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亚军印象

君临天下

<p class="ql-block">  初秋的北京,一场秋雨洗去了盛夏的燥热,也为我与詹亚军先生的初遇铺垫了恰到好处的温润氛围。直到上周末的晚上,公安系统杂志主编翟老师笑着拍我肩膀:“周末有个小饭局,带你见位有意思的书坛高人詹亚军先生,毛体书法界的领军人物,你多听听多写写,也许有料想不到的收获。”这席话让我既期待又忐忑,毕竟“领军人物”四个字自带距离感,我暗自琢磨:这样的书坛大家,会不会自带不苟言笑的严肃气场?</p> <p class="ql-block">约定在北京企业家卢哥的内部餐厅,一家素净的私房菜馆,推门时卢哥已在等位,还有杨征宇作家,胡东伟秘书长,我们正在谈台湾星云大师的书法美学,而此时此刻的詹亚军按响了门铃,进屋后与先到一步的各位握手致意。听卢哥介绍,简单一句话,瞬间驱散了我心底的紧张,倒像是见到了一位许久未见的大学者专家。</p> <p class="ql-block">席间交谈从家常话切入,卢哥笑着调侃:“詹先生您可得给我们讲讲您和毛体书法的故事,让两位杨作家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笔墨见精神’。”先生闻言放下茶杯,指尖轻轻摩挲着杯沿,思绪仿佛回到了数十年前。詹亚军说自己与毛体的缘分,始于少年时偶然见到的一幅《沁园春·雪》拓本:“那字里行间的大气磅礴,就像把山河都装在了纸上,我当时就愣在原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写这样的字。”从那时起詹亚军便踏上了研习毛体的道路,这一走就是四十余年。</p> <p class="ql-block">詹亚军聊起练字时的细节,眼里满是光芒。为了精准把握毛泽东书法中“狂放不失法度,潇洒蕴含风骨”的特点,曾走遍大江南北,搜集不同时期的毛体真迹照片与拓本,逐字拆解笔画结构,甚至对着史料揣摩毛泽东同志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与心境。“毛体不是简单的模仿,它的魂在‘气’里。”先生举起筷子,在空中比划着,“你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句,每个字都像有力量在涌动,那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豪情,要是没读懂这份情怀,写出来的字就是空架子。”</p> <p class="ql-block">酒过三巡,话题渐渐放开,我忍不住问起外界对“书坛大家”的评价,先生却摆了摆手,语气谦逊:“什么大家不大家的,我就是个写字的。”詹亚军说自己最看重的是毛体书法的传承与创新。这些年先生不仅在全国各地开办公益书法课,教孩子们写毛体、懂毛体,还尝试将毛体与现代设计结合,让年轻一代能通过更鲜活的方式感受传统书法的魅力。“有次去高校讲座,看到学生们用毛体字体做海报、设计文创,我特别高兴。传统艺术不能锁在博物馆里,得让它活在当下。”</p> <p class="ql-block">饭罢离席时,先生特意送给我一幅亲笔书写的小楷《卜算子·咏梅》,墨色浓淡相宜,笔画刚柔并济,既保留了毛体的洒脱,又透着几分细腻。詹亚军握着我的手说:“杨老师做周馆筹及范曾研究好啊,能把好的文化、好的故事传出去。以后要是想了解毛体,随时找我聊。”走出餐厅,胡同里的路灯已亮起,我捧着那幅毛体书法,指尖仍能感受到宣纸的温润,心里满是触动,原来真正的大家,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像詹亚军先生这样,既有深耕艺术的执着,又有待人接物的谦和,更有传承文化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与詹亚军畅谈之后,看先生挥毫泼墨时的专注:笔锋落下时如惊雷乍起,转折处又似流水潺潺,整个人与笔墨融为一体,仿佛天地间只剩纸、笔、墨三者的对话;有时是在文化活动上偶遇,先生总会主动与年轻从业者交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印象最深的一次,有位年轻书法家问先生“如何在模仿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先生沉吟片刻,指着工作室墙上一幅《长征》书法作品说:“我写了四十年毛体,前二十年是‘像’,后二十年是‘融’——把自己对时代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融进去,字才有了自己的魂。”</p> <p class="ql-block">如今再想起与詹亚军先生的初遇,那顿卢哥安排的饭局已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会面,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热爱毛体的坚守、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后辈学子的提携。先生身上没有所谓“名家”的傲气,只有对书法艺术的赤诚与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这份“大家风范”,无关名气与地位,而在于那份深入骨髓的谦逊、执着与担当。正如詹亚军笔下的毛体书法,既有山河壮阔的大气,又藏着润物无声的温度,让人在笔墨间感受到艺术的力量,更感受到一位毛体书家的人格魅力。</p>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