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广济寺被誉中国第一寺一一一2025年金秋北京偷闲游十六

长安回首者

<p class="ql-block">  10月15日中午,得空前去拜谒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的广济寺。寺院马路对面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山门外面有一株高大的千年古槐树,树心已经镂空,将幽静的寺院与喧闹的大街分开,好像一把为寺院遮风避雨的大伞。</p> <p class="ql-block">寺院山门位于广济寺的最南端,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后屡经重修,南邻阜成门内大街,为寺院的主入口。山门共三间,以砖墙相连,皆为单檐歇山顶,砖石结构。 </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为八字影壁,东西旁门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歇山顶石券拱门,东门额书“毗庐性海”,西门额书“华藏玄门”。</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始建于金代,元末毁于战火,直到明代天顺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圆洪等法师云游至此,募集资金于废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的资助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刹。 </p> <p class="ql-block">廖屏还将此事奏闻宪宗皇帝,请赐寺名,明宪宗于成化二年(1466年)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寺院中门南立面上悬有雕龙石额,额书“敕建弘慈广济寺”,据寺志记载,为康熙御笔所书。</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占地2.3公顷,坐北朝南,布局严谨,整齐对称。中轴线建筑现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多宝殿、舍利阁。殿宇之顶,或覆黄琉璃瓦、或覆绿琉璃瓦、或黄绿相间,庄严肃穆。 </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虽位于闹市,但是一踏进寺院的大门,隔绝了外面的熙攘,里面安静得像是另一个世界。寺内建筑保持了明代格局,共分三路,游客主要走的都是中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后,旁边摆放着一张桌子,可以在这里免费领取三支香,据说这是北京求姻缘最灵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位于中路第一进院落内,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后屡经重修,沿中轴线两侧对称。钟鼓楼皆为两层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两楼形制相同。钟楼位于第一进院落中轴线东侧。底层方形平面,三开间,外围一圈檐柱,内为一圈金柱。梁架采用通柱结构,下层金柱一直延伸至上层屋檐,上下两层之间木板相隔。鼓楼位于第一进院落中轴线西侧,形制与钟楼相同,只是底层东侧开门,二层在地板上安放着大鼓。</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后面就是天王殿,在天王殿的屋脊中央,有一闪闪发光的“金轮”,十分耀眼。这是佛教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佛法的转动和传播。天王殿”殿匾由赵朴初先生题写,赵朴初先生曾居住广济寺,相信寺内的堂阁花木、楼台草叶已融入了他的世界。天王殿殿后上悬的“三洲感应”匾是明旸法师壬申年(1992年)仲夏题写</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东侧有门进入第二进院,院中有大雄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筒瓦单檐歇山顶。由于是帝王所敕建,故着黄琉璃瓦,殿脊正中设有海水、莲花、祥云纹、梵文组成的华藏世界海,在北京寺庙中很少见,殿前的4棵大古槐见证了广济寺的风雨历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的大雄宝殿很有意思,横匾上所写的是“大雄殿”,并无“宝”字。有一种解释是说,殿宇内有很多珍宝,因此在横匾上隐去了“宝”字,因为“宝”在殿内。不论是否如此,广济寺宝物很多,却是事实。</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内的明代铜铸三世佛像、十八罗汉像,藏经阁和观音殿内宋代画家马和之的《文殊问疾图》、五代(公元907—960年)刻印的《金光明经》残卷、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一1196年)绘制的观音像、元代铜铸的自在观音像、明代木雕大悲观音像、多罗菩萨脱沙像等,都很珍贵。东侧图书馆内保存的唐、宋、元、明、清的写本佛经、宋刻经论,以及僧众用血、金粉、金银粉书写的佛经以及数万张云居寺的石金拓片,都是珍贵的佛教文物。</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殿后壁悬挂着一幅《胜果妙因图》,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画师傅雯用手指所画,高5米,宽10米,目前所知这是指画之最,堪称国宝。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周围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听。有趣的是,听众中还有中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殿前的两侧,竖立着五块石碑,刻于明成化和万历、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其中,康熙皇帝所赐的文字碑与无字碑,东西相对,屹立殿前,俗称为“空有碑”。康熙御制碑文中描述广济寺:“境幽尘隔,如在山林,心远地偏,焉知阛阓。”“六时禅诵,铎铃响彻丹霄;四海缁流,钵锡云依法界。”</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与祖师殿皆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后经重修,现存建筑应为清代建筑,两殿皆于1993年进行过重新粉刷及地面装饰材料的更换。伽蓝殿现为“客堂”,祖师殿现为“讲堂”。两座建筑分别位于第二进院落,在大雄宝殿的南侧,并沿中轴线对称。伽蓝殿在中轴线以东,坐东朝西。祖师殿在中轴线以西,坐西朝东。伽蓝殿与祖师殿的南北两侧均与配房相连。两座建筑形制一致。</p> <p class="ql-block">在大殿的前方,安放着一件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铸造的青铜宝鼎,置于石座上,通高两米多。鼎身铸有佛教八宝(轮、螺、伞、盖、花、瓶、鱼、结)等花纹,造型古朴大方,工艺精湛,是珍贵的艺术珍品。炉内香烟缭绕,院内绿树成荫,三三两两的游人在祈福或游览,整个环境显得十分清雅。</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后面是圆通殿,因观音菩萨广大圆满,闻声救苦、救难,耳根圆通,故曰“圆通”。这个殿东边墙上有延生普佛红色牌位,为信众消灾解厄、普佛祈求;西边墙上有黄色往生牌位,是专为亡故之人超度往生设立。</p> <p class="ql-block">圆通殿的前身是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的普门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毁于大火。重建之后,殿前有月台与大雄宝殿相连。整个寺院曲径通幽,古树参天,比起其他寺院令人放松许多,适合静坐诵经。午后的阳光穿透寺内遮天蔽日的树荫,一些香客和居士打坐在焚烧的圆通殿四周,烟雾飘渺恍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五观堂始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位于圆通殿东侧,西向。民国时期作为广济寺的斋堂使用。1932年大火中被烧毁,并于1936年重建,重建之后为五开间,二进深带前廊的建筑,后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于其后加建五间房屋,形成今天的两进勾连搭硬山顶的房</p> <p class="ql-block">怀远堂始建年代则不详,清末已存在,民国时期为般若堂,幸免于1932年寺院火灾。位置与五观堂对称,位于圆通殿西侧,东向,外观形制与五观堂相同,五开间,两进勾连搭硬山顶。此房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用作中国佛教协会的会客厅,2002年对室内进行改建装修,形成今日的装饰风格,并冠名“怀远堂”,匾额由刘炳森先生题写。怀远堂形制与五观堂基本相同,内部装修风格不同,2002年重修时加装了天花。</p> <p class="ql-block">圆通殿后面其实还有多宝殿和舍利阁,舍利阁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为清初广济寺方丈恒明和尚为安放大藏经所建,广济寺历代珍贵文物多收藏于此,历代方丈也多居住于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舍利阁位于广济寺中路中轴线的最北端,坐北朝南,为二层建筑,上下两层悬不同牌匾,上层悬“舍利阁”,下层悬“多宝殿”。上层命名“舍利阁”的原因是此处曾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可惜多宝殿不对外开放,游客被“登菩提路”和“入般若门”两道挂着“工作区域,不可入内”牌子的门所挡,所到范围只能止步于圆通殿两侧。</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一块石砚引起了我的注意,砚台正中是圆形的砚盖,上面刻有三尊佛像,中为阿弥陀佛,右为观世音菩萨,左为大势至菩萨,上书“纪念赵朴初先生诞辰100周年”。砚盖周围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像,砚台周围雕刻着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的祖寺甘丹寺,及布达拉宫、塔尔寺、拉卜楞寺、雍和宫、敦煌千佛洞,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等佛教圣地。“千佛砚”不仅是一方不可多得的洮砚工艺精品,更是国内第一方用砚雕形式全面系统地反映佛教思想文化的精工之作。</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仅图书室就有23种文字、10多万册佛教经典、著作,仅收藏的《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是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清朝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从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还请玉光律师在寺内开堂传成,历时13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世祖曾游历广济寺。 </p> <p class="ql-block">清朝政府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对其进行修缮和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朝重修时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p> <p class="ql-block">清代广济寺名声愈振,顺治、康熙、乾隆等御驾到广济寺,留下诸多诗文轶事。民国年间,政军大员、巨商名流、文人才子川流于此,孙中山先生也曾在此演讲。</p> <p class="ql-block">离开寺院回到外面主干道的时候,有种回到现实的错觉。如此低调却深藏不露的广济寺,可以说是北京城中一片难得的净土。忽见一群人涌了进来,还有寺内主持接待讲解,猜是外地主管宗教事务的工作人员来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主持介绍说,1949年北平解放,广济寺一度被占用。1950年,巨赞和尚为广济寺被占用之事上书毛主席,并得到亲笔批复,广济寺得以收回。1952年,政府拨款对广济寺进行全面维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p> <p class="ql-block">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广济寺受到冲击,损失严重。1972年,周总理亲自批复保护广济寺,国家拨款修缮广济寺。197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广济寺恢复工作。1983年,国务院确定北京弘慈广济寺为全国重点寺院。 </p> <p class="ql-block">1985年,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国际理事会在北京召开,各国佛教界代表在广济寺举行祝祷法会,正果法师主持。1987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创建的佛教文化研究所在广济寺成立。</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为中国佛教中心,声望极高,与雍和宫、潭柘寺、戒台寺同为北京四大名寺,也是四大名寺里唯一不设门票的寺院。由于这里是中国佛教协会的所在地,更被誉为“中国第一寺”。 </p> <p class="ql-block">我前几天去得智化寺、西黄寺都是博物馆,归文物局管辖。这次去得广济寺住有僧人,归宗教局管辖,而且是中国佛教协会驻地。1984年,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名单上中国大陆重点寺院共有142座,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北京广济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