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察时间:2025年9-10月</p><p class="ql-block">观察地点:户外积木区</p><p class="ql-block">观察对象:殷远泽</p><p class="ql-block">观察人:张明艳</p><p class="ql-block">观察目的:围绕“幼儿在户外搭建中会产生哪些新玩法、获得哪些新经验、社交能力如何发展”的核心问题,以泽泽所在小组“搭建天安门”的系列活动为观察切入点,展开持续跟踪记录。</p> 游戏背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积木区以幼儿自主参与度高为核心优势,融合了动手操作、空间建构与创造表达三大能力培养。本次游戏起源于室内建构区,因室内空间狭小、材料有限,幼儿搭建想法难以充分落地,转入户外自主游戏后,充足的场地与丰富的积木材料为幼儿提供了更大创作空间。</p> <p class="ql-block">实录一:初次探索——从“观察学习”到“初步参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名幼儿主动希望与泽泽组队,泽泽选择3名同伴后提出“我们搭天安门”,同伴一致同意。初期几人无明确分工,集体跑去运送积木,很快积木堆积满地;召皓率先行动,取两根圆柱积木当大门,几人通过眼神交流便开始搭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泽泽看着其他小朋友,一直没有说话。 看别人搭的怎么样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看到的)</span>搭建初期,泽泽未动手,始终处于观察状态。泽泽一直看他们三人搭,一会看看小朋友,一会看看搭的积木,一会再看看远处,没有动手搭建,也没有说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师幼谈话:幼儿视角)泽泽你在哪里看什么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泽泽:</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搭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师:你看到了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泽泽:她们用厚的积木搭,搭得怎么样我学习他们怎么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师:那你学到了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泽泽:看别人怎么搭不浪费材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他小朋友将积木进行围合,进一步搭建第一层,这个时候泽泽才开始着手搭建,将两块厚的积木放到地上作为底座,在上方铺设长木板。发现底座高度不足时,又加上了一块薄方块积木找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泽泽主动发起分工,安排同伴运送积木,其他同伴搭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涵发现可以在“门洞”下钻过去。迅速引起的其他小朋友的兴趣,大家开始模仿钻“门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召皓倒退着钻进去,泽泽说不是这样玩的,同时示范正确钻法,引导召皓规范游戏行为。</p> 教师分析与思考 <p class="ql-block">泽泽的行为发展分析:</p><p class="ql-block">1、观察式学习:有目的的经验获取,体现高阶学习品质。搭建初期,泽泽未盲目跟风动手,而是通过看同伴、看积木结构、看远处作品,主动吸取他人经验。</p><p class="ql-block">2、分工与规则的“初步引领”:社交能力从“被动”向“主动”过渡。搭建中期,泽泽主动发起“运积木、做搭建”的分工,打破初期“集体乱搬”的无序状态,体现“组织意识”的萌芽;当召皓倒退钻“门洞”时,泽泽能明确说“不是这样玩的”并示范,通过语言+动作引导同伴规范行为,展现初步的“规则意识”与“领导力”。</p><p class="ql-block"> 3、“延迟动手”到“精准参与”:空间判断与问题解决的初步体现泽泽并非全程旁观,而是在同伴完成第一层围合后才动手——选择“厚积木做底座+长木板铺顶”,且能及时发现“底座矮”的问题,通过“加薄方块积木找平”调整结构。这一行为说明他在观察中已对“底座稳定性、结构平整度”有初步判断,动手时目标明确,不是随机堆砌,体现空间感知与初步问题解决能力。</p> 我的思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需进一步强化“建构目标的具象化”——初次搭建仅用基础(垒高、平铺、架空)方法,未体现天安门“对称、多层”等特征,需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帮助他将“搭天安门”的模糊想法转化为具体搭建思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小组:需提升“语言沟通与分工的明确性”——初期协作依赖眼神与动作,缺乏清晰交流,需通过集体谈话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我想做什么”“需要你帮忙什么”,让分工从“自然形成”转向“主动规划”。</p> 支持与改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我们进行视频重温,集体谈话,在谈话过程中鼓励幼儿进行大胆分享自己搭建经验,鼓励幼儿和同伴进行合作游戏,学习分工合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我再次出示天安门的图片和视频,提供天安门建构作品幼儿欣赏,和幼儿进行搭建经验梳理。</p> 二次搭建——从“分工模糊”到“明确协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搭建前,小组开展讨论,明确“搭建三层天安门”的目标。泽主动承担指挥角色:安排铭扬优先搬运长积木(抢占核心材料),诗涵搬运短积木,自己与召皓负责核心搭建环节,分工清晰且具有目的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层搭建完后,召皓尝试钻“门洞”。泽泽主动一边给他扶积木,避免结构倒塌。</p> 发现第一层高度过低、无法顺利钻过时,几人默契暂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搭建第二层时泽泽及时调整小圆柱的位置,调整一次后,去到对面调整了位置,确保两端积木对齐。</p> 召皓:第二层(比第一层)的小。<div>泽泽:对,第二层要用短的圆柱。</div><div>召皓:这个(第三层)要更小。</div><div>泽泽:看我的。泽泽和铭扬开始着手搭建。</div> <div>泽泽指挥召皓去拿小圆柱。</div>泽泽:还是长方形,越来越小,用这种。<div>召皓找到了后,询问泽泽用我来吗?边问边参与搭建。</div> 很快建筑主体就搭建好了,几人与开始装饰。 几人开始商量放照片和红旗。 泽泽向同伴介绍自己组的作品。 幼儿表征:能通过简单绘画记录搭建中的“覆盖”“斜式连接”等结构方法。 泽泽的行为发展分析:<div>1、目标规划:从“无预设”到“精准指挥”“前置分工+材料抢占”行为。搭建前,泽泽主动牵头小组讨论,明确“搭三层天安门”的核心目标,随后精准分配任务指挥铭扬“先搬长积木,抢占材料”(预判长积木是搭建主体的核心材料,避免后期短缺),协作互动:从“简单分工”到“双向配合”。<br>2、“安全防护的主动配合”行为<br> 召皓搭建第一层后尝试钻“门洞”,泽泽没有继续搭建,而是立刻伸手扶住门洞两侧的积木,避免召皓钻动时结构倒塌。整个过程无需语言沟通,泽泽能预判同伴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主动提供支持,体现“协作中的预判与互助”,而非初次单纯“分配任务”的单向分工。<br>3. “对称对齐的反复调整”行为搭建第二层时,泽泽并非放好圆柱就结束,而是先调整一侧圆柱位置,再走到对面调整另一侧,反复比对后确保两端积木完全对齐。这一行为远超初次“找平底座”的基础操作,开始关注“结构对称”这一建筑细节,体现对“搭建美观性与稳定性”的更高追求。</div> <div>支持策略</div>1、保留前期建构作品:让幼儿直观对比“初次与二次搭建”的差异,引导其发现“分工明确后搭建效率更高”“结构对称更美观”,强化经验迁移;<br>2、 鼓励“作品表征与分享”:提供画纸与笔,让泽泽小组将“覆盖、斜式连接”等搭建方法画下来,在集体分享中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梳理能力。 三次优化——从“被动妥协”到“主动解决问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几次搭建的底座有点矮,孩子们不能很好的钻过去,这次一开始几人商量用最大的最高的圆柱当做底座,泽泽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p><p class="ql-block">泽泽:这几个地方当几个门洞,这边也是一样的。(边说边指向对应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他指向后边另一边:这边当天安门的房子。</p> 一硕将长木板搭在圆柱上,一个换单的门洞就搭好了,泽泽和一硕还钻了几次,试了试,很轻松的钻了过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长圆柱积木有限,泽泽就把短的积木摞起来,通过架空连接的方式补充底座高度。</p> 泽泽钻“门洞”吸引了召皓,他也来尝试。<div>泽泽:还没搭完呢,先别玩了。</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泽泽搭建底座的中间部分,不断调整底座积木的距离,把木板搭在上边,调整了几次发现还是不能架到两端的积木上。</p> 一硕也拿了一块中长的木板来试一试。<div>泽泽看到后说:长的,不能弄这么(细),要是弄这么细屋顶就搭不了了,这个够不到。</div><div>一硕:啥不行</div><div>泽泽:这样屋顶就漏了,去搬点长板子才行。</div><div>一硕听取了泽泽意见,去搬长木板。</div> 几人发现没有特别长的木板,他们把底端去掉一部分,底座变小了。<div>泽泽在整理底座积木时,<font color="#ed2308">第一次发现了底座有点不一样说:在往这边推一点。</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没有得到其他小朋友的回应,泽泽选择妥协,未继续调整。</font></div> <font color="#ed2308">搭好第二层后,泽泽第二次提出了柱子位置不一样。</font><div>泽泽对召皓说:这个柱子和这个柱子不一样。他发现了一个靠里边,一个在外边。</div><div><font color="#39b54a">泽泽没有得到回应,他再次暂停行动。</font></div> <font color="#ed2308">第三次泽泽把柱子不齐的事情给我说了</font>,我鼓励他自己去试一试。<div><font color="#39b54a">泽泽先轻轻向里推积木(发现积木倾斜后及时扶正),再扶住积木中间接口处向内旋转,完成后用手比对两根柱子高度与位置,确认问题解决。</font></div> 搭建好主体后,小组共同进行修饰,并基于搭建好的天安门开展角色游戏。 <div>幼儿行为分析:</div>1、泽泽制止召皓“未搭完就试玩”,明确“先搭建、后游戏”的顺序,同伴听从建议,符合“5-6岁幼儿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前期两次提问题未获回应时妥协,后期主动向教师求助并自主解决“柱子不齐”,展现“在与同伴交往中,能尝试用不同方式解决矛盾”的社交韧性。<br>2、(表达与交流):泽泽边指位置边说“这几个地方当门洞,这边当天安门的房子”,清晰向同伴传递搭建思路,符合“5-6岁幼儿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指导一硕“去搬长板子”,语言简洁明确,实现有效沟通。<br> 支持策略<br>1、强化“问题解决能力”:针对泽泽“两次提出问题未获回应就妥协”的情况,后续可通过“小组讨论会”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清晰表达需求(如‘召皓,帮我把这根柱子往这边推一点,不然屋顶会歪’)”“如何主动争取同伴配合”;<br>2、拓展游戏深度:基于幼儿开展的“角色游戏”,可提供小国旗、角色扮演道具(如“小导游”胸卡),支持幼儿将“建构作品”转化为“游戏场景”,进一步提升创造与社交能力。 教师思考与反思 <p class="ql-block">幼儿能力发展亮点</p><p class="ql-block">1. 建构能力:从“简单操作”到“策略优化”</p><p class="ql-block">泽泽从初次仅会“垒高、平铺、架空”等基础方法,到第三次能主动分析问题(如“木板不够长→缩小底座”“柱子不齐→手动调整”),并灵活运用“材料替代”“结构调整”等策略,体现空间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显著提升;同时,从“无目标搭建”到“明确三层结构、门洞功能”,目标性与计划性逐步增强。</p><p class="ql-block">2. 社交能力: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引领”</p><p class="ql-block">初期泽泽以“观察为主”,后期能主动组队、明确分工(指挥同伴搬运材料)、引导同伴行为(纠正钻门洞方式、制止提前游戏),甚至在同伴不回应时,从“妥协”转向“寻求教师支持后自主解决”,领导力与沟通韧性明显发展。</p><p class="ql-block">3. 学习品质:具备“观察学习”意识。</p><p class="ql-block">泽泽初期通过观察其他小组“不浪费材料”,并将此经验运用到本组搭建中;后续每次搭建均基于前一次问题(底座矮、柱子不齐)进行优化,体现“在反思中学习”的良好品质。</p> <p class="ql-block">教师反思</p><p class="ql-block">1. “观察”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起点:最初误以为泽泽“搭建初期不动手”是参与度低,实则他通过观察提炼“不浪费材料”的经验,并在后续搭建中转化为行动。这打破了“幼儿必须动手才是学习”的固有认知,让我意识到需给予幼儿“观察-内化-实践”的完整时间,而非急于干预推动。</p><p class="ql-block">2. 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韧性”:泽泽从“被动妥协”(两次提问题未获回应就放弃)到“主动突破”(向教师求助后自主调整柱子),并非突然转变,而是在多次社交互动中积累了“沟通无效时需换方式”的经验。这说明幼儿社交能力不是“线性提升”,而是“试错-调整-成长”的循环,教师需耐心等待并捕捉其“主动改变”的契机。</p><p class="ql-block">3. 建构游戏是“多领域能力融合发展”的载体:泽泽在搭建中,既用“摞高、架空”发展空间思维(科学领域),用“指挥同伴”锻炼语言表达(语言领域),又用“调整柱子对齐”感知对称美(艺术领域),甚至通过“制定先搭建后游戏的规则”发展规则意识(社会领域)。这让我明确,无需刻意“分领域培养能力”,高质量的建构游戏本身就能实现“玩中学、学中融”。</p> <p class="ql-block">后续改进</p><p class="ql-block">1. 细化“观察维度”,捕捉幼儿隐性学习:后续观察中,不仅记录“幼儿做了什么”,还要关注“他为什么这么做”“过程中试了哪些方法”“有哪些未说出口的思考”(如泽泽调整积木时的眼神、动作细节),通过更细致的观察,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学习逻辑。</p><p class="ql-block">2. 推动“游戏延伸与经验联动”:基于幼儿的角色游戏,后续可引入“天安门小百科”绘本,让“小导游”了解“门洞数量、红旗意义”等知识,将角色游戏从“玩场景”升级为“玩知识”;同时鼓励幼儿将“角色游戏中的新想法”(如需要“城墙”)反哺到建构中,实现“建构-游戏-再建构”的闭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观察让我深刻体会到,户外积木区的价值不在于“幼儿搭出多精致的作品”,而在于能否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同伴互动、试错调整”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勇气、与人合作的智慧、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将始终坚守“幼儿为主、问题为引、支持为辅”的原则——不急于求成,不包办代替,让“积木”成为幼儿“建构作品”的工具,更成为其“建构成长”的载体。</p> 编辑:张明艳<div>审核:刘中华 谢晶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