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游古都西安城

杨成国

<p class="ql-block">  走进西安古城,抬头望见那块巨大的宣传牌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金色的字迹如流淌的时光,“八百里秦川”“十三朝古都”,每一个词都像敲在心上。脚下的土地曾是长安,是无数人梦开始的地方。走在这座城,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沉稳而有力。</p> <p class="ql-block">  往前几步,一座飞檐翘角的殿宇静静矗立,朱红的柱子托起层层叠叠的屋檐,像一只即将展翅的凤鸟。门前那尊金光闪闪的雕塑,在夜色中泛着温润的光。有人驻足拍照,有孩子踮起脚尖仰头数着屋脊上的神兽。长安城不只是砖瓦堆砌的城池,更是无数传说与荣光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慈芙蓉园门前,蓝底金书的牌匾在灯光下格外庄重,门楣上的雕饰繁复却不喧闹,仿佛在低语一段被岁月封存的往事。我放慢脚步,不敢惊扰这份静谧。这座园子曾是皇家别苑,如今却成了普通人散步赏景的地方。时光流转,繁华落尽,反倒更显从容。</p> <p class="ql-block">  紫云楼前楼体高耸,红柱金饰在夕阳余晖中泛着暖光,匾额上的“紫云楼”三字苍劲有力。据说这里曾是文人雅集之地,李白醉酒赋诗,王维抚琴寄情。如今虽无墨客挥毫,但那份诗意,似乎仍藏在飞檐的弧度里,藏在游人仰望的眼神中。</p> <p class="ql-block">  一道紧闭的红门横在眼前,黑底金字的“盛礼宏斯”牌匾高悬其上,两侧对联金光闪烁,却透出一股庄重之气。门扉未开,却仿佛能听见门后钟鼓齐鸣、礼乐悠扬。这不只是一道门,更像是通往某个盛大仪式的入口,让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p> <p class="ql-block">  我走上石桥,桥上人来人往,灯笼的红光映在水面上,随波荡漾。远处的屋檐在阳光的勾勒下如剪影般清晰,我忽然觉得,来西安,不是为了看多少景点,而是为了在某个瞬间,与一段历史悄然相遇。</p> <p class="ql-block">  城墙的说明牌前,我驻足良久。13.94公里,1400多年,隋唐的根基,明清的修缮,每一块砖都刻着时间的印记。吊桥、箭楼、敌楼……这些曾用于守卫长安的设施,如今成了人们散步拍照的背景。我伸手轻抚城墙,粗糙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仿佛听见了战马嘶鸣,也听见了市井喧嚣。</p> <p class="ql-block">  古城门巍然耸立,复杂的门楼结构在夜灯映照下更显雄浑。门前广场上人流如织,绿色观光巴士静静等候,像现代与古代之间的一道桥梁。秋叶微黄,风过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这座城的过往。我站在人群中,忽然明白,所谓“古都”,不只是遗迹的堆叠,更是无数人在此生活、行走、停留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指示牌上的路线图,金甲相迎、共聚家园……这些名字带着时代的温度。2015年,他曾两次来到这里,走过同样的路。如今这条线成了游客的打卡路径,但那份对文化根脉的敬意,似乎也随着脚步,一点一点传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一块巨石静静立在树影间,上面刻着遒劲的书法,字迹苍茫如风,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树影婆娑,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美术馆的墙上,一幅书法静静悬挂。黑色大字沉稳有力,蓝色小字如流水般环绕其侧。射灯打在画框上,光影分明,像在为文字加冕。我站在画前,看那笔锋转折间的气韵,忽然觉得,写字的人,或许也在写一座城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央,一支微缩的古代军队正列队前行,士兵铠甲鲜明,战马昂首,背景是起伏的绿丘与树木,展板上的文字讲述着他们的来历,我却更愿意相信,他们是某场战役的残影,穿越千年,只为在此刻重现一次荣光。孩子们趴在玻璃上看得入神,仿佛下一秒,鼓声就要响起。</p> <p class="ql-block">  晴空之下,一座多层建筑巍然矗立,飞檐如翼,直指苍穹。石阶前游客三三两两,有人拍照,有人低声交谈。阳光洒在屋瓦上,泛出温润的光泽。我拾级而上,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岁月。这座建筑不说话,却用它的姿态告诉所有人:我在这里,已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一座红塔在余晖中熠熠生辉。层层屋檐如火焰般燃烧,塔前行人缓步而行,绿植环绕,静谧安然。我站在远处凝望,忽然想起“雁塔题名”的旧事 : 多少书生曾在此留下姓名,盼着金榜题名。如今塔依旧,人已非,但那份对功名的向往,似乎仍在风中轻轻回荡。</p> <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浓,我走向长安门。红灯笼高挂,门楣上的三个大字在灯光下清晰可见。石板路泛着微光,脚步声清脆。几位行人迎面而来,脸上带着倦意,却也透着满足。这座门,曾是皇城的象征,如今成了归家的路标。我穿过门洞,仿佛也穿过了千年的光阴。</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几个金字在阳光下闪耀,现代的玻璃金属框与背后的历史形成奇妙的对话,仿佛踏入时间的隧道。这座馆不只是陈列文物的地方,更像是一道门,通向那个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陶俑列队而立,形态各异,有的执戈而立,有的低眉沉思。红色地毯铺展向前,隔离带将它们轻轻围护,像在守护一段沉睡的历史。我走近一尊兵俑,他脸上有细微的裂痕,却依然目光坚定。两千年前,他守护的是帝王;今天他守护的是记忆。</p>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广场灯火通明,传统建筑在灯光映照下如梦似幻。人们散步、谈笑,孩子们追逐嬉戏。路灯与屋檐的彩灯交织成网,将整个空间染成一片温暖的海洋。我坐在长椅上,看这繁华夜景,忽然觉得,古都的魂,不仅活在遗迹里,更活在今人的笑容中。</p> <p class="ql-block">  中央的石雕在夜色中庄严而神秘,前方石碑上“大唐不夜城”五个金字熠熠生辉。粉色灯笼点缀四周,灯光如星河洒落。我站在这里,仿佛听见了盛唐的乐舞,看见了胡姬起舞、诗人醉吟的盛景。长安从未真正沉睡,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夜里醒来。</p> <p class="ql-block">  一尊高大的骑马雕像矗立在夜色中,基座上的金纹在灯光下流转。红灯笼装饰环绕四周,节日的气息扑面而来。我认出那是古代将军的塑像,他骑马持剑,目光如炬。千年前他守卫长安;今天他守护着这座城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西安美术馆在夜色中静静绽放,红灯笼与外墙的红色灯光交相辉映。西安美术馆几个字在夜幕下格外醒目。门前游客或拍照或低语,现代与传统在此刻交融。我抬头看,忽然觉得,艺术从不只是挂在墙上的画,它也是这座城市的本来古老,却始终焕发着新的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