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诗人谁最芳?

韦太元字思念、清江布衣、水城居士

<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论历史上最伟大诗人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境界、志向、决心、能力、胸怀高低优良区别,一比高下。</p> <p class="ql-block">  纵览,远观,将中国几千年诗词巨人比一比,比艺术手法、创造力,比用词新意,活用,风格、思想、境界、意志、决心、能力、抱负和胸怀,人生历程和结果,以事实、理论说话,这是我独家之言。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人说明白过,就连官方在诗词注解都是含含糊糊有隐晦的,担心显露“个人英雄主义”。</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就是喜马拉雅山脉上13座高峰(都在8000米以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8848.86米)。</p><p class="ql-block"> 《诗经》、国风、魏风、属集体创作,《楚辞》《离骚》屈原、宋玉,这里暂时不讲。</p><p class="ql-block"> 先谈李白(公园701——762年),先来欣赏他一首诗《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此诗四句,句句都是夸张,诗史上难得一见。古代,百尺十丈,十来层高的木楼,受科学技术和材料的限制,百尺已经不可达到的高度,所以说“危楼高百尺”“百尺十丈”是夸张手法。超越实事较多的语言数字表达就是夸张。</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手可摘星辰”,是承上句“危楼”的意思,说楼高到“手可摘星辰”,明显的夸张。“摘星辰”星辰绝大多数实比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还大,闪烁又自己发光的是恒星,是地球的几百万倍;自己不发光只反射光的是行星,距离地球太遥远了(陨石相对来说太小是看不见的),但在蓝色的夜幕上就像一颗颗夜明珠。这里写楼的高,选择了“夜幕”的时段和背景,就像爬上高大的果树(危楼)摘果子一样容易摘星辰,“楼高”是可“摘”的条件,是夸张手法。第三句接着说“不敢高声语”,连说话都不敢大声了,“恐惊天上人”,这最后一句,是“因”,因果倒装句,不敢高声语,是担心惊扰了天上的仙人。极言说,“危(高的意思)楼”很高。四句诗,第一句直言“危楼”有多高,用词平平无奇,只是为后面三妙句铺垫。四句诗意思句句紧密相关联,句句是夸张,都围绕一个字“高”而写,主题集中。这不能不说是一首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满是情趣,耐人寻味,又满是手法、艺术性强的好诗,这诗虽小,可看着是李白极具代表性浪漫主义诗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p><p class="ql-block">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p><p class="ql-block">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就是一般性的语言,第二句生动形象的是一个“挂”字,非常形象的把“瀑”和“布”联系起来,古代手工织布机,制作一匹布都是棉花白,而且是几十米长,所以才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远远大于实际的长度,数字大“三千”,单位小“尺”,这样形象更鲜明,构成夸张修辞手法。接着来一个比喻和夸张的综合表现手法,疑似银河落九天,既有“似银河”,也有数字“九天”,最高的位置。整个诗顺口流畅,生动形象,把自己亲临其境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表现出来了。完整优美。</p><p class="ql-block"> 篇幅大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杂言诗(形式自由)都有夸张叙事,写景状物,想象力丰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是李白浪漫主义代表作。读来让人震撼。不知不觉就受到熏陶,心灵受到感染,也学到了知识。</p><p class="ql-block"> 但是,看看毛主席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百万雄师过大江”句,不是夸张手法,而是写实。谢实却气势磅礴异常的霸气,因为当时要打过长江去,宜将剩勇追穷寇,解放全中国,渡江的人民解放军确实有百万,还根本不止百万,在中国军事史上是无前例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主席没有用夸张手法,却胜似夸张的气势。道出了历史典故作为经验,排除一切與论和内外强大势力(美苏干扰,阻碍和威胁)、国民党、共产党内部、党外民主人士各方面的干扰、妥协和畏难。“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写出了,巨大的决心、目标和抱负,取得渡江战役伟大胜利,避免了南北分裂的局面成为两个国家的可怕后果,这是伟大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再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不是夸张。因为毛主席博古通今,他是谙熟科学知识的。地球平均半径是6713公里,直径14000多公里(千米),它的地球表面赤道周长是直径乘圆周率3.1415927约等于8万多里。地球昼夜自转一周(圈)就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同理,“春风杨柳万千条,“春风吹出的杨柳”没有万千条吗?起止万千条?实际上的杨柳远远不止“万千条”,这是“定数代替不定数”的借代手法,而不是夸张。六亿神州尽舜尧”也不是夸张,有人会质疑,“六亿”这么大的数字还不是夸张?这里的“六亿神州尽舜尧”指的是六亿中国人,确实有那么多,所以说不是夸张手法,但是,没有哪位诗人能想到,这不得不说是很意外的,“巡天遥看一千河”也就不需解释了。</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写诗,正面的夸张手法很多“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是用提示我们要改造世界,人定胜天,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指明用哲学思想和科学原理“登月”,蛟龙号下潜最深的大洋——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一万多米深。同样“高峡出平湖,神女(仙)应无恙”句也是同理。</p><p class="ql-block"> “万山红遍”“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除了正面的采用夸张,还用了“缩小”来表现英雄主义的磅礴气势。比如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指红军长征必经之地云南、江西、贵州、几省几座大山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五岭逶迤连绵几千里像腾跃的细浪,乌蒙山是著名的大山就像是只泥丸子(中药丸子)那样小,把崇山峻岭巨大困难极度“缩小”,也是夸张,故意把事物缩小的手法。表现了红军渺视一切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战无不胜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看看《十六字令 . 三首》词。“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写云贵高原的山“高”,高到“离天三尺三”。用一个很小精确的数字来描写山的高,具体化,三尺三,连腰都伸不直了,须弯腰爬过,顶天了。“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把静态的(群)山描绘得如同“倒海翻江卷巨澜”波澜壮阔的生动形象,像千军万马在山上山下冲锋陷阵,奔腾急,战斗正酣畅淋漓,冲锋号声、战士的喊杀声、马声嘶嘶刀枪鸣,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写山的高和险峻都刺破青天了,青天是最高的,但是“剑的锋刃”还未残损,可见山峰多么的险峻。天都快塌下来了,赖,依靠(承前省略了“它”。它,指山峰)拄(支撑)其间。天地之间,顶天立地。这体现毛主席写诗作文,总是别出心裁,不用别人用过的资材,具有独创性,标新立异,匠心独运,这就是他的又一特色。</p> <p class="ql-block">  再来看看毛主席诗的另一个特色。</p><p class="ql-block">写决心、目标、理想和胸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小就立鸿鹄大志,而且是决心已定,发誓必成,生命尸骨无存都无所谓。(桑梓指家乡。)决不窝在家乡,埋骨也不在家乡。</p><p class="ql-block"> “粪土当年万户侯”“谁主沉浮?”出征目的很明确,不是升官发财,孙中山时候,毛主席就任宣传部代部长,月薪400大洋,位在蒋介石之上,可他后来离职上井冈山“枪杆子里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唯一正确的开创性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将“王侯将相、万户侯当作粪土一样看待。”谁来主宰天下?天下是谁的天下?国家是谁的国家?我们不发声,谁来发声?我们不干,谁来干?我们干是为谁?天下劳苦大众。怎么干?农村包围城市。</p><p class="ql-block">“江山如此多娇”,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这一邦历史上最杰出的风流人物帝王都不值得一提,都过时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就是当今、当代的“我”——毛主席自己,“我们这一代人”——以前官方解释都不提“我、我们”,就是指毛主席本人和以他为首为核心的集体。这是一九三六年红军长征会师后,在面临强大的日本军和国民党伪军多重挤压环境下写成的,多大的气度,多大的胸怀!心比天高,比海阔。更有后者:“环球同此凉热”,要解放全人类。“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就是毛泽东思想,伟大胸怀!试问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有哪一个人(诗人)有毛主席胸怀世界的大志向?</p><p class="ql-block"> 再看《念奴娇 . 昆仑》“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依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主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当今世界殊,神女应无痒。”这是写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人民观的广阔胸怀。历史上有个这样的诗人吗?他不仅胸怀世界,还要实干,实现自己目标。</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战国时楚国的大夫《离骚》《九歌》《天问》《橘颂》的作者,一人创造历史上文学第一高峰的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当他被排挤,得知楚国灭亡了,不是站出来带领人民大众去奋发图强,去战斗;而是去投入汨罗江自寻死亡之路,严重脱离天下百姓。没有男人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以死殉国”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没有救国,也没有救民,没就自己和家族。</p><p class="ql-block"> 再说李白,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醉生梦死的心理,哪有什么远大理想抱负?有,也是为个人、自己家人罢了。遇上困难,受排挤,被朝庭抛弃就逃避,心灰意冷了,以酒解酲,《月下独酌》一人饮酒与影子和月亮,“对饮成三人”,就是反应了他孤独终老,连一个真朋友都没有,还有什么大事可为呢?《将进酒》就是一种醉生梦死消极情绪的反应,不求上进,“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饮酒把家底吃完,相信钱还会来的,悲观情绪,没有为国家,为老百姓干一番大事业,胸无大志,不实干,只是存在浪漫的幻想中,也没有那个能力。除了随意浪漫手法,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呢?看看毛主席,可学的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  苏轼,苏东坡写的代表作《念奴娇 .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等。赤壁怀古写长江赤壁一个战争场景,看起来豪放,开头气势如虎,很有气势意境开阔,后面就“虎头蛇尾”,就像唱中音的遇上了高音调,把音起高了,到后面就唱不上去了,严重表现了中气不足,没办法唱不上去了。如堰塘之水,刚放开大闸门水从高处倾泻一下有气势,后来是无源之水,不能“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写的是“别人——三国(魏、蜀、吴分裂局面)里的人物,而不是自己;写的人物也不是历史上的大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那样的“大人物”,写的属于二三等人的战争一个场景而已。最后写自己的被贬职,被抛弃,一败涂地,“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一樽还酹江月。”不可再振作起来奋发图强。后尾部分读来让人灰心丧气,一阙不振,丧失斗志,是否在让人同情他的遭遇。</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 其他的文人都是如此,文人不敢造反,造反者没有成功的,只有通过不彻底的“改良”来改朝换代,一受到打击就偃旗息鼓,一败则败到底。</p><p class="ql-block">而毛主席,则多次被误解,被批评,被排挤,被打击,生命都难保了,这还是在自己党内、军内。可他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斗争,战胜一个又一个,无数的国内外对手和敌人。</p><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单说艺术性还是很高的,把个人情感寄托在虚幻不切实际的想象中。苏轼与黄庭坚和称“苏黄”,是双峰并立的高峰;与欧阳修又称“欧苏”古文运动领袖;与辛弃疾成豪放派词代表;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等称唐宋八大家,这些荣誉都是并立而已,不是“独领风骚”。</p><p class="ql-block"> 再说杜甫,杜甫有诗圣的美誉,现实主义诗人的高峰,律诗绝句的集大成者,成熟的代表,就是艺术性最高,最完美,数量也大,与李白并肩,文学史上双峰并峙和称“李杜”。他是第一个用诗来反应底层人民生活苦难的诗人,称诗史。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五言诗集中反应了唐朝安史之乱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真实地反应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在自己穷困潦倒时,还心系百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系国家统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得声泪俱下,欣喜欲狂。“剑外忽传收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偶句,两个——一行,数量短语;黄鹂——白鹭,偏正名词,连偏旁都对上了;鸣——上,动词相对;翠柳——青天,名词性偏正短语。平仄格律,相对,相粘,相对,无懈可击。完美标杆。可是杜甫连他自己的生活都无法自保,没能力养妻儿,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风餐露宿,饿死在外。近乎于“淤腐”的状况。哪有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能力?</p> <p class="ql-block">  又来欣赏毛主席的几首代表作七律《长征》和《七律二首送瘟神》,词《沁园春 . 长沙》《沁园春 . 雪》《昆仑》等几十首。</p><p class="ql-block">《长征》是一首概括性极强的律诗。长征经历过千山万水,那么多的人和事,和精神主题,怎么写,写什么,这都是必须要精心筛选的。起步就很高,“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心是“不怕”,反衬的是“远征难”。写的主人公是“红军”。第二句高度概括,“万水千山只等闲”,“万水千山”是夸张,但必竟是翻越过几十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终年积雪不化,人迹罕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绝境。万水,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河流,孕育了智慧、勤劳、高尚、文明、伟大的中华民族,金沙江、大渡河深山一般性是无法渡过的。所以“万水千山”不是虚夸,和其后的“只等闲”反衬对应。与第一句“不怕”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p><p class="ql-block">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筛选“山”具有代表性的“物象”。“五岭”指成越岭五个大山岭,“逶迤”弯曲蛇行蚓蠕爬行延伸,“腾细浪”是个省略了比喻词的暗喻。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磅礴高大的气势,像快速跑跳的泥丸,“泥丸”是极言“乌蒙山”小。为什么小呢,在英勇无畏的红军眼里,根本就不算什么困难。和前面一句构成对仗关系两句构成“比喻、夸张、对偶”综合运用的修辞手法。这是很多诗人做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p><p class="ql-block">“金沙水”,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主要支流,夏季水流湍急,水色如黄河水。我从列车窗上亲眼看见的。“云崖”极高,险峻。这些“险难”在红军眼里无所谓,是暖暖的。“暖、寒”相对。每一个词都对得工整。</p><p class="ql-block">“大渡”是大渡河,它上面没桥面、围栏,只有十三条光秃秃的铁链,桥面被国民党军撤销了,下面九根,人踏上去就晃动,两条铁链之间间距大,没法行走,只有趴着张开两腿跨在上面爬行。铁链横架在大渡河上冰冷,一看就心生恐惧和胆寒。</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律颔联和颈联,对仗工稳,用词意韵恰切,精准取险,不可替换,神来之笔,与杜甫的律诗有等量齐观,更有精神层面的强势超越。艺术性的高度和思想的高度一致性都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山千里”终年积雪,阻拦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首词“更喜”,多乐观啊,岷山的高大险峻寒冷,在红军眼里不是不可战胜的困难,而是让人喜欢的美丽风景。“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里的“三军”就是指红军,而不是指“海陆空”三军。那时还没有海军和空军。“过后”走完长征,会师到达陕北根据地。充满着胜利的喜悦都露在脸上,笑逐颜开。</p><p class="ql-block"> 《长征》是一首高度归纳、总结和概括红军走完长征战胜无数巨大艰难困苦取得胜利,具有豪迈精神的诗史杰作。毛主席写诗极善于从千丝万缕复杂事物中抓住主要,抽取显著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用哲学思想概括,就像他指挥战争战役的策略一样,用文学的语言表现他的神奇艺术。这是他能将军事思想理论、哲学思想、与诗词艺术融汇贯通在一起出神入化高超艺术。而且是表现的主人公、主题不是小我,是所有红军部队,当然也包括他自己。读完历史上所有伟大的诗人,谁能做得到?谁有如此胸怀?能找到一个例证吗?</p> <p class="ql-block">七律二首《送瘟神》</p><p class="ql-block">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吸血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p><p class="ql-block">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p><p class="ql-block">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p><p class="ql-block">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p><p class="ql-block">借问瘟君欲何往,一样悲欢逐逝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春风杨柳万千条,六忆神州尽瞬尧。</p><p class="ql-block">红雨随心翻着浪,青山作意化为桥。</p><p class="ql-block">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p><p class="ql-block">牛郎欲问瘟神事,纸船明烛照天烧。</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这两首七律,形式上看是两首,从事件和意义关联看是一致的。就是说把它们看成上下两阙一个整体。</p><p class="ql-block"> 前面已经赏析了《七律长征》,这两首七律送瘟神的艺术性结构基本相似,就不再作分析。我们要注诗作前面的一段话很重要,它是本诗的背景、产生原因、思想情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的含义,把握情感脉络的导引。</p><p class="ql-block">血吸虫和血吸虫病危害华夏人民已经长达两千多年了,总起来比历史上对外反抗战争死亡的人数还要多。历代统治者和医生(郎中)都无能为力,当成自然的瘟神,是上天安排来惩罚危害人的。也管不了,千年来就习以为常了。</p><p class="ql-block"> 只有解放了,在共产党领导下,其实是毛主席早在1953年就提出来要消灭吸血虫,到1955年就正式发号召题词“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有党中央各级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医生、农村农民基层广大人民一起动手,贴画报,写宣传标语。我们学校老师讲预防消灭血吸虫知识,老师带领学生去田间地里小沟逮钉螺,技术员带领社员用“五毒粉”喷洒沟渠。农民就大搞水利建设,灭老沟渠,开挖新沟渠,沟端路直树成行。全国上下齐动员,在1958年6月30日就宣告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引起世界震惊。</p><p class="ql-block"> 所以毛主席读到《人民日报》刊载报道消息,兴奋得一夜没睡觉。到了天亮,旭日临窗,微风拂煦,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这两首七律《送瘟神》,由此可见毛主席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疾苦是多么的重视。有歌词唱“天大地大不如毛主席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p><p class="ql-block"> 诗第一首,首联写绿水青山枉自多,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美好富裕的生活,名医华佗对“血吸虫病”都无可奈何。严重到“千村薜荔人遗矢(屎)”,“万户萧疏鬼唱歌”的人间悲惨景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借问瘟君欲何往,一样悲欢逐逝波。”“牛郎欲问瘟神事,纸船明烛照天烧。”毛主席通过丰富的想象,浪漫主义手法,牛郎关心人间的事,问瘟神,结果是一样悲欢如大江流水一样没有什么改变。写人民被血吸虫折磨得没法,困苦不堪了。</p><p class="ql-block"> 其二,下阙,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描绘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热火朝天改天换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场景。这是历朝历代都做不了,改变不了的大事件,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几年共同努力彻彻底底消除了。从思想感情,场景生动形象的地描写,其他的任何诗人词人都望尘莫及,做不到。屈原、李白、苏轼、杜甫、辛弃疾、陆游、李清照、李煜(南唐主)、宋徽宗(赵佶)“唐宋八大家”能有如此胸怀吗?没有。乾隆皇帝不是写了几万首诗吗,有一首关于血吸虫病的诗词吗?没有。他们关心过他们同时代的人民疾苦吗?他们不知道吗?怎么会不知道呢?瘟神的存在是上天安排的,是习以为常的,无法改变的。</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历朝历代大诗人和毛主席的格局、志向、胸怀的巨大鸿沟,天壤之别。诗言志,可他们写过一篇一首一句吗?没有。判断一首诗词有两个重要标准,一就是艺术标准,二是政治标准(人、诗、词所反应的精神境界、志向、格局、思想、情感、抱负和胸怀)。</p> <p class="ql-block">  论情感,毛主席再得知爱妻杨开慧壮烈牺牲了,写的诗,你细读,哪是割皮劈骨一样的痛,肝肠寸断的疼。</p><p class="ql-block">在他身体老弱多病时最后的一首词《诉衷情》忧国忧民,体现了他心忧天下人民,比北宋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形成鲜明对比。(待续)</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陆游的咏梅诗词,陆游写了不少咏梅诗,代表作是《卜算子. 咏梅》</p><p class="ql-block">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自有香如故。</p><p class="ql-block"> 借写梅花来表达自己天资聪颖,才高八斗,招同行人忌妒,孤芳自赏,自恋心里。心理缺乏豁达大度宽容性格。“文人相轻”受忌妒我们不排除,借梅花的遭遇诉苦自己手法也很不错,艺术性强,就是格局小了点。</p><p class="ql-block"> 你看看:陆游原词所表达的大概意思。</p><p class="ql-block"> 驿外断桥边旁边,有一株孤独的老梅树,在凄风苦雨中凌冽开放着,在一天的黄昏如人老末期,孤独终老了,“更”还,“著”遭受冷风凄雨的侵袭,人生围攻排挤打击。“我无意苦争春”天资聪颖没办法,没有想和你们争夺名气,自然高过你们,任你们“群芳”忌妒。即使形销骨立,不在人世,但“我”梅花的名声仍然“香如故”。自比梅花。确实如此,陆游是他们“群芳”中最伟大的诗人。陆游才华横溢,就是格局小了点。</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也来咏梅,是“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词的含义与陆游的词的意思相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写(寒冷的)风雨到来送走了春天,(但是)飞雪又迎来春天。已经到了“悬崖百丈冰”那么高寒的情境下,犹(还)有花枝那样俏丽。她(无人能及的)俏丽,(可是)不争夺春光。写梅花高风亮节的伟大精神品格,与陆游的咏梅词精神境界形成鲜明强烈迥然不同的对比。毛主席写这首咏梅的背景是在遭受苏联阵营撕毁同盟友好条约,撤走所有专家,要求还抗美援朝战争借款等严重高压形势下,1961年12月写的这首词。“风雨、严寒”就是指外来高压打击,梅花就是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六二六三年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战胜了一切困难,取得了革命生产建设的伟大胜利。修建成南京长江大桥,消灭了血吸虫,修建了几万个水库,改造了几亿亩耕地,保证了粮食安全……</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运用了“反其意”的逆向思维,采用了象征、拟人、村托、比喻、对偶、夸张、顶真多修辞手法,艺术性极强,思想纯洁,境界高远,风格新颖别致,气度不凡,胸怀宽广,读来顺畅上口。</p><p class="ql-block"> 再把《沁园春 . 长沙》《沁园春 . 雪》和《念奴娇 . 昆仑》拿来比赏析一番,文学历史上更无对手。</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