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原创:雄鹰展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23389543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来自:网络致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欣闻美篇好友夏雨老师,成为了“咬文嚼字交流圈”第一任主持人,既表明了美篇小助手老师对于夏雨老师的认可和认同,也体现了矛盾圈主持人文浩老师对于夏雨老师的信任和举荐,更说明了夏雨老师自身的能力和努力。雄鹰不才,想就“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来一个咬文嚼字,既是为夏雨老师添上一把柴,也是为夏雨老师助上一份力,更是为夏雨老师尽上一点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既可以是褒义词,也可以是中性词,还可以是贬义词,其到底是什么含义,一般取决于具体的使用情境。比如:朱光潜撰写的《咬文嚼字》一文,从美学角度肯定对文字的“谨严”态度;而钱钟书的名著《围城》一书中,就讽刺了某些文人“咬文嚼字”的虚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咬文嚼字”成语含有贬义色彩时,多数情况下指过分推敲字句而忽视实质,含批评意味。“咬文嚼字”常用来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实质内容。这种情况下,它带有贬义色彩,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或者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例如:高智慧老师准备带领着一个研学团队,前往一个2025年网络爆红旅游城市“大同古城”,进行深度旅游研学。当这个研学团队就这个旅游景点,来讨论具体的旅游计划时候,市场部主管李美丽一直都在咬文嚼字,对“大同古城”宣传册上“琼楼玉宇”和“雕梁画栋”这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争论不休,完全不顾大家已经等得不耐烦,也不考虑旅游行程安排等更重要的事情。在这个例子中,“咬文嚼字”就体现出主管李美丽过于纠结字词语义,过于纠结细枝末节,没有抓住讨论的重点,带有贬义,因此她的这种“咬文嚼字”的行为也被高智慧老师迅速叫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咬文嚼字”成语仅有中性词义色彩时,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客观描述创作过程,指代修改与推敲的常态,学术研究的场景。例如:古籍校注工作需要作者咬文嚼字,避免误读。又如:诗人写诗、文人写稿时候,习惯咬文嚼字,甚至为了一字之改耗费整晚。再如:翻译《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时候,翻译者必须做到咬文嚼字,兼顾韵律与语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是“咬文嚼字”成语含有褒义色彩时,通常用于肯定文字推敲的严谨性,表示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对文字进行精细的推敲。例如:“忆童年交流天地”和“一句话交流圈”主持人龙卷风雨老师,在创作时常常咬文嚼字,一个标点的改动都可能影响全文的节奏,一个“的、地、得”的运用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琢磨,她多次帮助学生找出学生拙文中存在的问题,她的咬文嚼字充分体现了她对于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扎实作风、语言精妙、用词考究。又如:“生活矛盾群众评理委员会”主持人文浩老师写的文章,篇篇都喜欢咬文嚼字,甚至是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精雕细琢,力求让作品中的语言既符合生活真实,又富有文学素养,他写的文章中的每个比喻都像精心打磨的钻石,让人看后不禁眼前一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个人粗浅认为,在文学创作中,“咬文嚼字”是一把双刃剑:当它褒义的时候,体现了对语言的敬畏与艺术追求;当它贬义的时候,揭露形式主义的弊端,关键在于是否服务于作品的整体表达,既非单纯炫技,也非刻意呆板,更非吹毛求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