><div><br>⚠️ 挑战与展望:破解 “隐私保护 + 法律差异” 难题,冲刺国际旅游休闲中心<br>尽管发展成效显著,《研究》也指出珠澳滨海旅游区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技术应用与隐私保护的矛盾,87% 的旅游科技初创企业存在数据过度采集现象,62% 游客对人脸识别技术持谨慎态度;二是区域政策与法律差异,三地司法体系不同导致科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衔接障碍;三是国际竞争力不足,2023 年大湾区旅游竞争力指数 4.2 分,低于新加坡(5.8 分)、东京湾区(5.5 分),国际游客占比仅 23%。</div><div><br>未来,珠澳两地将进一步依托大湾区科创优势,推动 “科技 + 文旅” 深度融合,优化跨境协同机制,加快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滨海旅游目的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