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版”《沉默的荣耀》式的隐蔽战线历史人物——贾文郁

古城老犟牛

<p class="ql-block">编辑:王韬玉</p><p class="ql-block">本文副标题:《讲述一位陕西版“余则成”式地下工作者贾文郁因解放初期潜伏台湾出师未果而却能够全身隐退的传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电视连续剧《潜伏》人物余则成剧照图片</p><p class="ql-block">陕西作为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的故乡,曾出现过许多仁人志士,贾文郁就是这片热土中涌现出的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照片</p><p class="ql-block">1925年7月贾文郁考取了黄埔军校的第四期学员,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是经黄埔军校恽代英、高语罕、熊雄三人介绍其加入共产党的一位早期党员,同样贾文郁当年还在黄埔军校结交了一些早期共产党其他人物,也同时交往了一些信仰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学和同志,这也成为贾文郁后来思想上比较同情共产党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恽代英(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贾文郁入党介绍人之一)照片</p> <p class="ql-block">高语罕(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和八一南昌起义的策划者之一,贾文郁入党介绍人之一)照片</p> <p class="ql-block">熊雄(曾任二次北伐东征军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协助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工作,后任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离开军校后,实际上代表党主持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工作,贾文郁入党介绍人之一)照片</p><p class="ql-block">因当时处于国共合作以推翻北洋军政府统治而共同努力奋斗的时期,贾文郁也在同时加入了国民党,并在1926年10月成为蒋介石的随从副官,由于在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的这个特殊历史时期,贾文郁也在以后时期被迫脱离了共产党,并在其后一段时间因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加入了国民党的二大著名特务系统(中统与军统)之一的“军统雏形阶段组织,即早期特务组织——密查组”,这是一个还早于“力行社”组织和“复兴社”组织体系之前的,专门服务于蒋介石的一个具体执行特务活动的组织。</p> <p class="ql-block">这是1924年6月,孙中山与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合影照片</p><p class="ql-block">贾文郁作为“力行社”和“复兴社”早期三十多名核心组织成员之一,也是国民党军统以及早期“复兴社特务处”(包括密查组时期)组织中属于陕西地区国民党早期成员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下面按照贾文郁的人生履历表时间顺序介绍如下:</p> <p class="ql-block">贾文郁(在黄埔军校当学员时期)照片</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第四期部分学员名录(其中有贾文郁名字)图片</p><p class="ql-block">贾文郁(1904年——1977年11月17日)陕西省临潼县(今临潼区)田市镇南贾村人。</p><p class="ql-block">贾文郁自幼出身贫寒,十余岁(大约1914年前后10岁左右)时到镇上“点心铺”做学徒以求谋生。</p><p class="ql-block">贾文郁是一位为人忠诚厚道,聪慧过人,白天终日劳作,夜晚秉烛夜读,深受“点心铺”店掌柜喜欢,当时得到临潼县田市镇著名绅士田九井的赏识。</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店铺图片</p><p class="ql-block">1916年贾文郁12岁,由田掌柜资助,贾文郁到距家三十华里之遥的渭南县辛市镇的铁匠徐村私塾先生徐树屏门下,接受启蒙教育。</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私塾教育图片</p><p class="ql-block">1920年贾文郁16岁,又进入三原县清麓书院读书,他勤奋好学,学业出众,深得导师张鸿山先生的器重。</p> <p class="ql-block">陕西三原县清麓书院儒学大家张鸿山先生照片</p> <p class="ql-block">牛兆濂(注:理学大师于1913年—1918年是在陕西三原县清麓书院当主讲达五年之久)照片</p><p class="ql-block">1922年18岁,贾文郁回乡任小学教员。 </p><p class="ql-block">1923年19岁,贾文郁投笔从戎,到国民二军胡景翼部队当兵。</p> <p class="ql-block">胡景翼照片 </p><p class="ql-block">1925年七月,贾文郁又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团,翌年三月,升入步科第二团第七连,在校期间,曾参加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p> <p class="ql-block">广州黄埔军校时期图片 </p><p class="ql-block">1926年十月,贾文郁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因成绩优异,被留任蒋介石身边任随从副官以及随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新编第一师连、营长。</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照片</p><p class="ql-block">因1927年的4.12事变,国民党开始“清党反共”引发的血雨腥风,当时的国民党就把特务工作成为其发展重点。</p><p class="ql-block">在1927年6月,服务于蒋介石的密查组成立,胡靖安任组长,萧烈任副组长,设有总务科、侦缉科、审讯科,成员包括戴笠、徐志强等五十余人,当时贾文郁就是这其中成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胡靖安照片</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宣布“下野”,密查组也宣告解散。但是,戴笠、胡靖安等主要成员,仍旧继续为蒋介石效力。</p><p class="ql-block">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出山,又想重建密查组,但胡靖安此时已经留学德国。于是,蒋介石命令戴笠以“上尉联络参谋”的名义,继续从事情报搜集工作。当时,这个组织仅有戴笠、王天木等10人,当时又被称为“十人团”。</p> <p class="ql-block">戴笠照片 </p><p class="ql-block">1930年,贾文郁就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组织科科长,因不满蒋介石对楊虎城将军的猜忌与压制,就将蒋介石授意他监视楊虎城而进行通讯联系的秘密联络密码交于楊虎城将军以表明心声。</p> <p class="ql-block">杨虎城将军照片</p><p class="ql-block">总之,贾文郁与杨虎城将军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建立了比较深厚的情意。</p><p class="ql-block">1931年十二月,贾文郁当时接受甘肃宣慰使孙蔚如将军的邀请进入甘肃,担任国民党驻甘肃的通讯社社长、中央军事杂志社通讯员等职务作为掩护身份,并是在1931年期间,蒋介石的“南昌剿匪总部”(后改为“行营”)中成立的谍报科,科长是邓文仪,贾文郁还兼任有另一重身份,即此部门(密查组)驻西北地区谍报工作的特派员。</p> <p class="ql-block">孙蔚如照片</p><p class="ql-block">由于这个同时间阶段,蒋介石被再次通电“下野”,临行前命令戴笠将“密查组”改为“联络组”,一面联系黄埔学生,一面继续搜集各方情报,贾文郁也就在这时候改为国民党在此部门(联络组)驻甘肃的西北地区谍报工作特派员。</p> <p class="ql-block">邓文仪(时任“南昌剿匪总部”谍报科科长)照片</p><p class="ql-block">而这个“南昌行营谍报科”,就是以后成立组成“军统”的一部分家底,早期在邓文仪手下的那批成员,后来经过蒋介石的指令也就拨与戴笠的复兴社及归属以后的军统。</p><p class="ql-block">贾文郁之所以能够以中央军事杂志社通讯员身份作为掩护身份从事“南昌行营谍报科”(早期军统前身组织“密查组”和“联络组”)的谍报工作,这都得予以贾文郁当年在1926年期间曾是蒋介石身边的随从副官缘故,当年戴笠未发迹之前,为近距离的接近蒋介石,戴笠所提供的一些情况,就是由当时主管蒋介石一些内务工作的贾文郁随从副官上传下达的,因而在蒋介石以后成立的力行社和复兴社组织时,贾文郁自然而然也就成为早期军统组织——“力行社”和“复兴社”核心组织成员之一的主要动因。 </p><p class="ql-block">当年因时局变化多端,对于贾文郁而言,从国民党早期所从事的谍报工作来看,其一生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就是在国民党“军统”雏形阶段的早期“密查组”成员和早期组织“力行社”成立时的核心成员之一以及担任“复兴社特务处”特派员的经历。</p><p class="ql-block">当1932年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召开,汪精卫提议蒋介石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此后形成了汪主政,蒋主军,蒋介石、汪精卫合作共管的局面,而蒋介石也随即召开国民党高级军事会议,决议组织情报网,搜集调查资料,研究国内外情报,用作抵御外侮安定国家的参考。</p> <p class="ql-block">汪精卫照片</p><p class="ql-block">于是以前的谍报组织“联络组”奉命从1932年四月一日起即改组扩大为情报处(又称特务处,暂时隶属“民族复兴运动”的“力行社”),先积极部署工作,并于1932年九月,正式直接隶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由戴笠任处长。</p> <p class="ql-block">戴笠照片</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统最早进入陕西布置其军统组织的方式,是采用“秘密领导公开,公开掩护秘密”的指导方法展开,其工作特点是,抛点撒网,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方式。</p><p class="ql-block">具体的过程是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杂志社社长杜心如颁发采访证以报社记者的身份进入陕西,成立军事委员会杂志社陕西分社,通讯社就设在陕西的省会西安,社长是李墀,副社长就是黄埔四期生贾文郁。</p> <p class="ql-block">杜心如照片</p> <p class="ql-block">李墀照片</p><p class="ql-block">这样,李墀(陕西乾县人)、贾文郁(陕西临潼人)二人到达陕西西安的时间是在1932年10月26日。</p><p class="ql-block">1933年,贾文郁鉴于以上等等原因,自己又不愿意参与内战,就负笈东瀛(日本),到日本明治大学留学去了。</p> <p class="ql-block">日本明治大学(二幅)图片</p><p class="ql-block">当1936年十二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贾文郁不等到毕业,就星夜兼程,毅然返国,主动支持楊虎城将军的主张和行动,还出任军委会潼关行营参谋长和西安绥靖公署办公厅少将主任之职,并参与了西安事变以后所遗留问题的各项善后处理事宜。</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30日,杨虎城在西安新城大楼设宴庆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排左3贾文郁,左7杨虎城,左8顾祝同,左9周恩来)照片</p><p class="ql-block">1937年贾文郁还陪同楊虎城将军飞赴上海,送楊虎城出国考察。</p><p class="ql-block">当时贾文郁陪同送杨虎城出国考察具体经过是:(1937年)五月二十七日下午三时,杨将军和随行人员乘欧亚航空公司的班机,平安飞抵上海龙华机场降落。同行飞沪的人有邓宝珊、周梵伯、申明甫、贾文郁、亢心栽、于明江、樊雨农和白澈如等九人。遂下榻于法租界霞飞路祁齐路宋子文的公馆。谢葆真先生也从于右任寓所再迁于宋子文宅院。</p> <p class="ql-block">邓宝珊照片</p> <p class="ql-block">亢心栽照片</p><p class="ql-block">因西安事变后,原十七路军旧部不断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肢解与分化,一度处境维艰,贾文郁当时曾经与在西安时任杨虎城部队陕西警备第一旅任旅长王俊(系贾文郁的连襟关系)密商时局,二人商量结果,在不堪压迫之时,即必要时将其所率部队北上,投向延安中共党中央的怀抱,后因时局势变化,条件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随后放弃了此动议。</p> <p class="ql-block">王俊照片</p> <p class="ql-block">贾文郁照片</p><p class="ql-block">在抗战时期中期,1937年三月到1939年一月,贾文郁被国民党军委会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任命为国民党军委会西安行营办公厅少将主任专员。</p> <p class="ql-block">顾祝同照片</p><p class="ql-block">1937年一月到1938年9月,贾文郁被国民党国民政府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前任)和孙蔚如(后任)任命为陕西省政府参议。</p> <p class="ql-block">蒋鼎文照片</p><p class="ql-block">1938年十月到1939年五月,贾文郁被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任命为军委会政治部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陈诚照片 </p><p class="ql-block">1938年五月到1938年十一月,贾文郁被三民主义青年团工作人员训练班主任蒋中正(蒋介石)任命为训练班训育委员。</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照片</p><p class="ql-block">1938年一月到1939年一月,贾文郁被西北游击干训班(地址在西安市长安县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校区范围)的主管康泽任命为西北游击干训班高级教官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康泽照片</p><p class="ql-block">1939年的抗战时期,贾文郁任军统局西北情报站站长,获得日军所部试图偷袭风陵渡我军的情报,经过破译敌军密电码,粉碎敌人图谋,后经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陆军军官奖惩委员会的委员长鹿钟麟批准,给予贾文郁特别嘉奖。</p> <p class="ql-block">鹿钟麟照片</p><p class="ql-block">1943年到1945年贾文郁在重庆就任“军统”第二处处长以及军令部第二厅专员等职。</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战结束以后,贾文郁又担任了保密局西安站代理站长,负责对共产党组织和十七路军将领的监视工作。</p><p class="ql-block">贾文郁就充分利用其职务之便,为保护我党身份暴露工作人员撤离该地区,起了重大的掩护作用。</p><p class="ql-block">1947年,贾文郁因国民党内部对其诬陷的所谓"烟案"问题被监禁,羁押于西安、南京、苏州等地,1949年四月,由于解放军解放了南京,贾文郁才得以获释。 </p><p class="ql-block">在1949年底,贾文郁作为我党我军爭取的特情人员,利用自身关系赴台做策反工作,因当时统战工作需要离开西安,重点是要由华北野战军与西南局等几方面要给其提供方便并签发通行证,赴川西做胡宗南余部人员的策反工作,贾文郁受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密托,赴台湾做联络工作。贾文郁入台后,住黄埔同学刘世懋家,拟与同有关黄埔同学开展联系工作,这种持续的统战工作直到1950年6月27日,出现了一个充满变数和争议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刘世懋照片</p><p class="ql-block">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进驻了台湾海峡,这一举动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更是对于两岸关系与新中国的统一进程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1950年7月美国第七舰队司令史枢波访问台湾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批的美国军事顾问和美援物资源源不断地 到了台湾照片</p> <p class="ql-block">美国第七舰队图片</p><p class="ql-block">由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后,贾文郁在台湾的处境更加困难重重,危险系数高度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经过黄埔军校等等同学朋友的鼎力帮助下,顺利在八月份左右顺利到达香港,经过休整以后又从香港回到广州,贾文郁夫人和孩子等家人,这才于1950年10月来广州进行了看望,贾文郁这时还继续进行着对台的联络工作。</p> <p class="ql-block">香港风景图片</p> <p class="ql-block">广州凤景图片</p><p class="ql-block">1951年以后贾文郁同家人一起回到陕西西安,最后定居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双竹村,以务农为生。</p> <p class="ql-block">西安市钟楼照片</p><p class="ql-block">贾文郁在社教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也遭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但也坚持了下来。 </p><p class="ql-block">下面对于一位网友的文章记述了贾文郁这段时期生活的一些场景,编辑节选转述如下【以下节选文章开始】 :</p><p class="ql-block">一、我们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双竹村的杜公祠照片</p><p class="ql-block">“小时候,人们老说我们生活的地方叫张家园子。我(也)不知道张家园子是什么意思,印象很模糊。所说的地方大致就在我们居住地的西边。后来这里种了很多长着红根根的槐树,枝条折断处流出来象血一样的汁液。</p><p class="ql-block">相比起来我们家(与邻居家比较)就要破落得多,仅有几十亩地,住的环境还特别差。</p><p class="ql-block">我们家尽管不行,但周围的邻居却实在是了得。</p><p class="ql-block">二、我们居住地方的三位名人</p><p class="ql-block">(1)我家的西邻是建国之后的第一、第二届人大代表,北京市中医医院的唯一的一个特级中医师。曾经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给当时83岁德国大使看过病。这可不是当地人胡说八道,以讹传讹,全是真的,这个人的照片我也看过,留着长胡须,很有风度,他叫黄竹斋,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名人。</p><p class="ql-block">他(黄竹斋)号诚中子,南山道人,在我们家西边开了三孔窑洞,1938年开的,他给那个窑洞取名叫“乐素洞”,小时候天气热,我还在那个窑洞里下过凉,比我们家修的窑洞气派多了。</p><p class="ql-block">尽管黄先生很有名气,可黄先生在我们村却有很多人认为他没有米伯让(这位)米先生的水平高。</p><p class="ql-block">(2)米伯让先生也是陕西的一代名医,他们家就住在我们家的东边,家里还修有台阶,种着迎春花、柏树和其他我说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这两个先生都喜欢种树,栽花,可能跟他们的工作有关。</p><p class="ql-block">米先生在当地四邻八乡很有名气,很多人请去看病,相对请黄先生的人可能要少一些。现在在我看来可能是黄先生名气太大,很多人请不起吧。后来长大后看米先生的儿子米家烈写纪念父亲的文章,我才注意到,原来米先生是黄先生的学生,是为了向黄先生学习才搬到我们这里来住的。米先生十分尊重黄先生,河南南阳的一个庙里就供着黄先生未完成而由米先生完成的黄帝内经的经文。</p><p class="ql-block">米先生后来成为陕西中医院的一位大名医,他的家后来也搬走了,我父亲和他们家的儿子也(都)是曾经的玩伴,可惜(我)父亲这人不喜(欢)拉扯,已经没有联系了。小时候我和小朋友就在米先生家的门洞里玩跳房的游戏。</p><p class="ql-block">(3)米先生家东邻还住着一位先生,我印象是很小的时候还去过他们家的窑洞里玩,当地人喜欢住窑洞,冬暖夏凉,我讲的这些人家里都住着窑洞。东坡高处还有很多的窑洞,那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安电报局的军人住在这里,那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了。那些人后来搬走了,剩下的窑洞也都相继成了废墟。</p><p class="ql-block">三、贾文郁先生其人其事</p><p class="ql-block">这位先生姓贾,叫贾文郁。爷爷说,他的经历可神奇了,当年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的,是林彪的同学。可这个老爷爷在我的印象里却没有多少痕迹了,只记得和几个小朋友在他住的窑洞里玩,他在和我爷说话还是给人看病,我实在是想不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贾文郁(解放前系国民党“军统”少将,解放后在西安市长安县韦曲双竹村回乡务农)照片</p><p class="ql-block">(1)他有一个大儿子叫贾新景,和我父亲一样在长安一中教书,一直没有结婚,后来据说是到了青海大学。他的性格有些怪,也不喜欢我们这些孩子,我们好象也比较怕他,是不是因为文革期间他父亲所受的迫害,这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2)贾文郁二儿子似乎叫贾新让,他长什么样我是没有一点印象,但贾新让有一个儿子小名叫宁宁,是我弟小时候的玩伴,当时是住在城里,可惜后来大家也都没有了来往。</p><p class="ql-block">(3)贾文郁先生的确象我爷爷说的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我经曾查阅了很多资料,但除了他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后来在网上看到了一篇17路军的编制,里边有他的名字,他也是1904年生的,上黄埔军校时才23岁,他是临潼人,当时上军校时留的通信地址是渭南田王市什么地方,想必那个时候临潼还不归西安管。</p><p class="ql-block">毕业之后他可能和好多象陕西的同学一样,分回到了陕西,当时1935年的时候他还是杨虎城绥靖公署的办公厅厅长,想想至少也是个少将了吧。</p><p class="ql-block">他有没有参加西安事变我倒是没有从相应的资料中找到他的名字,但在杨虎城的部队里没有参加西安事变的应该是少数。</p><p class="ql-block">当了办公厅厅长,当时接待蒋(介石)先生、宋子文先生和宋美龄他肯定是在当中了,后来蒋先生逼杨虎城将军出国考察,他还随行去了一趟南京,这也是我在网上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杨虎城、谢葆真及家人出国考察照片</p><p class="ql-block">这些话是我父亲(后来)告诉我的,父亲说,文革当中我们家遭批斗,贾先生也遭批斗,两个人是难友,贾先生没事,给这小晚辈讲了很多当年自己的旧事。但父亲说得很少,不知道他是不愿意回忆,还是说起当年太痛苦。</p><p class="ql-block">四、贾文郁当年黄埔军校的一些同学</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很想了解当年的贾先生,他是黄埔四期毕业的,那他可是林彪(四期)、陈赓(一期)、张灵甫(四期)、胡琏(四期)、刘玉章(四期)以及马志超(一期)的同学啊。</p> <p class="ql-block">马志超照片</p><p class="ql-block">【编辑小注:经查阅马志超有关资料,马志超生于1903年、字承武,陕西省华阴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军统老牌元老级人物,曾历任复兴社特务处陕西站站长、陕西省会公安局长、军统陕西站站长、甘肃省会警察局长、新编第34师师长、第八战区政治部副主任、忠义救国军中将总指挥、交通警察总局局长,负责指挥上海市区守备兵团,1949年赴台湾担任大陆工作发展研究室主任,1973年病逝于台北。】</p><p class="ql-block">他们当时入学的时候不也(就)才20出头吗,那个时候他们在学校都干什么?怎么短短20年里,他们的同学一个个成为中国的风云人物。</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跨度有多大啊。可是我绞尽脑汁,费尽心力也没有对我的研究有丝毫的进展。</p><p class="ql-block">贾先生就象一个迷,他的人生当中的种种经历是怎么样的,似乎只有呼啸的北风在他的坟头呜咽了。</p><p class="ql-block">他(贾文郁)就躺在我爷爷奶奶不远的地方,还象当年住的方式一样,不过我爷爷却是一个胸无大志,只知道种地的农民,贾先生却是一个曾经和很多个英雄生活在同样的环境当中的一个有志青年,至少在一段历史之中,他也曾经投入到中国历史的漩涡当中,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一段时光太短暂了,只有短短的十几天时间,一切就又归入了平静。</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一则很小的短文中看到了贾文郁老先生的简历,当时他做过17路军办公厅的厅长,抗日战争中任38军孙尉如通讯社的社长,少将,1949年在我们村做了农民,从将军到农民,这是多大的差距啊。</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他老人家躺在窑洞的时候,是怎么回想他当年的经历和现在的差距。</p><p class="ql-block">我又开始了挖掘,想从孙蔚如、赵寿山、孔从洲这些陕西名人当中挖掘出贾文郁这个离我最近的名人的下落。可是我费尽心力,一条一条地搜索、查询,除了历史资料中的只字片语,一切都没有进展。他的情况怎么样,我仍停滞不前。</p><p class="ql-block">(1)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户县的同学手里有一本小册子,介绍户县的关麟征将军。</p> <p class="ql-block">关麟征照片</p><p class="ql-block">我翻了一下,发现此公的确厉害,他竟然是黄埔一期,是国军名将杜聿明的上级,当年打红军打日本,官至国军陆军总司令。参加古北口、台儿庄、武汉会战,取得了万家岭大捷。是黄埔一期当中和蒋介石同乡胡宗南一样进步最快的黄埔一期学生,升军团长时晚胡宗南一个月,升集团军司令却比胡宗南早了一个月。</p><p class="ql-block">可惜此公是个典型的陕西人,和陈诚不和,当面吵架,吵得陈诚饭桌上吐血。蒋介石多次想起用他,可种种原因他未能参与。淮海一役国军大败之后,老蒋想用他,他不去,私下给人说:“完了完了,掐着鼻子也救不活了。”从他的话语里还能听出来浓浓的陕西乡音。不过他之后做了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也就是黄埔军校的第二任校长。</p><p class="ql-block">关麟征自从不去担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干脆脱去军装去香港做了寓公,从此不问军政。</p><p class="ql-block">他却是一个聪明人,抗日战争刚胜利,老蒋启用他去做东北九省保安总司令,可还没有到职,老蒋又变卦了,后来机会不好,局势一天不如一天,他也死了复出的心。</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也一直想,他和我的很多个户县同学一样,鬼滑灵精,不肯吃亏。</p><p class="ql-block">这是户县人的聪明法,能干我就干,不能干我就不干了,谁能干就让谁干去。</p><p class="ql-block">(2)算了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当中第一个又做了该校的校长的人,第三任还是我们陕西人,是临潼的张耀明,这位先生也十分了得,官至南京警备司令,首都的军区首长。</p> <p class="ql-block">张耀明照片</p><p class="ql-block">(3)金门王胡琏也是陕西人,老毛对胡琏十分赏识,曾多次给自己的部队首长说,“胡琏,狐狸也,动如兔,狡如狐,宜趋避之。”意思说遇见了就赶快跑,不要正面迎战。</p><p class="ql-block">共产党部队的多个部队曾在12军手下吃过败仗,可同样的共产党部队,却最后让黄维的败在手里。也难怪,老天要成就老毛,早不死,晚不死,这个时候,胡琏的老父亲却给死去了,这下,胡琏请假十五天,黄维将部队带进了共产党的包围圈。危难之际,胡琏突现英雄本色,坐飞机空降到包圈,指挥自己的部队,军心为之一振。</p><p class="ql-block">最后之际,乘坐装甲车冲了出去。他打仗从不听指挥,只有打胜仗,考虑问题也相当有水平,不象杜聿明,被俘也要和自己的士兵在一起,他不冲出去,就不会有后来的金门一战。</p><p class="ql-block">他(胡琏)厉害就厉害在此。我只为战争的胜利负责,什么他妈的国防部,不听就不听,打胜仗了,看你还放个啥屁。</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是做将官同样要遇到的问题,听命令吧就是死,不听命令吧又违反军人的天职。</p> <p class="ql-block">胡琏照片</p><p class="ql-block">(4)研究贾文郁老先生实在找不出他们临潼人的狡猾之处,于是我又开始研究兴平人刘玉章,刘玉章最后官至国民党一级上将,和胡琏一样,这是陕西人当中在国民党军中级别最高的两个将军。也就是这些陕西人,最后救了国民党的命,所以李敖说,陕西出将官,特别是能救主的将官,自古而然。</p><p class="ql-block">刘玉章也是黄埔四期,他的名声也是在后期,抗日战争时期他有过战功,后来关麟征提拨他做第二师的师长,很多人还不服气。</p><p class="ql-block">刘玉章是个大老粗,不过打仗却一点也不粗,在东北的时候追得老同学林总四处逃窜,再不是前期的杜聿明、后期的卫立煌屡出昏招,这个刘玉章也不会很快败下阵来。</p><p class="ql-block">著名的辽沈战役,史书上记载的那个从海上逃走的国民党军部队,就是我们“可爱”的刘玉章刘将军。</p> <p class="ql-block">刘玉章照片</p><p class="ql-block">五、贾文郁这些黄埔军校同学的特点</p><p class="ql-block">(1)这里插一句,共产党的宣传工作确实做得好,你不服不行,解放战争时期,在江苏和山东战场,共产党宣传的是“活捉老狐狸,打烂11师这个硬胡桃”这说的是胡琏。</p><p class="ql-block">(2)“打败74师,活捉张灵甫”,张灵甫说的是你要活的,我给你个死的,没想到一语成谶,这正应了我们长安人说的,邪性,有些事真的很邪。</p><p class="ql-block">(3)说刘玉章的宣传口号是“打败52军,活捉刘光头。”刘玉章是个很有名的光头将军。辽沈战役他不仅跑了,而且还加入到了汤恩伯手下参加了上海保卫战。就在月浦这个地方,让粟裕大将军吃了个大亏。不过,共产党那个时候是如日中天,刘将军可以打一个胜仗,但要挽救局面已是不可能了。</p><p class="ql-block">后来他(刘玉章)以退走台湾,做了金门防卫总司令,他的上一任就是陕西乡党胡琏。被炮轰金门炸死的将军里还有一个陕西人,那就是金门防卫副总司令,吉星文。这个人我不太熟悉。</p><p class="ql-block">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最后败退台湾的,有自己部门并掌握军权的,就是我们陕西的胡琏和刘玉章将军了。【编辑注:是否这应该是要重视的一点情况?】</p><p class="ql-block">刘将军最后还做了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兼台湾警备总司令,管的就是李敖这些人。刘将军有两句名言,一句是参加张大千的画展,刘玉章挂了满身的勋章,这有点象陕西的农民,显摆。张大千巴结他说,刘将军你穿着这身军服显得很威风,刘将军说,其实我脱光了更威风。李敖说这是刘将军在显示他的性能力。</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事是因为分配不公,很多校官闹事,刘将军出来训斥他们说:“我是鸡巴,你们是鸡巴毛,拨那一根我都心疼,我对你们一视同仁。”几位校官被骂,低着头灰溜溜地走了。</p><p class="ql-block">刘玉章和另外的三个陕西将军比,他的文化水平相对要低,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军届的成功。李敖说起刘将军的时候,更多地带有一种好玩的心态,决不象国民党里边的猪头将军一样痛骂。看来他还是喜欢刘将军的,其实刘将军的憨态也让他的陕西人器重这个人,成就了他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刘玉章)这就是另一个陕西人,兴平的陕西人的生活样态,以战功树立自己的威名,以憨态保护自己不受嫉恨,从而终其一生,这是智者的做法。他和胡琏一样,是象苏东坡老先生一样的积极入世思想,我们要努力改变世界。</p><p class="ql-block">六、历史就这样无情地碾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p><p class="ql-block">一切都过去了,历史的巨大的车轮就这样无情地碾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我的爷爷奶奶离开我已经十多年了,贾文郁老先生也死了,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和一介草民躺在一起,死本身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分的都是人间的后人,生命都是平等的。生活在同样一个时代,不同的是他活着的时候对那个时代有没有贡献和帮助。</p><p class="ql-block">风一直在吹,吹过我的童年和青年。张家园子没有了,连一棵长着红根根的树也找不着,老家的窑洞早就塌得不能再住,黄老先生家的窑洞也没有人住了,破败不堪。</p><p class="ql-block">当年多好听的名子:“乐素洞”,米先生家和贾先生家和窑洞成了村里的一座庙。”</p><p class="ql-block">【以上节选文章结束,经编辑了解当年贾文郁家窑洞随着改革开放及这几十年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地已经成为一条城市街道的风景线了!!!】</p><p class="ql-block">贾文郁简历后续介绍继续——1977年十一月十七日,贾文郁病逝于陕西省长安县,享年七十三岁。 </p><p class="ql-block">1989年五月十二日,中共陕西省委落实情报侦察人员政策领导小组做出决定: </p><p class="ql-block">“认定贾文郁1950年上半年,由西北联络部和军委联络部派遣赴港台做情报工作,应按情报侦察人员对待。並在经济上给予其家属生活补助。” </p> <p class="ql-block">电视连续剧《沉默的荣耀》剧照图片</p> <p class="ql-block">贾文郁(当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照片</p> <p class="ql-block">贾文郁(解放前系国民党“军统”少将,解放后在西安市长安县韦曲双竹村回乡务农)照片</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这位陕西版“余则成”式地下工作者贾文郁的真实历史,即解放初期潜伏台湾所经历的传奇历史简要讲述以及其一生主要从事谍报工作的叙述简历,对比近期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谍战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剧中的吴石将军、陈宝仓将军、朱枫交通员、聂曦中校副官四位烈士在剧中展现的实名人物壮烈人生历史,朱枫交通员就差一步就可以返回大陆,由于台湾海峡当时封锁的那么严密,不幸被捕,再看看本文讲述的贾文郁当时潜伏台湾,策反工作搁浅,虽然出师未果,是不是贾文郁的“潜伏人生”,最后还能够做到全身隐退的经历,关键是在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以后,贾文郁需要经历多少与国民党特务的智慧较量和角逐,这才能够全身隐退的情况,可真是隐蔽战线历史上一段传奇的历史过往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