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 海南吴氏宗族作为海南岛历史悠久的移民家族群体,其族谱文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众多吴氏迁琼始祖中,吴霜作为南宋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其相关古籍文献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现有《月霜寅合族谱》和定安"世德堂"《吴氏族谱》等核心文献,虽然存在版本混乱、信息缺失等问题,但仍为我们了解宋代海南移民历史、吴氏宗族发展脉络以及地方文化传承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 本研究以海南省吴霜相关古籍文献为核心,通过系统梳理族谱记载、地方志史料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深入考证吴霜的历史身份、迁徙背景、家族发展历程及其文化贡献。研究旨在揭示吴氏宗族在海南的历史地位,探讨其对海南地方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为海南移民史和族谱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材料。</p><p class="ql-block">一、吴霜相关古籍文献的版本源流与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1.1 《月霜寅合族谱》的编纂背景与版本特征</p><p class="ql-block"> 《月霜寅合族谱》,又称《吴氏族谱》,是研究吴霜宗族最重要的核心文献之一。该谱由吴子丹编纂,于1985年由至德堂出版,现存9册,包含世系表等内容。根据族谱记载,该谱的迁琼祖为宋代的吴月、吴霜(字永洁)、吴寅三兄弟,散居地主要为海南省澄迈县、临高县、定安县等地。</p><p class="ql-block"> 然而,该族谱在版本流传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据文献描述,此谱"卷数不明,拍摄次序混乱颠倒,似有缺卷缺叶,缺始祖、源流资料"。这种状况反映出该谱在传承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多次转抄、散佚和重新整理,导致其完整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尽管如此,该谱仍保存了关于吴霜宗族迁徙和发展的重要信息,特别是记录了三兄弟的基本世系和散居情况。</p><p class="ql-block"> 从编纂体例来看,该谱采用了传统的世系表形式,通过图表的方式记录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和传承脉络。族谱的"月霜寅合"命名方式,体现了对吴月、吴霜、吴寅三兄弟的共同纪念,反映出吴氏宗族对迁琼始祖的集体认同。</p><p class="ql-block">1.2 定安"世德堂"《吴氏族谱》的续修历程与文献价值</p><p class="ql-block"> 定安"世德堂"《吴氏族谱》是研究吴霜宗族的另一部重要文献,经历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多次续修和重修。该族谱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续修家乘序》**,这篇序文基本交代了吴霜宗族的来源,以及迁琼之初吴月、吴霜、吴寅三兄弟的落籍之所。</p><p class="ql-block"> 根据族谱记载,吴氏宗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唐代:"吾家之谱,追本溯源,由来传自唐时河南光州府固始县洽公,登长庆甲辰进士,官枢密院副使,于闽阅十八世,仕宦弗绝,迄南宋时唯冠公迁福清县六十一都缑山下村,生春、月、霜、寅四公。春仍居福建,月居临高之多文,霜为大理寺评事,因抗疏谪琼,莅澄迈县尹,吾太祖寅公随霜公谪琼……"</p><p class="ql-block"> 这篇序文不仅交代了宗族的起源和迁徙过程,还明确了三兄弟的具体落籍地点:吴月居临高多文,吴霜居澄迈,吴寅随霜公谪琼。这一记载为我们理解吴氏宗族在海南的分布格局提供了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定安"世德堂"族谱还详细记载了吴霜后人在不同时期的迁居情况及家族中人才辈出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在明代,该家族200年间以举人身份进入仕途者众多,贡生更是举不胜举,可谓科举世家。这些记载反映了吴氏宗族重视教育、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1.3 其他相关吴氏谱牒文献的补充价值</p><p class="ql-block"> 除了上述两部核心文献外,海南地区还存在其他相关的吴氏谱牒文献,这些文献为研究吴霜宗族提供了重要的补充信息。例如,文昌铺前中台村吴群先生收藏的纂修于清代光绪庚子年(1900年)"三在堂"《吴氏家谱》,虽然主要记载的是吴贤秀支系的历史,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海南吴氏整体发展的背景信息。</p><p class="ql-block"> 此外,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辛酉年(1921年)和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续修的《吴氏族谱》中,都能看到唐朝户部尚书吴贤秀所撰的《立籍谱序》。虽然这些文献主要涉及吴贤秀支系,但其对于理解海南吴氏的整体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 从史料价值评估来看,这些族谱文献虽然存在后世追述、信息缺失、版本混乱等问题,但作为第一手的家族史料,它们仍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吴霜宗族迁徙、定居、发展的最直接证据。特别是在缺乏官方正史详细记载的情况下,这些族谱文献成为还原历史真相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二、吴霜的历史身份与宋代海南移民背景</p><p class="ql-block">2.1 吴霜的官职身份与贬谪背景</p><p class="ql-block"> 根据《吴氏月公族谱》记载,吴霜在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担任刑部大理寺评事一职,因直言犯上,被奸党诬陷,最终被贬谪至琼州,担任澄迈县令。大理寺评事为正八品官职,职掌断刑,是大理寺的重要属官。</p><p class="ql-block"> 关于吴霜被贬谪的具体原因,族谱记载存在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因直言犯上,被奸党诬陷",另一种说法是"因抗疏谪琼",还有记载称其"力主抗金,从京都大理寺评事被贬至琼"。这些不同的记载反映出历史真相可能因年代久远而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或演义成分。</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背景来看,南宋隆兴年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斗争激烈。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刚刚签订"隆兴和议",政治环境复杂。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大理寺评事的吴霜因政治立场或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p><p class="ql-block"> 据族谱记载,吴霜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落籍澄迈县贵平乡倘驿都倘村,成为海南吴氏渡琼始祖之一。这一记载明确了吴霜在海南的定居时间和地点,为我们理解其家族在海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2.2 吴氏三兄弟的家族关系与迁徙路线</p><p class="ql-block"> 根据《续修家乘序》记载,吴氏三兄弟的父亲为吴唯贯(或作唯冠),他在南宋时期迁居福清县六十一都缑山下村,生有四子:吴春、吴月、吴霜、吴寅。其中,吴春仍居福建,吴月、吴霜、吴寅三兄弟则在南宋时期渡琼。</p><p class="ql-block"> 关于三兄弟的长幼顺序,族谱记载存在一些差异。《吴氏月公族谱》明确记载"吴霜二哥,吴月入琼后卜居临高东英乡繁衍生息",表明吴月是吴霜的二哥,即吴月排行第二,吴霜排行第三。但也有其他记载称吴霜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这种表述上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支系族谱记载的不一致性。</p><p class="ql-block"> 从迁徙路线来看,三兄弟的渡琼过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和福建人口压力,大量福建人通过科举入仕、戍边或经商等途径迁居海南。吴氏三兄弟的迁徙很可能是这一历史潮流的一部分。他们从福建福清出发,经过海上航行到达琼州,然后分别在临高、澄迈等地定居。</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吴霜的字"永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永洁"寓意着"慎身修永、冰清玉洁",体现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廉洁操守的坚守。这一字号可能与吴霜的仕宦经历和人格追求有关,反映出其家族的文化修养和价值取向。</p><p class="ql-block">2.3 宋代海南移民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p><p class="ql-block"> 要理解吴霜等吴氏族人的迁徙行为,必须将其置于宋代海南移民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根据《海南移民史志》统计,宋代116位迁琼先祖中,来自闽南地区的有80人,其中来自莆田的58人,占比超过50%。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宋代福建向海南移民的规模和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宋代海南移民的主要动因包括:一是北方战乱导致的人口南迁,特别是北宋灭亡后,大量中原和江南人口为避战乱而南迁;二是福建人口压力,宋代福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密度不断提高,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三是海南开发需求,宋代朝廷重视海南的开发,鼓励移民前往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四是科举入仕途径,许多福建士人通过科举考试在海南任职,随后定居当地。</p><p class="ql-block"> 从移民构成来看,宋代入琼的移民群体中,从地域上看,多数是来自福建莆田;从职业上看,较多的是到海南从征、戍守、服役期满留下的军人,以及通过科举入仕的文官。吴霜作为大理寺评事被贬谪至琼州,属于典型的因官职变动而移民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全岛来自大陆的移民已约有10万。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海南东部、北部沿海一带,其中琼山(包括海口)90人、文昌62人、临高21人、澄迈14人、琼海(会同、乐会)12人。这种分布格局反映了当时海南的开发程度和地理条件对移民选择的影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