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是了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快捷、有效途经。2025年10月10日,梧州之旅第三天上午,参观梧州市博物馆,长假后的博物馆,人少清静,正好慢慢观赏、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梧州市博物馆位于梧州珠山河滨公园,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8万平方米,设3个展厅,展厅面积0.18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梧州市博物馆是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重点博物馆,收录藏品7528件/套,其中珍贵藏品2203件/套。馆藏文物包括新旧石器、陶、瓷、玉、滑石器、石刻、书画、金、银、铜、铁器及历代古钱币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骑士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朝·公元420年</p><p class="ql-block">青瓷骑士俑在1980年出土于苍梧县倒水,距今约1500多年。骑士俑高19厘米,长19厘米,出土时整体施青绿袖。是南朝时期一件造型奇特,制作精巧的青瓷器珍品,也是梧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骑士俑由一个贵族男子骑马、三人扶持所组成,它不但形象地刻划出主人的尊贵身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还充分体现了当时梧州的制作工艺和烧瓷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对于研究梧州在南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交通有着非常高的价值。</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五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审定,此青瓷骑士俑为国家一级文物。为直观反映此骑士俑的精、奇、雅、趣、以原物为基础进行十二倍放大制作成为梧州市博物馆的标志性雕塑,彰显梧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精髓。</p> <p class="ql-block">青瓷骑马俑,南朝,1980年倒水出土,梧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梧州市博物馆标志原件。</p> <p class="ql-block">梧州市博物馆广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朝浮桥铁柱</p><p class="ql-block">明成化五年(公元1470年),明朝在梧州设两广总督府、总兵府、总镇府合称为"三总府",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当时梧州为两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重镇,桂江两岸商贸繁华、商人云集、兵营林立。明成化七年(公元1472年),两广总督韩雍下令建桂江浮桥,为梧州历史上第一条浮桥,距今约542年。此桥沿用数百年直至清同治年间,后仅存四根铁柱立于两岸,铁柱码头亦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浮桥铁柱每根长650厘米、直径27厘米,重约3吨,分16段铸接而成,铁柱上端设方孔作系铁链用,柱顶铸有镇桥神兽和"明成化七年总府造"阳文。四根铁柱成对竖立于桂江两岸,以铁链相连,56艘木船集于铁链上,再铺设木板,两边设置护栏,铁索浮桥就此形成。</p><p class="ql-block">此四根铁柱于1973年在桂江边发现,对研究明朝时期梧州冶金、铸造技术和桥梁建设有着重要历史意义。捂州市博物馆一直将其暂时立于中山纪念堂前两侧。为更好地保护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浮桥铁柱,让更多群众和游客了解梧州的历史文化,今将铁柱整体移至新博物馆广场展示,以富珠山文博之物、缅前贤造桥之德、引今人怀古之思。</p> <p class="ql-block">千年岭南重镇 百年两广商埠</p> <p class="ql-block">南朝陶牛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古梧州</p><p class="ql-block">梧州历史源远流长,在距今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商、周时代,梧州属百越,与中原地区就有文化交流的现象出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明初现</p><p class="ql-block">长洲区龙华村木铎冲、红泥嘴遗址出土和采集的砍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梧州活动的见证。在大塘、高旺、螺山、五量村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铲等工具,说明梧州当时已经产生了农业生产。这些史前生产工具反映的社会形态是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刻花三耳陶罐,战国,1973年纳源飞蛾地出土</p><p class="ql-block">水波纹陶碗,战国,1973年纳源飞蛾地出土</p><p class="ql-block">陶碗,战国,1973年塘源飞蛾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弦纹两耳陶瓮,西江,1930年富民坊粮仓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北交融</p><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梧州属百越,在梧州市夏郢镇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凤凰山遗址。春秋战国时期,梧州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在市郊塘源战国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及陶器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弦纹蹄足大铜鼎,战国,1960年塘源生产队砖窑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城始建</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4年,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为南越王。西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称帝,在今梧州地区分封苍梧王,并在今梧州河东选址修建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左 苍梧王赵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 汉代苍梧郡地理位置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右 苍梧设郡</p><p class="ql-block">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苍梧郡今梧州一带设广信县,以示对重新回归的岭南"广施恩信"。苍梧郡下辖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和猛陵等十县,苍梧郡治广信即今梧州。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置13部(州),交趾刺史部从贏陵(今越南河内)迁到苍梧郡广信县,将统辖整个岭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设在苍梧的广信县,此后直至265年交、广分治,梧州一直为交趾(交州)刺史部、苍梧郡、广信县治,梧州为岭南首府历371年之久,成为岭南首府及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两晋时期梧州市属广州苍梧郡,为苍梧郡及广信县治。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广州、成州,为广信县治。</p> <p class="ql-block">赵光(公元前208年~公元前111年),西汉时期南越国苍梧王,梧州历史上首任行政长官,南越武帝赵佗赐封之姓氏部落王,连结其为族弟。</p> <p class="ql-block">玛瑙饰件,汉,馆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滑石猪,西汉,60年代梧州市郊出土</p><p class="ql-block">同心圆纹滑石壁,西汉,1958年云盖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俑,西汉,1965年河西淀粉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五铢钱纹陶罐,西汉,1988年征集</p><p class="ql-block">陶仓,东汉,1964年河西白后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曲尺式陶屋,东汉,1966年河西珠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昭明铜镜,西汉,1980年市一建司移</p><p class="ql-block">交环耳蹄足铜鼎,西汉,1965年龙新三窝塘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龙凤纹錾花长颈铜瓶,西汉,1965年河西白后村出士</p><p class="ql-block">昭明连弧纹铜镜,西汉,1957年市文教局移交</p><p class="ql-block">三羊盖兽足铜樽,西汉,1958年云盖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铜盉,西汉,1958年云盖山出土</p><p class="ql-block">带纹熊足铜樽,东汉,1982年大塘龙山酒厂鹤头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带纹铺首衔环铜鑑,东汉,1959年河西白后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带纹高足铜碗,东汉,1962年狮子山出土</p><p class="ql-block">环耳扁足铜鼎,东汉,1973年大塘胜利酒厂鹤头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牛车,东汉,1963年市工人医院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活链提梁弦纹铜壶,东汉,1965年河西白后村二分厂出土</p><p class="ql-block">弦纹铜鐎壶,东汉,1973年大塘胜利酒厂鹤头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干栏式铜仓,东汉,1965年河西白后村低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悬山顶杆栏式釉陶屋,东汉,1966年河西丝绸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活链提梁弦纹铜壶,东汉,1965年河西白后村二分厂出土</p><p class="ql-block">折沿小铜盘,东汉,1973年大塘鹤头山出土</p><p class="ql-block">弦纹折沿小铜盘,东汉,1972年旺步船舶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章和三年"款弦纹铜碗,东汉,1972年旺步船舶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羽人铜灯,东汉,1973年鹤头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弦纹双系釉陶壶,东汉,1974年莲花山船机厂出土</p><p class="ql-block">刻花双系陶壶,东汉,1964年河西白后村二分厂出土</p><p class="ql-block">悬山顶陶仓,东汉,1983年大塘皮革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刻花龙凤纹铜方案,东汉,1972年旺步船舶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铺首衔环熊足铜樽,东汉,1973年梧州市富民坊富民窑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龙凤纹活链铜博山炉,东汉,1973年大地售利酒厂鹤头山出土</p><p class="ql-block">"驾蜚龙"四神纹铜镜,东汉,1976年线营市第九中学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龙凤纹铜尺,东汉,1973年市第十中学出土</p><p class="ql-block">铜筷条,东汉,1972年旺步船航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带纹圈足铜洗,东汉,1973年大塘胜利酒厂鹤头山出土</p><p class="ql-block">五铢钱纹铜碗,东汉,1973年火山御石浦站宿舍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带纹双耳铜釜,东汉,1976年上富民煤场工地码头出土</p><p class="ql-block">兽首衔环耳弦纹铜壶,东汉,1965年河西白后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黑陶俑灯,东汉,1980年松脂厂出土</p><p class="ql-block">灰陶俑灯,东汉,1977年旺步一化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凤纹小铜筒,东汉,1982年大塘龙山酒厂鹤头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上至下</p><p class="ql-block">错金环首刀,汉,2002年征集</p><p class="ql-block">铁环首刀,汉,2002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从上至下</p><p class="ql-block">铁柳叶刀,清,2002年征集</p><p class="ql-block">铁燕尾矛,汉,2002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青瓷鸡首壶,西晋,1965年富民坊粮仓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首长流提梁铜壶,南朝,1980年市一建司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青瓷虎子,南朝,1980年倒水出土</p><p class="ql-block">青瓷唾壶,南朝,1973年大塘胜利酒厂鹤头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通花兽首三足铜炉,南朝,1980年市一建司出土</p><p class="ql-block">铜耳杯,东汉,1972年旺步船舶厂出土</p><p class="ql-block">规矩纹铜镜,东汉,1973年东方红土方队移交</p> <p class="ql-block">铜钟,南汉,馆藏文物</p><p class="ql-block">南汉铜钟原悬挂在梧州中山公园晨钟亭内,2009年,铜钟移至梧州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青瓷褐色点彩四系罐,西晋,1972文化路出土</p><p class="ql-block">青瓷四系罐,东晋,1978年北山长话台工地出土</p><p class="ql-block">青瓷褐色点彩四系罐,西晋,1972文化路出土</p><p class="ql-block">弦纹青瓷双复耳罐,晋,1978年文化路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梧州得名</p><p class="ql-block">隋朝,梧州先后属成州、封州、广州苍梧郡,为苍梧郡及苍梧县治。到了唐朝,梧州市属岭南西道梧州,为州治。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朝置梧州,领苍梧、豪静、开江3县,此为"梧州"得名之始。</p> <p class="ql-block">青白瓷盏,宋,1962年藤县中和窑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钱千秋</p><p class="ql-block">梧州元丰监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为北宋时期江南六大钱监之一。梧州元丰监设立后,其所铸的钱币逐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南线国的通用货币,铸钱工艺也传播到海上丝绸之路南线国并被广泛采用,极大地促进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品贸易的繁荣发展。</p><p class="ql-block">梧州丰监铸钱遗址位于梧州市北面,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广西目前唯一一处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宋代钱监遗址。该遗址自20世纪60年代初考古调查发现以来,历经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铸钱作坊、原料坑、储水池等遗迹,获得了一批包括铜钱币、铸钱工具、矿渣等遗物。</p> <p class="ql-block">坩埚,北宋,1965年钱鉴铸钱作坊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陆丝路对接点</p><p class="ql-block">梧州是广西最早沟通海陆贸易的港口城市。秦汉时期,灵渠的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梧州成为了沟通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徐闻、番禺的内河枢纽,是往返海陆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成为了岭南地区的商业、经济中心和海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梧州也由此成为了海陆丝路重要的对接点之一,在海陆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兴盛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p> <p class="ql-block">"家财万宝"双复耳铜鼓,明,1960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百岁团圆"有柄铜镜,明,1976年东方红土方队移交</p> <p class="ql-block">墨玉腰带,明,1984年高旺出土</p> <p class="ql-block">万历通宝铜钱,明,1984年高旺出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广总府石碑</p><p class="ql-block">梧州现有明代总府石碑两方,碑上均刻有铭文,下有石龟承托。一为"建总府记"碑,为明代两广总督韩雍在梧州设立总府并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竖碑刻写,碑文记述了韩雍平定叛乱后,鉴于梧州位于两广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故设立两广总府,总制两广军事的经过。一为"总府题名记"碑,由明代翰林院伦文叙题词,记述尚书湛若水"以安南之使道过苍梧"勉励三总府同心协力,继往开来再接再厉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两广总府石碑均出土于现梧州市第一幼儿园内,即当时的两广总府院内。目前"建总府记"碑保存于白鹤观,"总府题名记"碑保存于龙 庙内,这两方总府石碑是研究梧州明代政治、军事、艺术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五子登科"铜镜,清,1965年市物资局征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名人辈出 光耀千秋</p><p class="ql-block">苍梧南去近天涯,六士三陈即此家。苍梧大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自汉代以来,涌现出大批灿若群星的历史名人,其功业卓著,光照千古,彪炳史册。</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陈钦(约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西汉经学家,字了佚,苍梧都广信县人(今广西梧州市),岭南地区最早的经学家,被清代大学问家居大均称为"寻人文之大宗",陈钦是西汉末年王莽(新朝皇帝)的老师,一生研究(春秋)、(左传),著有(陈氏春秋》,被公认为左氏的传人,当时的学术界就有"左氏远在苍梧"之说,在以陈钦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派提议下,(左氏春秋)被列为官学,并设立博士,影响十分深远,陈钦作为古文经学的旗手而受到学术界的景仰,他所著的《陈氏春秋》被视为古文经学的经典。他所创下的经学业绩,两千年来一直受到经学史、文化史学人的追寻和探究。</p><p class="ql-block">士燮(公元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汉末为交趾太守,督岭南七郡,三国时为龙编侯,著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传于世,当时天下大乱,唯独士安的辖区边界安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史书说士燮"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都,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使交趾在数十年之内有"乐土"的美誉,由于士氏政权曾统治部分越南领土,因此一些越南史家亦把士安当作越南君主,称士燮为"士王",在越南甚得后世人士的尊崇。</p><p class="ql-block">牟子(公元170年一?),名融,字子博。苍梧郡广信(今广西梧州)人。东汉末年佛学家、苍梧隐士,自幼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他精通诸子百家,是广西最早研究佛学的人,因感"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执意不仕,而致志于佛教,兼研《老子》,极力推崇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的学说。三国初,著有《理惑论》(37篇),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种种议论和疑难,分别给以辩解,《理惑论》糅合儒、道各家学说,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p><p class="ql-block">牟子的传世名言是: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p><p class="ql-block">契嵩(公元1007-1072年),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出生于藤津(今广西县)。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辛于神宗熙宁五年,年六十六岁,庆历间(公元1045年前后)居杭州灵隐寺,皇祐间(公元1051年前后)入京师,两作万言书上之。仁宗赐号明教大师。</p><p class="ql-block">契嵩勤于修持,著作甚丰,影响巨大、有(锄津文集》和《嘉佑集》共百余卷,其中最著名的文章有《辅教篇》、《中庸解》、(论原)、《非韩上》、(专法正宗论》、《上皇帝书》等,其作品共计60余万字。</p><p class="ql-block">契蒿禅师是北宋佛教界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家。他注重著书立说,提倡佛儒调和,宣扬孝道思想,极力弘扬佛教理论和教义,他毕生致力于维护和捍卫佛教利益及如来法门的传播,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因此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一代孝僧"和"明教"禅师而广为颂扬,为后人所敬仰。</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冯京(公元1021年﹣1094年),字当世,宋代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凤乡人。冯京好学上进,在公元1048年8月至1049年3月举行的乡试、会试、殿试中,他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在古代13位"三科状元"中名气较大。时任朝廷宰相见冯京才华横溢,先后将两位千金嫁给他为妻,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冯京为人正直,志高廉洁,不依附权贵,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个皇朝的高官,著有《潇山集》(已佚)。</p><p class="ql-block">袁崇焕(公元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曾任福建邵武知县、兵部职方司主事、辽东巡抚、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p><p class="ql-block">1626年,率军孤守宁远城,取得"宁远大捷"。1627年,袁崇焕死守宁远、锦州又赢得了"宁锦大捷"。1629年,袁崇焕率辽东军千里驰援,回救京城,大败满洲兵,取得"广渠门"大捷。其后,袁崇焕却莫名其妙被诬以通敌,八个月后被凌迟处死。后世称其为"一身系华夏安危"的国家柱石、民族栋梁。</p><p class="ql-block">关冕钧(公元1871年﹣1933年),字耀芹,号衡,广西苍梧(今梧州)长洲岛人,清朝光绪20年(公元1894年)进士,24岁为翰林院编修,授光禄大夫,官至四品,是清朝第一任铁路大臣,创办中国铁路事业,立志"交通救国",首倡先修京张铁路,他任用詹天佑为总工程师。1909年9月24日,京张铁路比原定计划提前2年建成,工程用费只及外国人估计的1/5。这一铁路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中国自己建设铁路的信心。辛亥革命时,他与林森、徐世昌等人倡赞共和,参加反清运动、历任南北议和代表、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参议院议员、晋北榷运局局长,关冕钧不但是出色的政府幕僚、政治活动家,也是文物收藏家和学者,精鉴赏,为当时中国四大古藏家之一,著有《三秋阁书画录》、《书画书录解题》等。1933年,关冕钧病逝于北京,归葬于梧州市长洲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珍藏文物 传承百世</p><p class="ql-block">除大量的出土文物外,梧州市博物馆也收藏有瓷器、铜器、金银、玉石器等种类繁多的民间传世品。这些传世品,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也是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品。从这些市井艺术中,不仅可以看出当年梧州人民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也见证了梧州地区商品贸易发展和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明清青花简介</p><p class="ql-block">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其中又分为官窑和民窑,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p> <p class="ql-block">青花婴戏盖罐,明,1973年塘源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花飞龙纹梅瓶,明,馆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哥釉青花花鸟纹梅耳瓷瓶,清,1980年桂林市文管会移交</p> <p class="ql-block">青花凤莲纹罐,清,1976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龙纹将军罐,清,馆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明清彩瓷</p><p class="ql-block">彩瓷指彩饰的瓷器,与素瓷相对而言。彩瓷主要有釉下彩,(釉中)加彩,釉上彩及釉下、釉上相结合。具体品种较多,如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斗彩、粉彩。</p><p class="ql-block">明清彩瓷中出现了斗彩。斗彩工艺开始于明宣德年间,以成化年间斗彩最为有名,史称成化斗彩。明代还有一种五彩瓷,其烧造原理与斗彩相同,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瓷,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粉彩瓷器是在五彩瓷基础上,吸收珐琅彩制作工艺而创制的另一种釉上彩瓷器。雍正朝粉彩尤为精致,所绘花鸟、人物、鱼虫,形态逼真,色彩丰富,十分娇艳柔丽。</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底黑花牡丹纹瓷罐,元,2002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康熙款蓝地雕花瓷象耳樽,清,馆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五彩花卉瓷盘</p> <p class="ql-block">黑釉兽面纹瓶</p> <p class="ql-block">粉彩万寿无疆大盘,清,苍梧县文物管理所藏</p> <p class="ql-block">龙纹梅耳瓶,清,1985年梧州市人民政府移交</p> <p class="ql-block">红釉瓶,民国,1969年李自先捐赠</p> <p class="ql-block">红釉天球瓶,民国,1969年市特货清理小组移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清铜器简介</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了解并掌握铜的性能,陕西省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过黄铜制成的物品,据测定大约距今6700年。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明清时期的精铜器不同于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相传选用了暹罗国(今泰国)朝贡的风磨铜炼制而成,尤以宣德炉远近闻名,在我国的制铜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多数人把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奉为瑰宝,而对明清时期的铜器却不甚重视。然而,西方学者却十分看重明清铜器,他们把这段历史叫做"中国铜器文化的文艺复兴"。除了名扬天下的宣德炉之外,明清时期铸造佛像的技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双耳龙凤纹铜方炉,清</p><p class="ql-block">天鸡耳铜香炉,清</p><p class="ql-block">堆塑龙纹铜瓶,清</p><p class="ql-block">蛐耳簋式铜香炉,清</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铜坐像,明,2019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象耳铜花瓶</p><p class="ql-block">双兽头耳铜花瓶</p><p class="ql-block">兽纽盖'五福'三足铜熏炉</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观音铜坐像,清,1958年市物资局征集</p><p class="ql-block">三瑞兽三人足铜炉,民国,1969年市物资局征集</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桥耳三乳足铜香炉,清,1959年征集</p><p class="ql-block">冲天耳三乳足铜香炉,清,1959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铜兽,清,<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9年市物资局征集</span></p><p class="ql-block">三兽三足铜熏炉,清,<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9年市物资局征集</span></p><p class="ql-block">兽耳三足带座铜熏炉,清,1959年市物资局征集</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铜鼎,清</p><p class="ql-block">桥耳三乳足铜香炉,清</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青花山水纹瓶,民国,1962年市文物商店征集</p><p class="ql-block">青花五彩人物瓶,清,1969年征集</p><p class="ql-block">粉彩五伦图瓶,民国,1969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p><p class="ql-block">白文篆书"悠然意远"青白石闲章,民国,1985年梧州市人民政府移交</p><p class="ql-block">蝉形钮"华罗太守之印白石方章,民国,1985年梧州市人民政府移交</p><p class="ql-block">龟钮玉方章,民国,1985年梧州市人民政府移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防水师 大炮仓库</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梧州是两广重要的军事重镇。特别是明成化年间,中央政府更是把两广总督府、总兵府、总镇府"三总府"设在梧州,足以管窥梧州军事地位的重要。梧州市博物馆历年所收藏的出水出土的火炮,进一步印证了梧州军事要塞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平天国 永安封王</p><p class="ql-block">在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梧州占有重要地位。永安州(今蒙山县)是太平天国运动封王建制之地,在这里,洪秀全发布封王诏令,制订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太平天国初具立国规模。藤县则以涌现天国英豪多、十三人封王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梧州近代军事设施遗址</p><p class="ql-block">梧州近代军事设施遗址,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主要包括码堡、炮台,以及瞭望台、指挥所、隐蔽所等,现存55座。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区制高点,以及桂江、西江沿岸,尤以白云山、锦屏山一带最为集中,其保存之完整、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造型之独特,为国内所罕见。梧州近代军事设施遗址,历经清末抗击外族侵略战争、粤桂战争、抗日战争等多次战争的洗礼,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历史缩影,不仅充分印证了梧州千古要塞的地位和在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为研究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史、军事史、近代社会史、建筑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事要塞 两粤重镇</p><p class="ql-block">梧州是一座极具革命光荣传统的城市。"三江水口"、"两广咽喉"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岭南千古要塞和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成为了历代军事家、政治家、农民起义首领运筹帷幄的重要舞台,成为了近代广西革命运动的前沿阵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年商埠 八桂枢纽</p><p class="ql-block">梧州地处广西内河水运咽喉,为广西的"水上门户",是广西最古老的商业贸易港口。从汉朝设立漓水关起,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梧州一直是广西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和西江第一大港,航运发达,商旅云集,素有"百年商埠"之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业繁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韵骑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梧州骑楼城</p><p class="ql-block">梧州骑楼城始建于清末民初,盛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内,有骑楼街道22条,总长度7公里,共有楼宇560栋,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馆"。梧州骑楼城是中西建筑艺术的结晶,既有保存较好的巴洛克式、古罗马式、拜占庭式等各种西方风格建筑,以及西式风格的铁艺栏栅观景阳台、罗马柱、圆拱形窗,又有精致的花窗、砖雕、牌坊等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原汁原味的骑楼长街,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的传奇建筑,荟萃中外经典设计的骑楼,见证了当年梧州商贾云集、商号林立的繁荣景象,体现了梧州作为当时西江第一大港和广西外贸总出口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江烽火 八挂革命</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以前,同盟会成员黄兴、胡汉民、陈少白、柳亚子等就以梧州为中心,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维新人士康有为在梧州创办广仁学堂、开办"国民学校",宣传维新思想和反清爱国革命思想。清末,梧州是辛亥革命后广西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城市。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先生曾三次驻节梧州,挥师北伐,一代卓越的共产党人周恩来曾到梧州,指导广西开展革命工作。在梧州,诞生了广西第一个中共支部、广西第一个中共地委、市委、省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同酒店</p><p class="ql-block">大同酒店位于梧州市大同路35号,建于民国9年(1920年),为当时梧州较大的旅社。</p><p class="ql-block">1925年秋,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周恩来同志秘密来到梧州,住在大同路大同酒店三楼,召开有党团骨干龙启炎、周济、钟山、李血泪等人参加的会议。周恩来听取了汇报,并亲自为广西的建党工作做了重要的指示。</p><p class="ql-block">同年的十月"中共梧州支部"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1925年夏,中共党员毛简青受党组织委派来到梧州领导建党工作,并秘密租赁建设路兴仁巷4号这栋只有118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三层小楼作掩护。在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下创建广西最早的党支部﹣﹣梧州支部。1925年秋,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事运动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亲自来到梧州大同酒店主持会议,指导广西的革命运动和建党工作。参加会议的有龙启炎、周济、钟山、李血泪等党团骨干,同年十月"中共梧州支部"诞生,广西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成立。</p><p class="ql-block">1925年12月,中共梧州支部党员增加到20多人。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在梧州建立中共梧州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梧州和广西各地党的工作,地委机关就设在建设路兴仁巷4号,中共党员谭寿林受党组织委派担任中共梧州地委书记并兼任梧州民国日报社社长。接着,中共梧州地委陆续派出党团骨干到南宁、桂林、柳州、桂平等地领导广西各族人民开展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p> <p class="ql-block">一场没有硝烟战争</p><p class="ql-block">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49年广西梧州解放</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25日下午6时,解放军四十军一一九师迅速越过十二步梯,从城北入城。市民纷纷涌上街头,奔走相告,夹道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中共梧州城工委掌握的武装力量配合南下解放大军,保证了梧州和平解放,梧州城市中共组织无一损失,梧州未受任何破坏,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p> <p class="ql-block">梧州古称苍梧,位于广西东部浔江、桂江、西江三江汇合处,为广西水上门户,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岭南古城。因居五岭之中,开八挂之户,三江襟带,众水湾环,百粤咽喉,通衛四达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享有千年古城、两广之源、西江门户、百年商埠美誉。</p><p class="ql-block">在历史长河中,梧州先民以勤劳坚毅开拓着莽莽洪荒,以聪明睿智造就独特的西江文化,传承久远,播植岭南。</p><p class="ql-block">梧州市博物馆展览以梧州历年考古出土文物为载体,以梧州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集中展示梧州在各个历史时期辉煌成就,真实再现梧州地区从原始蒙味逐步发展繁荣兴盛的历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