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先生来到五岳独尊天下一天美丽的泰山</p>
<p class="ql-block">泰山巍峨,云海翻涌,石阶蜿蜒如龙脊,古松苍翠掩映其间。李勇先生踏着晨光拾级而上,脚步沉稳,目光却始终流连于山石间的碑刻与飞檐翘角的古建。他常说:“泰山不只是山,是千年文脉的脊梁。”这一日,他带着笔墨与心绪而来,不是为登高望远,而是为与这座文化圣山对话。石碑静立,仿佛在等他落笔;山风轻拂,像是在低语前贤的墨痕。他站在“五岳独尊”石前,凝神片刻,心中已有万象奔涌——那是书法与天地共鸣的前奏。</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先生创作的《寿》字送给有缘人</p>
<p class="ql-block">那幅《寿》字,圆如满月,墨色沉厚,落笔如松根盘石,收锋似云尾轻扬。橙色的底衬托出吉祥的暖意,黑字如钟鼎铭文般庄重,又不失灵动。右下角一方朱印,红得沉静,像是一声轻轻的祝福。他写“寿”,不只是写一个字,而是把对生命的敬意、对岁月的体悟,一笔一画揉进纸中。他说:“寿非仅年岁之长,乃心宽、德厚、气和。”每每赠字,他总要等一个“有缘人”——眼神清澈、心怀善意的陌生人,接过这幅字时,仿佛接住了一份沉甸甸的祝愿。</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先生创作的《福》字送给福气之人</p>
<p class="ql-block">红纸铺开,如春联初展,李勇先生提笔蘸墨,手腕轻转,一个“福”字跃然纸上。笔势开张,如门庭大开迎祥瑞;结构端稳,似家宅安宁纳百福。他写“福”,不拘小楷工整,偏爱行楷奔放,仿佛福气本就不该拘束,该是洒落人间、自由流淌的。那日阳光正好,照进屋内,映得墨迹泛光,连落款的小字都显得格外温润。他说:“福不在多,而在真。一个真心的笑容,一顿家常的饭食,都是福。”于是这“福”字,便不只是书法,更像是一封写给生活的家书。</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先生创作的《佛》字</p>
<p class="ql-block">“佛”字落纸,笔意空灵,起笔如禅门轻叩,收笔似钟声远去。墨色浓淡相宜,仿佛一念之间,万籁俱寂。那一方红印,如莲心一点,静置在字侧,不喧哗,却自有力量。他写“佛”,从不刻意求“像”,而是求“境”。他说:“书法如修心,一笔一画,都是放下与提起。”这字不供人膜拜,却让人看了心静。有时他将这幅字赠予疲惫的旅人,或是在山寺中与僧人对坐时提笔而就。那一刻,笔是禅杖,纸是蒲团,墨香袅袅,如诵经声绕梁。</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著名书法家李勇先生现场写福字</p>
<p class="ql-block">三人并立,蓝衣者执笔,红巾围颈,神情专注如入无人之境。笔尖触纸,力透纸背,一个“福”字缓缓成形。左右二人静立旁观,目光追随着笔锋流转,仿佛也在心中临摹。现场气氛庄重又亲切,像是某种仪式的进行——不是表演,而是传承。他写得慢,每一笔都像在与观众对话,也在与自己对话。那红围巾在冬日里格外醒目,像一团不灭的火,映照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李勇先生现场写福字</p>
<p class="ql-block">室内光线柔和,他戴着眼镜,笔下却毫无迟疑。蓝外套上的红徽章,像一枚小小的印章,标记着他的身份与信念。红纸铺展,墨香四溢,他提笔写下“福”字,一气呵成。那一刻,窗帘微动,家具静默,连时间都仿佛放慢了脚步。他不说话,但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书法不是炫技,而是修持。写完,轻轻搁笔,抬头一笑,那笑容里有满足,也有期待——期待这“福”字能走进某个家庭,成为门楣上的一抹暖色。</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先生现场为大家写《福》字</p>
<p class="ql-block">活动现场,红幅高悬,墨香氤氲。他站在长桌前,笔走龙蛇,一个又一个“福”字跃然纸上。旁人手持宣纸等候,眼神里满是期待。他不厌其烦,每写一幅,都如初次落笔般认真。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答:“写福字,怎么会累?福气越写越多。”那一刻,书法不再是高悬的艺术,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那横幅上的字,写着“翰墨传情”,而他,正是那个用笔墨传递温情的人。</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和恩师国家著名演员孟耿成老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一家古色古香的餐厅里,他与恩师孟耿成老师相对而坐,双手紧握,笑意深浓。蓝衣与红衫相映,不仅是色彩的碰撞,更是艺术门类的交融。一位执笔写心,一位以声传情,却都走在传承文化的路上。他常言:“孟老师教我的,不只是做人,更是如何用艺术去温暖人。”那一握,握住了师恩,也握住了文化传承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先生现场创作</p>
<p class="ql-block">长桌旁,几位同道围坐,笔墨齐备,宣纸如雪。他提笔凝神,笔锋起落间,字形已具神韵。有人低头书写,有人静观揣摩,空气中只有笔尖摩擦纸面的沙沙声,像春蚕食叶,又像细雨轻敲窗棂。这是一场无声的交流,一场心灵的共振。他常说:“书法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志同道合者共修的道场。”在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墨香与静气,缓缓流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