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秋寻道乐从行 深耕教育启新思

诗雅

<p class="ql-block">——2025年粤东粤北粤西地区乡村骨干小学校长能力提升示范培训跟岗学习圆满落幕</p> <p class="ql-block">  十月的佛山,秋阳正好,桂香萦绕。2025年粤东粤北粤西地区乡村骨干小学校长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的学员们,在谭荣波教授与郑燕东老师的带领下,奔赴乐从镇开启了一场沉浸式跟岗学习。从乐从镇教育局副局长冯荣雄同志“小课改撬动大教育”的思想预热,到乐从小学、沙滘小学、东平小学、华附乐从小学、乐从第二实验学校五所学校的深度探访,五日时光里,我们触摸教育实践的温度,聆听课改创新的声音,更在每一处细节中,重构着对“优质乡村教育”的认知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思想预热:课改智慧,为跟岗锚定方向</b></p> <p class="ql-block">  跟岗之初,冯荣雄副局长的课改分享便为我们注入了“思想活水”。乐从镇十余载的课改之路,以“小组合作+导学案教学”为起点,沉淀出“三坚”“三态”“三思维”的核心方法论——“坚定立场、坚持态度、坚守信仰”应对时代挑战,“常态渗透、姿态引领、生态构建”融入日常教育,“圆形思维、系统思维、建模思维”打破模式困局。而“双圆四主”课堂模式、“善乐教育”理念,以及“三战略”“三活动”“三战术”的推进路径,更让我们看清:教育改革从不是口号,而是扎根课堂、回应需求的扎实行动。</p> <p class="ql-block">  这场分享像一把“钥匙”,不仅解开了“课改如何落地”的困惑,更让我们带着“如何让乡村学校课改走得更稳”的思考,开启了后续的校园探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校园探真:五校风华,各绽教育芬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乐从小学:“乐教育”里的细节温度</b></p> <p class="ql-block">  走进乐从小学,最先被操场庄严的升旗仪式打动——整齐的队列、嘹亮的国歌,悄然传递着学校的育人底色。创客梦工厂里,3D打印的模型凝结着学生的奇思妙想;扎染工作坊中,蓝白纹样在棉布上绽放,非遗文化以童趣方式传承;“时光邮局·三礼筑梦”空间里,对应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的邮筒,装满了孩子对未来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  段传艳书记“乐教育之光,乐见成长”的分享,更让我们读懂这份“快乐”的内核:行政工作减编却高效,靠的是“以师生为中心”的管理智慧;教师成长从“个体闪光”到“集体丰收”,源于多维度平台的搭建;家校合作中家长主动提供资源,印证了优质教育是“多方合力的同心圆”。黄文娟主任的“阅德课程”、林辉波主任的“食堂三级陪餐制”、区艳冰主任的“四学四导”课堂模式,更让我们明白:“乐教育”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藏在“校长陪餐时的对话”“分层作业的设计”“病号餐的暖心安排”里,是让师生都能感受到的“教育温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沙滘小学:“水润教育”里的文化传承</b></p> <p class="ql-block">  沙滘小学的“水润教育”,如涓涓细流浸润人心。校门口郭少冰书记的含笑迎接,消解了初至的陌生;校园里思源廊、润泽厅静静承载文化记忆,连廊串联的教学楼划分出动静皆宜的空间。最动人的是粘土艺术展示——学生用粘土还原佛山狮头、顺德早茶、粤剧脸谱,朴素的材料在指尖化作“非遗传承的载体”,让我们看到“美育与本土文化”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郭书记分享的“从‘我’到‘我们’”团队管理、宋庆老师的“灵动德育”、贺宜春主任的“水润德育活动闭环”,以及刘伟丽老师“幼小衔接软着陆”策略,处处彰显“水滴石穿、润泽生命”的校训。尤其是粘土课程从“基础创作”到“跨学科融合”的升级,让我们深受启发:乡村学校也有丰富的本土资源,若能像沙滘小学这样,将非遗文化、乡土特色融入课程,定能让学生在“触摸家乡”中爱上学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东平小学:“慧指文化”里的全面育人</b></p> <p class="ql-block">  东平小学的“慧指文化”,让每一面墙都成为“育人课堂”。陶艺作品墙上,学生绘制的岭南纹样满是对本土的热爱;星空宇宙涂鸦中,70个班级的创意让理科知识变生动;藏书超8万册的图书馆,印证着“广东省书香校园”的称号。韦古恩书记的讲解中,“绿脚印进公园”活动、“全员阅读”的日常,让我们看到“全面育人”的真实模样——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更是让学生在自然中探索、在阅读中成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华附乐从小学:“书院式”校园里的创新活力</b></p> <p class="ql-block">  华附乐从小学的“书院式”设计,颠覆了我们对校园的认知:低年级“梦天楼”融合学习、运动、生活功能,各年级书院以专属色彩彰显个性,十字轴串联成有机整体,尽显“人文关怀”。《宝葫芦的秘密》示范课上,教师以“回顾—探究—创编—思辨”为脉络,让学生在童话中思考“成长的捷径”,展现“趣味与深度兼具”的语文教学;“星光课程体系”中,“星云课程”夯实基础、“极光课程”注重实践、“卫星课程”挖掘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闪光点”。</p> <p class="ql-block">  更难得的是学校德育研训的“破局之路”——从“借力外校案例遇冷”到“世界咖啡模式激活参与”,再到“闭环研训体系”的形成,让我们看到年轻团队的创新活力。“四维赋能”大课间将智慧、传统、民族、游戏融合,“三师联动”“家校社协同”的支撑,更印证了“健康第一”的理念如何落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乐从第二实验学校:“合并蜕变”里的坚守与突破</b></p> <p class="ql-block">  乐从第二实验学校的“十年逆袭”,最是令人动容。从2014年四所村小合并为劳村小学,到2024年更名升级,再到稳居顺德区办学绩效A级,朱庆发书记的分享里,满是“教育无小事”的坚守:“威龙农场”的班级责任田搭配农科所指导,让劳动教育不流于形式;佛山市标杆食堂的4D管理、师生同质同价,彰显“平等与安心”;校车守护、午休宿舍的细致安排,让“减负20条”真正惠及学生。</p> <p class="ql-block">  余小燕主任的“三级教师培养工程”、张晓娟副主任的“三维一体德育体系”,以及学科创新中“道法课情境化”“综合实践课生活化”,让我们看到“合并学校”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全链条赋能”实现优质发展。这对乡村学校而言,无疑是宝贵的借鉴——资源整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找准定位、深耕细节,便能实现“从平凡到优秀”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心得感悟:以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b></p> <p class="ql-block">  此次乐从跟岗,于我而言,不仅是“看名校、学经验”,更是一场“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旅程。五所学校的实践,让我对乡村教育的发展有了三点深刻感悟:</p><p class="ql-block"> 第一,优质教育,藏在“细节”里。 乐从小学的“病号餐”、沙滘小学的“粘土课程”、乐从第二实验学校的“威龙农场”,没有惊天动地的举措,却都紧扣“师生需求”。这让我明白,乡村学校无需盲目追求“高大上”,只需把“关注学生饮食冷暖”“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落实劳动教育”等小事做细做实,就能让教育有温度、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  第二,课程创新,要接“地气”。 沙滘小学将佛山狮头、顺德早茶融入粘土课程,华附乐从小学让“智慧体育”与传统项目结合,都印证了“课程源于生活”的真理。乡村学校有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田野、民俗、非遗,若能将这些“地气”融入课程,既能让学生感受家乡之美,又能让课程有“生命力”,避免“照搬城市模式”的水土不服。</p> <p class="ql-block">  第三,教师成长,需“搭平台”。 乐从小学的“教研成果集体化”、华附乐从小学的“传帮带”、乐从第二实验学校的“三级培养工程”,都让我看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可能面临“经验不足”“资源有限”的问题,但只要搭建“研修平台”“帮扶机制”“展示舞台”,就能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让骨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形成“人人想发展、人人能发展”的良好生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未来行动:带着收获,奔赴乡村教育新程</b></p> <p class="ql-block">  跟岗的脚步虽已结束,但教育思考与实践的路才刚刚开启。回到自己的学校,我们可以从三件事入手,将所学转化为行动:一是“做细细节”,优化食堂管理与学生关怀,参考乐从小学的“陪餐制”“病号餐”,让家长放心、学生舒心;二是“开发乡土课程”,挖掘本地非遗文化与农耕资源,设计类似沙滘小学粘土课程的“乡土实践课”,让学生在亲近家乡中成长;三是“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推行“青蓝结对”与“教研闭环”,助力教师专业提升。</p> <p class="ql-block">  乐从之行,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前行之路。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思考,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细作,努力让自己的学校也能成为“有温度、有特色、有品质”的教育园地,为粤东粤北粤西地区乡村教育的提质增效,贡献一份绵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图片:郑燕东、谭瑞聪、方小燕、张广驰</p><p class="ql-block">编辑:黄诗雅</p><p class="ql-block">审核:谭荣波、郑燕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