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阳泉娘子关与井陉地都接壤,是古遗古村,山水相连,民宿相连,地俗相符,2025年10月13日地都村秋季文化面食节,特邀阳泉市老年大学模特表演队,阳泉摄影协会,平定西郊武迓鼓表演队,管接管送管饭参加。</p> <p class="ql-block">那天的阳光正好,洒在青石板路上,像撒了一层金粉。我走在地都巷子里,鼓声由远及近,节奏铿锵,震得脚底发麻。转过弯,一队红衣鼓手正踏着鼓点走来,头戴黄帽,手执大鼓,步伐齐整得像一个人。他们身后是斑驳的老墙,藤蔓攀爬,树叶筛下碎光,鼓声撞在墙上又弹回来,整条巷子都在震动。那一刻,我分不清是人在打,好一派热闹。</p> <p class="ql-block">面粉厂大广场更是热闹,游行的队伍拉得老长。五颜六色的服饰晃得人眼花,有人举着旗,有人摇着扇,还有孩子骑在大人肩上,手里攥着糖葫芦。墙头上挂着红条幅《石家庄市,井陉县文化进基层》边角哗啦啦响。路边挤满了人,手机举得高高的,笑声、快门声、鼓乐声混成一片。我站在人群里,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一场节庆,倒像是两个地方的人,借着这一天,把多年的情分重新走了一遍。</p> <p class="ql-block">阳泉市平定武迓鼓表演队正在人群中演出,这是一种传统舞蹈,距历史记载起源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由宋将王韶在对抗西梦的“熙州之役”中创制,最初鼓舞于军中士气,后演变为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军事色彩和历史文化价值,2008年(西郊迓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那支军乐鼓乐队又来了,这次在主街上从古石牌楼英俊行来,鼓槌起落,红绸翻飞。旁边有人举着相机一路跟拍,镜头对准的不只是表演,更是那些藏在皱纹里的笑意和汗水。老人们打鼓打得认真,像在完成一件大事。我忽然明白,他们打的不是节拍,是记忆,是阳泉和井陉之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香味是从街角飘来的。一个粉色上衣的女人在摊前忙得团团转,当地特色面食(压饼)免费品偿,人们排着队,等待领取,她们交头接耳,有说有笑。我也凑过去要了一张,她笑着问:“外地来的?”我点头,她立马笑着递来“地都的压饼,吃个稀罕。”</p> <p class="ql-block">坐在小凳上的一对妇夫,边看演出,一边吃着地都村的免费油条,嘴里赞口不绝,“地都人真好!看了红火,油条还管吃!”旁边几人正围桌吃饭,筷子在菜碗里穿梭,有人讲笑话,逗得满桌大笑。车来人往,炊烟袅袅,这哪是节庆的一天?分明是待客。</p> <p class="ql-block">墙角一对演出男女正吃着面粉厂提供的大锅拉面,香气顺风飘来,我嗅觉到也感到饿,马上排队领取。看着吃拉面女子穿得鲜艳,男的脸上还贴着红花,两人你一口我一口,像年轻时那样逗趣。我更感觉饥荒,阳光照在他们脸上,皱纹都带着笑。我忽然觉得,这面食节吃的不是面,是人情,是冀晋两地人共有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几个穿红衣的女子聚在巷口,手里折扇一开一合,说着话,笑着闹。她们不是在排练,也不是在表演,就只是那样站着,看其它队员表演,像一幅活着的年画。</p> <p class="ql-block">石拱门前,一群人撑着油纸伞,红衣映着白墙,伞面在风里轻轻晃。他们不说话,只是静静站着,仿佛在等一个老传统的苏醒。那扇门,曾走过多少挑担的商旅,如今又迎来一群穿红戴彩的乡亲。历史没走远,它就藏在这一把把伞下,一声声鼓里。</p> <p class="ql-block">一个小男孩踮着脚,好奇地摘下父亲的墨镜戴在自己脸上,咧嘴一笑。父亲也不恼,只笑着摸摸他的头。这画面太寻常,却又太珍贵——亲情在这里,像井陉的水,阳泉的山,自然而然,从不曾断流。</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广场这边(地都面粉厂开业庆典)好热闹的场面,真是好兆头,这个面粉厂选择了这个节日开业,一定生意兴隆,财源滚滚。</p><p class="ql-block">又一波游行队伍过来了,红衣如潮,旗帜翻飞,鼓乐喧天。人们看得入神,连卖糖葫芦的老人都忘了吆喝。我站在路边,忽然觉得,这红,不只是喜庆的颜色,更是两地人心底共有的温度。I</p> <p class="ql-block">队伍里有人舞扇,有人敲锣,黄衣粉裙,红袍绿带,像把整个秋天的色彩都穿在了身上。他们走得很慢,像是要把每一步都刻进这条老街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人越来越多,镜头越来越多,可最动人的,还是那些没被拍到的瞬间——老人给孙子擦嘴,媳妇给婆婆递水,陌生人互相让路时那一句“您先”。</p> <p class="ql-block">鼓队在白墙前停下表演,红衣红花,鼓面系着绸带,打得震天响。几位观众站在不远处静静看着,有人眼眶微红。我知道,他们听的不是鼓,是乡音。</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的古街,鼓手们列队前行,红帽红鼓,映着蓝天。墙是旧的,路是旧的,可这热闹是新的,人心是热的。</p> <p class="ql-block">市集上摊子一个挨一个,卖面的、卖糖的、卖山货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人们挑挑拣拣,讨价还价,脸上都带着笑。生活就该这样,热热闹闹,实实在在。</p> <p class="ql-block">一群女子在大广场跳扇子舞,黑衣红裙,动作柔中带刚。摩托车停在边上,像是现代与传统的悄悄对话。没人觉得突兀,反而觉得,这才叫生活——旧的在跳,新的在看。</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一群舞者穿着红蓝衣裳,头饰闪亮,手里的扇子像开了一片花海。背后的地都北山沉默不语,却把一切都收进了怀里。</p> <p class="ql-block">我蹲在一位老人身边,他面前摆着几样老物件,横幅上写着“非遗 面食聚地都”。他不说话,只是笑。我问他:“您是地都人?”他点头,“祖上六代。”我忽然懂了,为什么这场面食节,能引来阳泉的人翻山越岭而来——因为有些情分,比行政边界更久远。</p> <p class="ql-block">绿衣舞者在广场中央旋转,动作整齐,像一片被风吹动的林子。观众围成圈,笑声不断。红横幅在风里飘,写着“情牵两地,味聚一村”。</p> <p class="ql-block">红衣队伍穿过门楼,金帽红旗,绿叶映衬,阳光正好。那门楼像是个界碑,又像是个纽带,古时的驮队曾把这条古道踏遍,由此窜越“天下第九关”把千万种民货驮入山西,结结实实地把山西,河北连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党群服务中心前,一群女子跳着舞,扇子开合如花。她们不是专业演员,可笑容比舞台灯光还亮。这哪是表演?这是生活本身在起舞。大家共唱:“地都好哪好地都,越过娘子关进山西,回过头来望河北,两地货运挣红利,宝进兜里兜鼓起。”</p> <p class="ql-block">街上人潮涌动,红黄衣裳格外显眼。有人骑摩托缓缓跟在队伍后,有人步行拍照,没人赶时间,大家都愿意把这一天,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p> <p class="ql-block">粉色舞队在山前起舞,扇子如云,衣袂飘飘。山静默,人欢腾,一动一静,全是情。</p> <p class="ql-block">红袍人群在古建前撑伞而立,粉白相间,庄重又温柔。那一刻,时间仿佛停了,只剩下两地人共同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鼓队在雕花门楼下表演,红衣黄帽,鼓声如雷。观众静静站着,像是在听一段被遗忘的对话——阳泉说一句,井陉应一声,声声入心。</p> <p class="ql-block">一位平定迓鼓演员站在石墙前,红冠长矛,妆容精致,目光如炬。他不唱,只是站着,却已道尽千言万语。</p> <p class="ql-block">小巷里,绿粉相间的舞者轻快前行,扇子五彩斑斓。阳光洒在她们身上,像给老巷子镀了一层金。</p> <p class="ql-block">“徽水韩信舞蹈队”的横幅下,蓝绿橙三色衣裙翻飞,发饰闪亮。她们跳的不只是舞,是历史,是传承,是两地共有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又一队鼓手穿过小巷,红鼓红带,鼓声回荡。老墙听着,老树听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