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总感冒?别只怪“免疫力差”,元凶可能是“鼻病毒”

南粤杏林

<h3>刚换季,宝宝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涕;好不容易感冒好没一周,又开始鼻塞咳嗽——不少家长愁坏了,总觉得是宝宝免疫力太弱。其实,反复感冒的背后,藏着一个“隐形杀手”,它就是儿童感冒中最常见的元凶:鼻病毒。今天就带大家摸清鼻病毒的“套路”,帮宝宝少遭罪。<br> <br>一、先认清:鼻病毒有多“常见”?宝宝感冒,8成和它有关<br> <br>很多家长以为“感冒就是着凉”,但实际上,感冒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鼻病毒,就是其中的“主力军”——据统计,儿童感冒中,约80%的病例都由鼻病毒导致,尤其在春秋换季、冬春交替时,更是鼻病毒的“活跃期”。<br> <br>它不像流感病毒那样,一来就引发高烧、全身酸痛,反而“低调”得多:初期多是鼻子、喉咙先不舒服,比如流清鼻涕、打喷嚏、轻微鼻塞,之后可能伴随轻咳,发烧也多是低烧(38℃左右),症状不算重,但特别容易反复——这也是很多家长觉得“宝宝总感冒”的核心原因。<br> <br>二、鼻病毒怎么找上宝宝?3个“传播途径”要盯紧<br> <br>鼻病毒的“传播能力”很强,宝宝抵抗力弱,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常见的传播方式主要有3种,家长一定要避开:<br> <br>- 接触传播(最主要):鼻病毒会附着在玩具、门把手、餐椅、绘本等宝宝常碰的物品上,能存活数小时。宝宝摸了这些“带毒物品”后,又用小手揉鼻子、摸嘴巴,病毒就会顺着呼吸道钻进体内。<br>​<br>- 飞沫传播:身边有人(比如家长、家里老人)感冒了,咳嗽、打喷嚏时会喷出带病毒的飞沫,宝宝离得近,吸进呼吸道就可能被传染。<br>​<br>- “手口鼻”间接传播:家长如果接触过感冒患者,没及时洗手就抱宝宝、喂辅食、帮宝宝擦鼻涕,病毒会通过家长的手,转移到宝宝身上,再入侵宝宝的鼻、口。<br> <br>三、宝宝感染鼻病毒,家长该做什么?别乱用药,做好4件事就够<br> <br>宝宝感染鼻病毒后,多数情况下1-2周会自行好转,家长不用慌,重点做好“护理”,帮宝宝缓解不适,别盲目给宝宝吃感冒药(尤其是2岁以下宝宝,不建议自行使用复方感冒药)。<br> <br>1. 缓解鼻塞、鼻涕:让宝宝呼吸顺畅:用生理盐水滴鼻或喷鼻,软化鼻涕后,再用吸鼻器轻轻吸出(吸的时候别太用力,避免伤宝宝鼻腔);睡觉时给宝宝枕个矮枕头,抬高上半身,减少鼻涕倒流引发的咳嗽。<br>​<br>2. 补充水分:帮病毒“排出去”:6个月内纯母乳宝宝,多喂母乳即可;6个月以上宝宝,可适当喂温水,少量多次,既能补充水分,也能稀释痰液,缓解咳嗽、喉咙干的不适。<br>​<br>3. 控制体温:低烧不用急着退烧:如果宝宝体温不超过38.5℃,精神状态好、能吃能玩,不用吃退烧药,用温水擦额头、脖子、腋下等部位物理降温即可;体温超过38.5℃,再按医嘱用儿童专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br>​<br>4. 多休息、少外出:给身体“恢复时间”:感冒期间别带宝宝去游乐场、商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在家保持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温度控制在22-26℃,湿度50%-60%,让宝宝舒服休息。<br> <br>四、怎么帮宝宝躲开鼻病毒?3个“预防招”比补营养管用<br> <br>想让宝宝少感冒,关键在“预防”,比起盲目给宝宝补保健品,做好这3件事,能有效挡住鼻病毒:<br> <br>- 勤洗手:切断最主要传播途径:家长和宝宝都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宝宝饭前便后、玩完玩具后,用“七步洗手法”认真洗;外出时带免洗洗手液,不方便洗手时及时清洁。<br>​<br>- 避开“感冒人群”:减少接触机会:身边有人感冒,一定要和宝宝隔离,别抱宝宝、亲宝宝;感冒高发期,少带宝宝去密闭、人群多的地方,比如超市、早教机构。<br>​<br>- 做好“家居清洁”:不给病毒留空间:宝宝常玩的玩具、用的餐具,每周定期消毒(耐高温的用开水煮,不耐高温的用消毒湿巾擦);门把手、开关等高频接触部位,每天用酒精棉片擦拭。<br> <br>最后要提醒家长:如果宝宝感染鼻病毒后,出现高烧超过3天不退、呼吸急促、精神差、拒奶,或咳嗽加重引发喘息,一定要及时带宝宝看医生,排除肺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别硬扛。<br>  <br>其实宝宝反复被鼻病毒“盯上”,不是免疫力差,更多是接触机会多、护理不到位。找对方法,做好预防和护理,就能帮宝宝少受感冒的罪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