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历史试题语境中,“基础”是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核心是“某一要素为另一事件/制度提供了根本性支撑”,不同“基础”对应不同维度的支撑作用,试题常考“某事件的XX基础是什么”“XX基础如何推动事件发展”。</p><p class="ql-block">1. 政治基础:制度、政权或政治格局的支撑</p><p class="ql-block">指为事件提供的政治制度框架、政权保障或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事件得以推进的“政治前提”。</p><p class="ql-block"> 例1: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兴中会、同盟会等组织,为革命提供了组织基础;清末民族危机加深下的政治动荡,也为革命创造了政治条件。</p><p class="ql-block"> 例2:新中国工业化的政治基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局面,为集中力量开展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权保障。</p><p class="ql-block">2. 经济基础:物质财富或经济制度的支撑</p><p class="ql-block">指事件依赖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或物质资源,是事件发生的“物质前提”,核心是“经济决定上层建筑”。</p><p class="ql-block">例1: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手工工场发展、商业繁荣,新兴资产阶级积累了财富,有能力资助艺术家、学者,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支持。</p><p class="ql-block"> 例2: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基础——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尤其是农业、轻工业的一定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3. 阶级基础:特定阶级力量的支撑</p><p class="ql-block">指事件依赖的阶级力量的形成、壮大或阶级联盟,是事件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 例1:法国大革命的阶级基础——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壮大,他们拥有财富却缺乏政治权利,与受压迫的农民、城市平民形成联盟,共同反对封建贵族和教士阶级,构成了革命的核心阶级力量。</p><p class="ql-block"> 例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无产阶级逐渐壮大,尤其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无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他们具有革命性强、组织性强的特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p><p class="ql-block">4. 社会基础:民众支持或社会环境的支撑</p><p class="ql-block">指事件获得的社会各阶层认同、民众参与或社会氛围,是事件的“群众基础”,范围比“阶级基础”更广泛(涵盖多个阶级/阶层)。</p><p class="ql-block"> 例1:抗日战争的社会基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全民族形成了“抗战救国”的共识,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等各阶层民众积极参与抗战,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动员,构成了全民族抗战的社会基础。</p><p class="ql-block"> 例2:洋务运动的社会基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逐渐被部分地主阶级开明派(洋务派)接受,同时民族危机加深也让部分民众认可“自强求富”的主张,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支持。</p><p class="ql-block">5. 思想基础:理论、观念或思想氛围的支撑</p><p class="ql-block">指事件依赖的思想理论、社会思潮或观念变革,是事件的“思想先导”,为事件提供理论指导或舆论准备。</p><p class="ql-block">例1: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理性,为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例2:商鞅变法的思想基础——法家思想主张“法治”“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契合了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的需求,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成为变法推行的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