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分享603

沈园幽径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四十年后回望,那些曾在课堂上让我冥思苦想的公式定理,大多已模糊在记忆深处。唯有数学的严谨逻辑与哲学的辩证智慧,如刻在骨子里的印记,历久弥新。而其中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虚数”的故事——这个看似抽象的数学概念,实则蕴含着理解世界与突破自我的深刻哲理。</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在数学课上听说“-1可以开平方”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不仅是我,在数学史上,连笛卡尔这样的大家也给这个“不可能的数”取了个略带贬义的名字——“虚数”。</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理性总是在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中前行。最初,人们认为“半个”是没有意义的,直到分数出现;后来,“欠债”被视作不可理喻,直到负数诞生;再后来,希帕索斯因为发现无理数而付出生命代价。每一次突破,都是理性对自身局限的超越。而虚数的诞生,可能是最大胆的一次突破——它不再是现实世界的直接抽象,而是纯粹理性创造的产物。当数学家们毅然决定“就让-1开方看看”,一个全新的数学世界由此开启。</p><p class="ql-block"> 单纯的虚数i确实没有直接的物理对应。但当我们把它与实数结合成复数z=a+bi时,奇迹发生了。在复平面上,每个复数都对应一个点,可以表示二维平面上的向量;在电工学中,复数让交流电路的计算变得简洁优雅;在量子力学里,波函数本身就是复函数。我从工程系的朋友那里得知,没有复数,现代的信号处理、控制系统乃至通信技术都将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深思:最伟大的创造,往往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先于经验的理性建构。就像先有了非欧几何,后来才在广义相对论中找到用武之地;先有了矩阵理论,后来才成为量子力学的数学语言。</p><p class="ql-block"> 如今站在人生的中途,回望虚数带给我的启示,已远远超出数学本身:</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关于突破局限的思考。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有边界,就像曾经认为“负数不能开方”一样。那些当下觉得“不可能”“没意义”的事,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理解它的新维度。保持思维的开放性,愿意尝试“无中生有”,才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关于价值实现的思考。纯粹的理想需要找到落地的途径。就像虚数通过与实数结合才展现价值,再美好的理念也需要在现实中找到载体。但这不意味着妥协,而是智慧的实现方式。</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关于成长路径的思考。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复数正是实数与虚数的“跨界”产物。在这个强调融合的时代,打破知识的藩篱,或许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夜深人静时,我偶尔还会在纸上画着复平面,看着那条从实数轴延伸出来的数轴与原来的数轴垂直相交。这个简单的坐标系,仿佛在告诉我:当你觉得眼前的路已经走到尽头时,不妨转个弯,向上延伸——那里可能有一个全新的维度在等待着你。四十年前在黑板上画下这个坐标系的数学老师可能不会想到,他传授的不仅是一个数学概念,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而这种方式,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成为我理解生活、突破自我的精神资源。</p><p class="ql-block"> 从虚数到复数,从不可能到可能,这不仅是数学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在约束中创造自由,在局限中实现超越,用理性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珍贵的馈赠:它给予我们的不是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勇气与方法。</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