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宫来过可是不止一次两次了,不过都是在大约50年前了,这次来北京,感觉还是要再去故宫看看。</p> <p class="ql-block">日晷:中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计时器。此日晷的晷盘是上下两面分别刻有刻度的圆盘,由汉自玉石制成,晷针为铁制,垂直于晷盘,晷座呈正方形,用四根石柱支撑。晷盘倾斜地放置在晷座上,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晷针投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晷盘上的刻度根据投影的位置表示时间。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里,看晷盘朝上一面(即赤道以北)的刻度,从秋分到来年春分的半年里,看晷盘朝下一面(即赤道以南)的刻度。宫殿前设置日晷,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The Imperial Palace[88]),位于中国北京市,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房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房间8707间。</p> <p class="ql-block">武英殿:始建于明初,前殿武英殿,后殿敬思殿与前殿形制略似,两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为凝道殿和焕章殿。明代皇帝曾于此斋居及召见大臣。</p><p class="ql-block">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攻入紫禁城,曾在武英殿举行即位仪式。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以此作为理政之所。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帝曾一度秘居武英殿。而后,又于武英殿纂辑、刊校书籍,所刊行图书称为“殿本”。民国初期,紫禁城外朝部分被辟为古物陈列所,将武英殿用作文物展厅。现为陶瓷馆。</p> <p class="ql-block">陶瓷馆内宝贝很多,拍了一些喜欢的。</p><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楼阁人物鸟兽谷仓罐</p><p class="ql-block">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塑贴飞天团龙纹六系莲花尊</p><p class="ql-block">北朝(386~581年)河北省景县北朝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灰陶凸刻龙凤纹带盖双系壶</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犬</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 <p class="ql-block">酱黄釉陶犬</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动物五联罐</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戳印圆圈纹人骑辟邪形烛台</p><p class="ql-block">西晋(265~316年)</p> <p class="ql-block">粉彩镂空龙纹夔风耳转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粉彩镂空花卉纹葫芦式转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黄地青花缠枝花纹交泰转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天蓝地粉彩镂空转心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祭蓝地描金夹白地粉彩花卉图题乾隆帝御制诗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窑变釉缸</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白地锥拱云龙纹素三彩花果纹盘</p><p class="ql-block">清康熙(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素三彩花草纹茄式壶</p><p class="ql-block">清康熙(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三彩骑驼俑</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祝寿图棒槌瓶</p><p class="ql-block">清康熙(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青釉刻划折枝牡丹纹碗</p><p class="ql-block">北宋(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万寿尊</p><p class="ql-block">清康熙(1662~1722年)</p> <p class="ql-block">下排:粉彩八宝—法轮、胜幢、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宝瓶、金鱼、宝伞</p><p class="ql-block">上排:粉彩七珍—金轮宝、摩尼宝、大臣宝、玉女宝、白象宝、胜马宝、将军宝</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明末毁于李自成焚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前后殿成工字型结构,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按五行学说,东方属木,主生长,这里在明代曾一度作为太子东宫,亦曾用作皇帝的便殿。明清两代更多的是于春秋仲月在此举行经筵典礼,此外殿试阅卷也曾在文华殿进行。</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太和殿。</p><p class="ql-block">“太和”出自《周易》,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宣布进士名次、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太和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殿高26.92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故宫现存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宫殿檐角安放10个脊兽,成为此类建筑装饰中等级最高的孤例。殿内正中为雕龙髹金漆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猷”匾,四周矗立六根“沥粉贴金”盘龙柱。</p><p class="ql-block">殿顶天花正中的藻井雕有口衔宝珠(又称“轩辕镜”)俯首下视的蟠龙。殿内铺墁苏州产细料澄泥方砖,俗称“金砖”。太和殿几经焚毁、重建,现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铜缸、铁缸:铜缸、铁缸是宫中的防火设备之一,平时贮满清水,以备灭火时用。每到冬季小雪节气至翌年惊蛰,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低时,缸下烧炭加温,以防缸水冻结。紫禁城内现存最早的缸为明弘治年间铸造。明代的缸两耳均加素面铁环,样式上奢下敛,古朴大方。清代的缸两耳多加兽面环,腹大口收。宫中现设大小铜、铁、鎏金铜缸共二百余日,其中签金铜缸22日,分别陈设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和乾清宫两边。</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在到中南海演耕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钟表馆:钟表馆位于奉先殿区域。明代后期,欧洲机械钟表传入中国,至18世纪,清代宫延已大量使用。这些钟表通过海外贸易、官员进献、外国使团或组织馈赠、清延自主制造等几种途径汇聚清宫。其中既有英国、法国、瑞士等国的名家之作,也有清宫做钟处和广州等地精品,还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装饰华贵,制作精美,功能复杂是其共性。这些钟表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拥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科技价值。故宫博物院现藏各式钟表1500余件,钟表馆精选部分展出,人们可以从申领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域钟表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钟表,可以回到终点,可是人们永远不能回到昨天。</p><p class="ql-block">记录时间的钟表,是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中的一个特殊门类。这些装饰华贵、制作精美、功能复杂的钟表,通过贸易、官员进献、外国使团或组织馈赠、清延自主制造等几种途径汇聚清宫。</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的中外钟表藏品数量超过1500件,制作年代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不等,既有来白英国、法国、瑞士的名家之作,也有出自清宫做钟处和广州的精品,以及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堪称世界博物馆钟表收藏中的翘楚。</p><p class="ql-block">从第一件钟表进入宫廷开始,400年来有规律的滴答声奏响在紫悠城的每一个角落。今天,故宫人悉心呵护着当年的卓越技艺与精致美学,用工匠精神延续一个关于“时间”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官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建造。壁面由270块琉璃砖拼合而成,以云水为底纹,高浮雕9条姿态各异、身躯矫健的蟠龙,龙间雕山石以区隔。整座影壁用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以示天子之尊。此处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p> <p class="ql-block">颐和轩位于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南接乐寿堂,北连景祺阁,三者通过穿廊构成工字殿结构。该建筑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后经嘉庆七年(1802年)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主体为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前檐设五间抱厦,后檐设三间抱厦。</p><p class="ql-block">颐和轩原为乾隆帝退位后规划的休憩场所,现为故宫珍宝馆第三展室,陈列佛教文物与宫廷珍宝。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轩前月台设日晷,甬道两侧保留清代琉璃花池。</p> <p class="ql-block">珍宝馆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遴选约400件(套)文物,结合建筑的特点,在皇极殿两侧庞房四个展厅分别陈列珠宝、金银、玉石、盆景类文物;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等建筑则根据其功能与历史,恢复相关原状陈设。</p><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历经岁月淘洗,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物证。其中有一部分以金、银、玉、翠、珍珠等制作而成,不但材质珍贵,甚或还由著名匠师设计制造,可谓精美绝伦、竭尽巧思,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工艺技术水平,显示出皇权至高无上的气度与尊严、皇家富丽精致的品味与好尚。</p> <p class="ql-block">画珐琅盆玉石玉兰盆景</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p> <p class="ql-block">黄玉雕象驮宝瓶</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p> <p class="ql-block">黄玉雕佛手式花插</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p> <p class="ql-block">珊瑚狮子</p><p class="ql-block">清乾隆(1736-1795)</p> <p class="ql-block">雕云龙纹玉瓮</p><p class="ql-block">由新疆和田玉琢制,重约五千斤,如意馆画样,乾隆四十一年发往扬州进行雕琢,由两淮盐政伊龄网负责承办。于四十五年十月初一目送抵北京,陈设于乐寿堂明间。瓮内镌刻乾隆帝御笔《玉瓮记》,称虽统一回疆,拥有玉山,但制作玉瓮的目的是为了告诚子,以为殷鉴。</p> <p class="ql-block">珍妃井</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惶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现井眼上放置井口石,石两侧凿小洞,用以穿入铁棍上锁。</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位于故宫的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故宫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的松、柏、竹与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为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p> <p class="ql-block">寿康宫,是北京故宫内的清代宫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宫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侧。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p><p class="ql-block">寿康宫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随居于此,皇帝每隔两三日即至此行问安礼。慈禧太后晚年也曾在此小住。</p><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10日,“甄嬛”起居的后宫正式对公众亮相。</p> <p class="ql-block">故宫太大,人太多,天气又太热,只能简单的走马观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