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离开墨石公园,我们驱车六个多小时直奔色达。夜幕降临,翻越乃龙山时,满天星斗如碎钻洒落苍穹。纵然程师傅技艺娴熟,可数十道急弯盘山而上,山路如蛇蜿蜒,仍让我五脏翻腾,恍若颠簸于风暴之海。</p> <p class="ql-block">幸而我们提前一日完成线上预约,次日清晨便得以踏入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圣地。晨光未至,信仰已醒,我们迎着高原清冷的风,走向那片红色的信仰之海。</p> <p class="ql-block">喇荣五明佛学院坐落于海拔3900米的雪域深处,属藏传佛教宁玛派,是精神高地上的一座灯塔。这里空气稀薄,却信仰充盈;寒风刺骨,却心灵炽热。</p> <p class="ql-block">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始建于1980年,隐于一条幽深山沟,距县城二十公里。初建时仅三十余人,如今万千红屋依山而起,如星罗棋布,绵延成片,成为藏区规模最大的修行居士林,是信仰在荒原上开出的奇迹之花。</p> <p class="ql-block">漫步红尘中,心若尘埃般随风飘摇,色达,你让我领悟生死间的淡然。</p> <p class="ql-block">色达五明佛学院作为全球最大的藏传佛教学院,其核心区域承载着无数宗教典籍、修行道场与文化遗产。为守护宗教的纯粹与文化的尊严,外国游客不得进入。这不仅是对信仰的尊重,更是对国家安全与边境稳定的深沉考量——在这片神圣土地上,信仰高于风景,静谧胜过喧嚣。</p> <p class="ql-block">据说佛学院的生活极为简朴,一粥一饭,一衣一钵,皆守清规。这正是宁玛派所崇尚的原始佛教精神——释迦牟尼舍王宫之华美,历十余年苦行冥思,终得觉悟。今日僧众于此苦修,正是对那份初心的延续与致敬。</p> <p class="ql-block">令人动容的是,那些在佛学院潜心修学的僧人,目光清澈,步履坚定,神情中透出超然物外的虔诚。虽因时间与区域所限,我们无法深入交流,但仅凭远远一瞥,便已感受到信仰的重量与光芒。</p> <p class="ql-block">置身红色佛国,灵魂如被涤荡,尘世喧嚣悄然退去,内心归于沉静安宁。每一步都像踏在心灵的经幡上,风过处,皆是梵音低诵。</p> <p class="ql-block">有幸踏上色达的土地,那片红色的海洋让我心醉神迷,仿佛步入云端佛国,置身于信仰织就的仙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漫步色达红屋间,每一步都踏着信仰与纯净。红墙如血,是生命燃烧的印记;小窗如眼,凝望着轮回之外的光明。</p> <p class="ql-block">来过色达才知道,何为信仰的力量,何为心灵的归宿。在这里,物质贫瘠,精神却丰盈如海;身体缺氧,灵魂却自由飞翔。</p> <p class="ql-block">色达的红,是信仰的颜色,是灵魂的底色。每一座红房子都是一座修行的灯塔,承载着无数虔诚的祈愿,在风雪中静静燃烧。</p> <p class="ql-block">远看是震撼,近看是信仰。色达的美,不靠雕饰,不借喧哗,它用沉默诉说永恒,值得用脚步一寸寸丈量,用心一寸寸贴近。</p> <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风景,只有信仰。没有取悦游客的表演,只有日复一日的诵经与修行。这种纯粹的震撼,将深深烙印在你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成为灵魂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因当日行程紧凑,我们预约了清晨七点入场,却遇观景台大雾弥漫,浓云如幕,遮蔽了红屋的壮丽景象。直至九点半离去,雾仍未散,未能得见那铺满山坡的红色奇迹,唯余心中深深遗憾。</p> <p class="ql-block">如果晴空万里,色达的景色应该是这样的:晨光洒落,万千红屋如火焰跃动于山脊,经幡飞舞,坛城闪耀,整座山谷仿佛被信仰点燃。</p> <p class="ql-block">学院以“红房子”建筑群闻名于世,绛红色木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宛如大地织就的信仰锦缎;山顶的坛城,是转经的圣地,也是信徒心中最神圣的归处。作为宁玛派的文化中心,这里清苦的修行生活与现代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成为世人凝视信仰、叩问生命本质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红房子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如大地的红色织锦,散发着神秘佛光。每一间小屋都住着一颗向佛的心,每一扇窗后都藏着一段修行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点,而是藏传佛教的圣地。群山环抱之中,僧舍以大经堂为中心,如血脉般延展四方,构成一幅震撼人心的信仰画卷。</p> <p class="ql-block">色达,一个缺氧但不缺信仰的地方。心之所向,皆为佛光;步之所至,皆是归途。能够抵达,已是命运的馈赠,不枉此生。</p> <p class="ql-block">佛学院的大经堂,是这里的灵魂所在,也是信徒朝圣的中心。踏入其中,低诵的经文如风拂过心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和平悄然降临,让人在无声中听见灵魂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色达,不只是旅行的一站,它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生命深处对纯粹与宁静的渴望,是对生活最深沉的热爱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离开色达,原路下山,前往丹巴,车轮碾过蜿蜒山路,一路风景如画,却仍难抵晕车之苦。可心中那抹红色,早已超越身体的不适,成为旅途中最明亮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在龙灯牧场稍作休憩。川西的美,从不挑剔视角——随便一停车,便是天地铺展的画卷,云低草绿,牛羊如缀,仿佛时间在此停驻。</p> <p class="ql-block">按照行程,我们来到惠远寺。这座始建于1728年的清代寺庙,坐落于道孚县协德乡,曾为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驻锡之地。红墙金顶,藏汉交融,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也是信仰在岁月中沉淀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路过雅拉雪山观景台。夕阳为雪峰镀上金边,天地静默,唯有风经幡,仿佛神山在低语。</p> <p class="ql-block">藏族古籍称雅拉雪山为“第二香巴拉”,主峰海拔5820米,又称海子山、亚拉神山,是《格萨尔王传》中记载的四大神山之一,被誉为“东方白牦牛”。终年积雪的峰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是当地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守护之神。</p> <p class="ql-block">相传昔日藏东灾祸频仍,民不聊生,众神祈请神山之王阿尼玛卿派遣子嗣镇守此地。阿尼玛卿怜悯苍生,虽不舍幼子,终以大爱“舍得”派遣降临,故此山得名“舍得”,即尊神雅拉,象征慈悲与牺牲。</p> <p class="ql-block">亚拉雪山宛如一朵待放的雪莲,圣洁无瑕;又似一顶巨大的银色王冠,戴于天地之间。它静立于高原之上,不言不语,却以巍峨之姿,守护着信仰的疆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