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葡行,打开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画册(12)

行云流水CZH(谢绝献花)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1日,应团里大多数人的要求,上午安排去巴塞罗那奥特莱斯大卖场购物(摄影团是承诺不购物的)。我俩出去旅游几乎不购物,纯属跟着大家去看个热闹,但最终还是为先生买了顶遮阳帽。老先生很记得买帽子,却不记得带,出门后才想起来。这些天晒得很厉害,关键还要接着去法国。 午餐后去蒙特塞拉特山(Montserrat),是巴塞罗那最高的山脉,位于巴塞罗那西北约60公里处,最高峰圣杰罗姆峰海拔1236米。</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乘坐大巴车上来的。游客也可以选乘齿轨火车和缆车上山。据说视野开阔,风景绝佳。看这节俯冲在如此陡峭坡度上的小火车,气势凌厉,好壮观呀!</p> <p class="ql-block">蒙特塞拉特山(Montserrat)在加泰罗尼亚语中意为“锯齿山”,还真有点锯齿的味道 。山体是由独特的粉红色砾岩构成。</p> <p class="ql-block">登上观景台,眼前一片开阔。</p> 观景台分为好几层。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有特殊地质的多峰山岩,山顶还有一座千年修道院,修道院还珍藏着一尊欧洲最古老的黑面圣母像,被奉为加泰罗尼亚的守护神。信徒们相信,触摸他手中的明珠能带来好运。而且,修道院还有享誉欧洲的男童唱诗班。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p> <p class="ql-block">从观景台下来,则前往蒙特塞拉特修道院(Santa Maria de Montserrat Abbey)。路边这座圆柱形带有一排拱形玫瑰花窗的建筑,让人感到十分优雅。</p> 这些山岩像一块块巨石垒起来的。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蒙特塞拉特修道院建筑群的主入口区域,修道院是一个大建筑群,包含住宿、广场、博物馆等。蒙特塞拉特修道院始建于10世纪,19世纪初遭拿破仑军队严重破坏,于1844年开始重建,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座本笃会修道院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也是深受游客喜爱的文化和历史地标。它坐落于蒙特塞拉特群山之中,海拔约720米,以奇特的山岩、著名的黑面圣母像(La Moreneta)和欧洲最古老的少年合唱团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蒙特塞拉特修道院入口附近的一个建筑立面,有三个大型拱形壁龛,壁龛内装饰着宗教题材的浅浮雕,雕刻内容为圣徒、修士等宗教人物形象,壁龛上还刻有铭文。这些浮雕和铭文体现了修道院的宗教属性,蒙特塞拉特修道院是加泰罗尼亚地区重要的天主教宗教圣地,建筑上的雕刻内容多与天主教教义、圣徒事迹相关。</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个拱形壁龛,可看到其雕像十分精细。中央上方是圣母玛利亚,双手高举,服饰飘逸;两侧身着长袍是修道院的修士形象,象征对圣母的尊崇与侍奉。下方一排是头戴主教冠的神职人员,他们姿态庄重,有的手持权杖,有的相互手势交流,展现出宗教权威与仪式感,代表天主教的主教群体。图中铭文“O FELIX ROMA MAGISTRA VERITATIS”意为“哦,幸福的罗马,真理的导师”,体现了对罗马天主教廷在真理传承中地位的尊崇,强调了蒙特塞拉特修道院与罗马天主教的渊源和信仰联系。窗户左侧是修士与信众互动的场景;右侧是人物与宗教器物相关的画面,或许是在记录宗教文献、制作宗教器具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广场上还立有一排具有重要宗教和历史意义的人物雕像。这位身边带有少年儿童的雕像是圣若望·鲍思高,他是天主教慈幼会的创始人,致力于青少年教育,雕像展现了他关怀少年儿童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持书的宗教女性人物雕像,应该是与修道院历史或宗教教义传播相关的圣女或学者型宗教人物。</p> <p class="ql-block">到达预约时间,我们从修道院入口进去后,可到达一个中庭,这是修道院内圣玛丽亚大教堂(basilica)的正门立面。该正门立面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正面装饰有精美的雕塑,上方有一个圆形的大窗户,整体呈现出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圣玛丽亚大教堂正门圆形大窗户下的13个人物雕塑,代表的是耶稣基督和他的十二门徒。位于最中间的是耶稣基督。在基督教中,圣彼得(Peter)被认为是耶稣的首席门徒,通常被描绘为手持钥匙和倒置十字架的形象(即耶稣基督左侧第一个)。其他门徒也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象征物,比如安德烈(Andrew, 右起第三)手持X型十字架。这些雕塑通过不同的造型和服饰,展现了各自的身份和特点,具有浓厚的宗教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圣玛丽亚大教堂的祈祷大厅,一进门顿觉金碧辉煌、眼花缭乱,无以伦比的美。大厅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那座装饰极其华丽、辉煌璀璨的主祭坛。正中的十字架有耶稣受难的雕像。祭坛采用多层壁龛式结构,雕刻着精美的宗教人物和图案,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阳光从八角形的天窗及两侧的圆形花窗撒入大厅,营造出神圣而庄严的氛围。气势恢宏的拱形穹顶,通过放射状的,流畅和富有韵律的线条分割形成八个拱形面,其上则绘有绚丽多彩的壁画,描绘着圣经中的场景、圣徒、天使和宗教故事。蓝色作为穹顶的主色调,象征着天堂、真理和圣母玛利亚,与下方祭坛的金色交相辉映,共同构建了一个从人间通往天国的神圣空间。</p> <p class="ql-block">祈祷大厅一侧的管风琴。因时间关系 ,我们无缘听到男童唱诗班的歌声,但想象一下,在这些管风琴的加持下,歌声将会多么悦耳动听!</p> <p class="ql-block">这幅彩绘玻璃有着绚丽的色彩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描绘的是耶稣十二岁在圣殿的场景,出自基督教经典故事。居于中央的是童年耶稣,他头顶光环(从为这一次出行的恶补,知道凡是头上有光圈的,必是圣xx),身着黄色长袍,正与圣殿中的经师们交流,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智慧。左侧的圣母玛利亚神情关切,似乎在问询耶稣;右侧的经师手持经卷,面露惊叹。这是修道院众多宗教艺术珍品中,展现耶稣早期生命历程的重要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即使是卢浮宫归来再看这尊耶稣受难的雕像,仍然感觉其艺术水准非常之高。瘦骨嶙峋的耶稣,其骨骼、肌肉、皮肤,形态,每一处细小表现,都清晰可见,显得那样真切无疑。</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面下方的文字“IVSTITIA VISITA MONTSERRAT”意为“正义访问蒙特塞拉特”。画面中央上方的山峰上,是蒙特塞拉特标志性的“黑圣母”像,下方是众多人物形象,有骑马的贵族、手持仪仗的侍从、普通信徒等,他们似乎在参与一场与“正义”主题相关的仪式或事件。最有特色的是,画面采用了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通过几何化的造型、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富有张力的构图,打破了传统宗教画的写实手法,赋予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象征意义。结合“正义”的主题与蒙特塞拉特的宗教文化背景,这幅画应该是在讲述宗教正义的降临、圣像对正义的护佑,或是加泰罗尼亚历史中与“正义”相关的宗教叙事。</p> <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应该是教皇利奥十三世。在蒙特塞拉特修道院的历史中,教皇利奥十三世具有重要地位。1881年,他授予修道院的黑圣母雕像“圣殿大教堂”的地位,极大提升了修道院的宗教声望。雕像的服饰包括法冠、祭袍和手势(基督教祝福手势)均符合教皇的典型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蒙特塞拉特修道院为纪念“蒙特塞拉特圣母被宣布为加泰罗尼亚主保圣人一百周年(1881-1981)”而创作的浮雕。</p><p class="ql-block">浮雕主体展现了蒙特塞拉特圣母(黑圣母)怀抱圣婴的形象,身旁还有象征信仰与传承的人物与场景,背景则刻画了蒙特塞拉特山的独特地貌与修道院建筑,生动还原了圣母的宗教地位与加泰罗尼亚的精神联结。下方铭文明确了其纪念意义——1881年教皇利奥十三世正式宣布蒙特塞拉特圣母为加泰罗尼亚的守护神,这座浮雕是对这一历史时刻的百年回望,也是加泰罗尼亚宗教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具象表达。</p> <p class="ql-block">这座神龛也异常精美。据称这里供奉的圣若望·喇沙(St. John Baptist de La Salle)。他是法国天主教神父、教育改革家,也是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喇沙会)的创始人,被尊为“教育界的主保圣人”。雕像中他身旁的孩童形象,体现了他毕生致力于为贫困儿童提供教育的使命。蒙特塞拉特修道院的这尊雕像,是对他在教育领域贡献的致敬,也反映了修道院对教育传承的重视。</p> 去瞻仰黑圣母还真要走一些路,途中遇到拱门通道,而外立面上遍布极为精致的各种人物浮雕。这是《玫瑰经十五奥秘》主题浮雕群,生动呈现了天主教信仰中关于耶稣与圣母生平的核心故事。顶部穹顶中央是圣母升天的场景,圣母被天使簇拥,象征荣福奥秘的终极篇章,呼应黑圣母在修道院的神圣地位。左侧可见亚当与夏娃的堕落,这是基督教“原罪”教义的视觉表达。右侧则是“圣母领报“。拱门区域环绕的天使群像与宗教人物,展现了《玫瑰经》中“欢喜五端”的温馨场景,如耶稣诞生和成长,传递出信仰的神圣与温情。两侧立柱雕刻着多位圣徒与宗教象征形象,其中部分人物与蒙特塞拉特修道院的历史渊源深厚(如曾在此朝圣的圣依纳爵·罗耀拉)。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黑面圣母像。相传公元880年,一群山上放羊的牧童听到天使般的歌声,当他们的父母得知后,大人们循声找到传出天使歌声的洞穴,发现了一尊圣母像。这里开始成为人们朝圣的圣地,及至10世纪建起修道院。黑圣母被认为是修道院的灵魂所在, 瞻仰黑面圣母像,是参观修道院不容错过的独特体验。这座木质雕像放在一间专门的王座室,并用玻璃罩加以保护,只是将她手中的钢球留在玻璃罩外,以方便信众抚摸。她被视为加泰罗尼亚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传统上,朝圣者会抚摸她手中代表宇宙的球体以祈求祝福。参观王座室不仅需要排队,而且不要求即停即走,旁边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游客们一边手摸着钢球,一边默默许愿,请求圣母祝福。</p> <p class="ql-block">这是蒙特塞拉特修道院中的彩色玻璃礼拜堂(也被称为“Sala del Cambril”)。这个厅以其绚丽的彩色玻璃窗和精美的穹顶壁画著称,是修道院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之一。其中的彩色玻璃窗由安东尼·里加特(Antoni Rigalt i Blanch)设计,穹顶壁画则展现了宗教场景,整体风格融合了哥特式与新艺术运动的特点,充满了庄严与华美的气息,也是修道院中极具观赏性的艺术空间。</p> <p class="ql-block">彩色玻璃礼拜堂中的人物雕像是圣乔治。该雕像由阿加皮特·瓦尔·米尼亚(Agapit Vallmitjana)创作,圣乔治是加泰罗尼亚的守护神之一,雕像展现了他英勇的形象,与礼拜堂中绚丽的彩色玻璃窗、穹顶壁画(描绘宗教场景)共同营造出庄严且富有艺术感的空间氛围,是加泰罗尼亚宗教艺术与文化传承的具象体现,也为这座礼拜堂增添了精神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知是什么所在,但有华丽的壁画和穹顶装饰,壁画内容多与宗教故事、圣徒生平相关,色彩绚丽、细节精湛。</p> <p class="ql-block">蒙特塞拉特修道院是本笃会修道院,而在这面彩色玻璃窗中展现的是圣本笃(St. Benedict),本笃会创始人的经典形象。其手持牧杖(象征修道院领袖的权威,确认“牧杖”是基督教语境中的物品),怀抱刻有《本笃会规》的文书(奠定了西方修道院制度的基石),周身以绚丽的彩色玻璃勾勒出宗教艺术的庄严与华美。</p> <p class="ql-block">  置于华丽的金色雕花框中的三位天使姿态各异,色彩细腻,属于宗教艺术中常见的“天使崇拜”题材,意在传递神圣、纯净的宗教意象。下方贝壳状器物是圣水钵,用于盛放圣水,供信徒礼拜时蘸取祈福(贝壳在基督教文化中常与洗礼、洁净相关联),与上方的天使浮雕共同营造出庄重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快到修道院出口的地方,可以看到一长排这样的架子,放着红红绿绿的蜡烛。供游客们自取供奉之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国王,对蒙特塞拉特修道院极为虔诚。雕塑下方的铭文“CARLOS V EMPERADOR DEVOT DE MONTSERRAT”(查理五世皇帝,蒙特塞拉特的信徒)。其上方的双头鹰纹章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象征,体现了他的帝国身份。查理五世与修道院的渊源深厚,他对“黑圣母”的 devotion (奉献) 也成为修道院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临出来时又见到位于走廊的这组浮雕。浮雕中明确出现“880”“ANY 1025”等年份,串联起修道院的关键历史节点。公元880年左右是修道院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浮雕中骑士、信徒的场景应该是描绘当时宗教势力与世俗力量的互动;公元1025年则关联修道院的重要宗教事件或机构发展,人物(如神职人员、信众)的姿态与互动,传递出彼时的宗教生活与社会联结。中间的纹章是蒙特塞拉特的标识;浮雕中的动物、神话元素(如左侧的奇幻生物),在中世纪宗教艺术中常用来隐喻善恶对抗、神圣护佑,强化了宗教叙事的象征性。整个浮雕笔触细腻而流畅,人物栩栩如生,不得不感叹这座修道院无处不体现的深厚艺术底蕴。</p><p class="ql-block">蒙特塞拉特修道院的参观结束后,便前往打野果餐厅(CALLEGO)享用晚餐。今晚安排的是西班牙著名的海鲜饭,大家早就盼着啦!不过这海鲜饭,严格说应该叫海鲜烩饭。虽然也还不错,但似乎没有达到想象中的那般美味。倒是品尝了高规格的西班牙生火腿,舌间留下深刻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