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文书智慧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是最平凡的一位母亲,却有着最不平凡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农历三月,未满十七岁的母亲从王洼村园树队嫁给了同村王洼队的文焕杰——我的父亲。第二年腊月二十,离春节还有十天,哥哥降生了。那时母亲才十八岁半。添丁本是大喜,又逢年关将至,本该双喜临门。可那个年代,家里本就缺吃少穿,大哥的到来让这个家更加捉襟见肘。</p><p class="ql-block"> 大哥出生前,爸爸和大伯俩分家了。分得一孔窑,半袋粮食,还有瘫痪在床的奶奶需要照料。看着刷糊糊都熬不了几顿的黄米。母亲甚至都没有时间去发愁,她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养活嗷嗷待哺孩子和生病的婆婆。</p><p class="ql-block"> 借粮成了唯一的出路。在物资丰沛的时候借东西尚要看人脸色,在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母亲每次都能借到。首先是善良的邻居出于同情心,从口中挤出粮食接济。二来,母亲平日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母亲常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她借人家一升黑面粉,还一升白面粉,借平平一升,还时总要堆得冒尖。她把“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用行动诠释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白天在生产队劳作,夜晚就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既要给自家人缝补,还要帮那些帮过我们的人做活计还情。母亲把所有的愁苦都化作力气,用那双勤快的手,硬是把我们这个家撑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可比起缺吃少穿的日子,更艰难的是接连失去三个孩子的痛。</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四年六月,六岁的大姐突发疾病。父亲和伯父抱着她往医院赶,路还没走完一半,大姐就没了气息。第二年四月,四岁半的二姐也突然夭折。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九七六年初,出生不足月的弟弟也没能留住。</p><p class="ql-block"> 这一连串的打击,像刀子一次次捅进母亲的心窝。她的天塌了,整日以泪洗面,最后连眼泪都流干了,眼睛也看不清东西。从那以后,才二十七八岁的母亲就花了眼,穿针引线都要人帮忙。那是她人生最好的年华,却成了最暗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可母亲的伟大在于,她没有沉溺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她把所有的苦楚都埋进心底,交给时间去化解,自己继续往前走。这个伤口从未真正愈合,至今提起,年近八旬的母亲仍会泪流满面。她的坚韧和达观,不过是她选择面对生活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七年五月,母亲突发急症,疼得浑身发抖。我们赶到时,她脸色惨白,冷汗已经把床单浸出一个人形。吓得正在上高三的女儿痛哭起来。可自始至终,她没哼过一声。事后我问她为什么不叫出声来,她说:“我本来就病得厉害,再哼哼唧唧,不是让你们更慌吗?”即便在最痛苦的时候,她心里装着的还是我们。</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家里最初只有两孔窑洞,一件老柜和一张老方桌,一个条凳,几个小板凳。母亲总是把桌櫈擦得锃亮,炕上铺得平平展展,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就像艺术品。即便是农忙季节,家里收拾得和平常一样干净。我们的衣服虽旧,却总是干干净净——那是母亲深夜等我们睡熟后,一针一线补、一件一件洗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家里相继盖了对口房,添了家具。母亲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惜这些,那是父亲给她的勋章,她把它们收拾得一尘不染。</p><p class="ql-block"> 有两件事让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那是我还很小,父母得吵不可开交。这时,有人来串门。本以为是非常尴尬的局面,没有想到母亲像是没事人一样,让坐、倒茶、聊天,整个接待过程中都是笑脸相迎。后来母亲说:“吵架是两个人的事,我不能把不良情绪带给外人,更不应该影响他人。”</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父亲和队长争执,明明是队长仗势欺人。第二天队长来时,母亲据理力争后,却留他吃饭。饭桌上,两人一笑泯恩仇。母亲说:“有理不打上门客。他能来,就是服软了。要是再逞强,就多了个仇人,以后的路就多了道坎。”</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口饭理论”更让我们受益终身。家里来客,不管什么时候,是谁,母亲总要让人吃饭。即便对方说吃过了,她也要盛一碗。她说:“嘴上说吃过,是怕我们不够。正是饭点,从远路来,肯定没吃。错过这顿,可能要饿半天。我们每人少吃一勺就够了,不过是多双筷子的事。”即便我们吃过了,她也要重新生火,让人吃口热乎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不像现在处处有饭馆,母亲的这口饭,不知温暖过多少人的路途。</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母亲。她的所作所为看似平常,却如春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声明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