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史】打金枝:艰难的平衡</p><p class="ql-block">原创 李军亮 </p><p class="ql-block">戏曲里有一出很著名的戏叫《打金枝》。故事很有意思:驸马打了公主,还说大逆不道的话,公主回娘家向皇帝老爹告状,皇帝不仅没生气,还狠狠批评公主,要她和驸马好好相处,善待公婆。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却是真实的,里面的主角是唐代宗和大将郭子仪。</p><p class="ql-block">故事的喜剧结局是这一对君臣苦心经营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唐代宗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周围少数民族政权虎视眈眈,而唐朝国力已经大不如前。</p><p class="ql-block">遭遇叛乱和入侵,唐代宗没人可用,只能请郭子仪,而老郭也特别给力,一出手就摆平各种难事端。对代宗来说,这是好事,可也有隐患。老郭威望越大,实力越强,对皇位潜在的威胁也就越大。代宗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赌一把。</p><p class="ql-block">对郭子仪来说,也很为难。不出手吧,唐朝真有可能被推翻,国家陷入混乱,自己之前平叛的功绩也毁于一旦。出手吧,自己把乱给平了,肯定功高震主,皇帝能容得下自己吗?左右为难,老郭选择相信皇帝,赌一把。</p><p class="ql-block">结果是,两个人赌赢了。唐代宗安安稳稳当了十七年天子,郭子仪得了“再造大唐”的美誉。</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结果,看似偶然,实则有必然性:唐代宗和郭子仪都有为天下的公心,没有将个人得失放在第一位。</p><p class="ql-block">还说回“打金枝”。唐代宗见到来请罪的郭子仪,笑道:不痴不聋,不做阿翁。——这气度,几人能及?</p><p class="ql-block">群臣是互相成就的。当今的领导和员工应当好好品一品《打金枝》。</p> <p class="ql-block">山西梆子《打金枝》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尽的粮”,这句在三晋大地广为流传的民谚,形象地形容了在晋剧传统剧目中,《打金枝》与《算粮登殿》这两出戏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算粮登殿》虚构了一个唐朝宰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终于等回来丈夫薛平贵。之后,薛平贵得西凉玳瓒公主之助,攻破长安,拿下王允,最后自立为帝。</p><p class="ql-block">《打金枝》则不一样,其故事和人物,大都符合历史事实,且故事更加生动,情节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并以其独具的吉庆和谐、华丽清新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在城乡广为传唱,令百姓悦目赏心。</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说起晋剧《打金枝》,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山西人,差不多都看过,而且百看不厌。</p><p class="ql-block">《打金枝》是晋剧第一剧目,行当齐全,唱做并重,情节紧凑,音乐完美,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加之场面气派,吉庆和谐,服饰华丽,好听好看,一百多年来,直至今日,众名家、各院团久演不衰,几乎逢演员必会、逢院团必演,影响巨大而深远,不但山西人爱看,就连毛主席都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1948年春天,毛泽东在山西兴县北坡村观看了晋剧《打金枝》后,盛赞此剧“讲君臣团结,人民之福,教育子女,顾全大局,是教育干部的好戏。”</p><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京举行,山西晋剧名角丁果仙和牛桂英到中南海给毛主席演出了《打金枝》。</p><p class="ql-block">再次观看晋剧《打金枝》,毛主席兴致很高。事后,中华戏曲改进委员会的负责人给北京市委写信说:“毛主席看《打金枝》时,笑了六次。”</p><p class="ql-block">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晋剧《打金枝》搬上了银幕,不仅提高了晋剧的知名度,而且使《打金枝》走向全国。京剧、评剧、川剧、秦腔、河北梆子等众多地方剧种纷纷移植《打金枝》,一时间《打金枝》誉满华夏,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久演不衰。</p><p class="ql-block">自此以后,在丁果仙、牛桂英等老一辈晋剧艺术家们的精心雕琢下,《打金枝》无论唱腔与表演都有了更高更新的突破,使之成为了晋剧艺术皇冠上一颗耀眼的明珠。</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金枝,是帝王子孙的贵称。语出先秦《逸周书·武儆》:“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梦,丙辰出金枝。”这里的“金枝”,是指周武王之子,即后来的周成王姬诵。</p><p class="ql-block">《旧唐书·僖宗纪》亦载:“臣以为煴胤系金枝,名标玉牒。”这里的“金枝”,指唐肃宗之玄孙,即襄王李煴。</p><p class="ql-block">晋剧《打金枝》中的“金枝”,是指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在剧中,升平公主下嫁给汾阳王郭子仪三子郭暧为妻。</p><p class="ql-block">时值汾阳王寿辰,七子八婿前来拜寿,唯独升平公主不往。她认为自己是君,郭家是臣,“盘古至今一贯理,君拜臣来使不得”。为此,郭暧在寿宴上受到众兄弟奚落:“休怪为弟取笑你,怕老婆人儿无面皮。”</p><p class="ql-block">“郭暧听言心生气”“怒而不息出府去”,回到家里,摔了宫灯,打了公主,并说“你父王江山从何起,全是我郭家争来的”。公主挨了打,受了气,忍无可忍,便跑到皇宫向父皇母后倒舌(即述说)哭闹。</p><p class="ql-block">汾阳王认为儿子犯了欺君之罪,亲自绑子上殿请罪。唐王明事理、顾大局,好言安慰老臣郭子仪,并加封郭暧。沈后也对公主与驸马悉心规劝,小夫妻遂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晋剧《打金枝》表面上看,描写的是宫廷故事,是君臣之间的一场矛盾冲突,但在老百姓看来,夫妻拌嘴,亲家相怨,这实在是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了。</p><p class="ql-block">《打金枝》这出戏,还让人们知道了,即便是神秘的帝王将相之家,这种家庭琐事依然普遍存在。如此,高居庙堂的人物被彻底还原到了普通人的位置之上,观众自然而然就多了几分亲切感,而少了几分隔阂。</p><p class="ql-block">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除了其唱腔的历经磨砺,一招一式精雕细琢之外,《打金枝》能够历经两百多年而屡演不衰、深受民众喜欢、成为代表性的晋剧剧目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打金枝》虽然是以民间视角去审视帝王将相、公主驸马的日常的婚恋生活,并将宫廷矛盾作了民间化的处理,但其实质却关涉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甚至社稷安危。</p><p class="ql-block">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日渐突出,到代宗李豫时,藩镇势力越发膨胀,皇帝已没有能力控制局面。</p><p class="ql-block">因此,大唐王朝这艘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巨轮,其真正的掌舵者,不是唐代宗,而是汾阳王郭子仪。</p><p class="ql-block">在晋剧《打金枝》“倒舌”一幕中,代宗与沈后一唱一和:“孤坐江山非容易,全凭文武保社稷。安禄山造反兵马起,十万里江山好危急。多亏太白学士李,才搬来大将郭子仪。老皇兄费尽千条计,为国家出尽了汗马力。”这里的“老皇兄”,就是指郭子仪。</p><p class="ql-block">在唐朝历史上,郭子仪这个人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真正是一位“横刀立马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人物。</p><p class="ql-block">据新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年近60岁的郭子仪从默默无闻遽然登上历史舞台,奉旨率军讨伐叛逆安禄山、史思明。</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间,郭子仪戎马倥偬,枕戈待旦,驰骋疆场,征战无数,镇压藩镇叛乱,收复大片失地。尤其是平定安史之乱,克复两京,征战回纥,抵御吐蕃入侵,在这些事关社稷安危的大战争中,郭子仪都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唐朝宰相陆贽赞曰:“天宝之季,寇陷二京,时则先臣子仪,翼戴肃宗,戡定祸乱,再造区夏,于今赖之。”</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凡是功名盖世之将,没有几个能功德圆满而终,而郭子仪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就连康熙皇帝也忍不住感叹道:“自汉唐以来之勋臣,功名最盛而福祚克全者,以郭子仪为首称。”</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晋剧《打金枝》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历史剧,剧中所有主要人物,如代宗、沈后、升平公主、郭子仪、郭暧等,在历史上都实有其人,而且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史实基本相合。</p><p class="ql-block">只是在历史记载中,郭暧是郭子仪的“六子”,而不是剧中所说的“三子”。兹见《旧唐书·郭子仪传》所附《郭暧传》:“暧,子仪第六子,年十余岁,尚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p><p class="ql-block">另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郭子仪)子曜、旰、晞、昢、晤、暧、曙、映等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也就是说郭子仪应该是“八子七婿”,而不是晋剧中所言的“七子八婿”。且二子郭旰在肃宗至德二年(757)讨伐安史之乱时,战死在潼关,是不可能出现在其父郭子仪八十寿诞宴席上的。</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点与史实略有出入的,是剧中的“沈后”,亦即代宗睿真皇后沈氏。</p><p class="ql-block">据《旧唐书·列传第二》记载:“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世为冠族。父易直,秘书监。开元末,以良家子选入东宫,赐太子男广平王。”这里的“广平王”,就是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p><p class="ql-block">沈氏于天宝元年(742)生下长子李适,即后来的德宗皇帝。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避难到蜀地,宫中无法撤离的诸皇子皇孙及妃殡、宫人大都被叛军掳至洛阳,其中就有沈氏。</p><p class="ql-block">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率大军收复东都洛阳,广平王李豫见到了沈氏,但“方经略北征,未暇迎归长安”,李豫要继续向北征伐叛贼,便将沈氏安顿在洛阳宫中,没来得及将她迎回长安。</p><p class="ql-block">不久,史思明再一次攻陷洛阳。“及朝义败,复收东都,失后所在,莫测存亡。代宗遣使求访,十余年寂无所闻”,等到唐朝军队打败史思明长子史朝义,再次收复了东都洛阳,却不见了沈后的踪影。代宗李豫即位后,派人四处寻访沈氏十多年,然而人海茫茫,竟始终不知其下落。</p><p class="ql-block">德宗皇帝李适即位后,于“建中元年(780)十一月,遥尊圣母沈氏为皇太后,陈礼于含元殿庭,如正至之仪”,在册封大典上,李适痛哭失声,“歔唏不自胜,左右皆泣下”。李适还组织了专门的团队,四处寻找生母,然而直到806年李适驾崩,其母依然没有丝毫音讯。</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李豫还没有登基即位,他还是广平王的时候,沈氏就已踪迹全无,显然是不可能与代宗皇帝李豫同时出现在宫中规劝公主和驸马的。</p><p class="ql-block">而且,升平公主的生母也不是沈后。据《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载:“齐国昭懿公主,崔贵妃所生。始封升平,下嫁郭暧。”升平公主的生母崔贵妃,是唐玄宗时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的女儿。</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晋剧《打金枝》中出现的上述历史性错误,是民间文人在创作加工传奇《庆丰年》和戏剧《满床笏》时,由于不懂历史细节而造成的。</p><p class="ql-block">《打金枝》又是糅合了《庆丰年》和《满床笏》中的相关内容,并对故事情节和结构安排进行了大幅度整合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p><p class="ql-block">传奇《庆丰年》(又名《三多记》),清无名氏撰,为宫廷吉庆剧,内容多系虚构。剧本今已不传,剧情见于近人董康之《曲海总目提要》。</p><p class="ql-block">剧中描述郭子仪出镇朔方,功高盖世,子女也得仙人指引,各得其所,安享富贵。结尾部分是郭子仪八十寿辰的描写:“久之子仪八十,七子八婿,俱膺显爵,诸孙进酒,同展仙画,快活仙复云端示现云。”</p><p class="ql-block">在很多资料中,大都注明“《打金枝》又名《满床笏》”,认为是一剧二名,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其实,《满床笏》与《打金枝》是两个关系并不密切的剧目。</p><p class="ql-block">笏,读作hù(音户),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p><p class="ql-block">“满床笏”事,原出《旧唐书·崔义玄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这一典故后来俗传误为郭子仪事,并被用来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p><p class="ql-block">戏剧《满床笏》,又名《十醋记》,清范希哲作。据《曲海总目提要》的记述,《满床笏》以表现郭子仪的生平经历为主,写郭子仪得李白、龚敬举荐,平乱封王的故事,共三十六出。剧末“笏圆”一出,写郭子仪多子多福,他的七子八婿都是出入朝廷的栋梁之材,在其八十大寿宴席上,子婿纷至,笏堆满床,所以《满床笏》又有《七子八婿》之称。</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打金枝》的最初剧本不可考,但肯定比《满床笏》要晚得多,它是后人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而编写的一个新剧。</p><p class="ql-block">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载:“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p><p class="ql-block">这段史料,最早见于唐代笔记小说集《因话录》。《因话录》的作者赵璘,是唐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关中贵族柳氏的外孙,家世显赫,多识朝廷典故,因此《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书“虽体近小说,而往往足与史传相参”,认为其所记多为第一手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因话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郭暧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暧骂公主:‘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公主恚啼,奔车奏之。上曰:‘汝不知,他父实嫌天子不作。使不嫌,社稷岂汝家有也。’因泣下,但命公主还。尚父(代宗对郭子仪的尊称)拘暧,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代宗对郭子仪的称呼)安用听?’锡赉以遣之。尚父杖暧数十而已。”</p><p class="ql-block">赵璘在文中提到,唐代宗听说女儿与驸马郭暖争吵时,牵涉了朝廷大事,对此他竟“因泣下”,这一哭,不仅深深刺中了代宗皇帝心中的隐痛,也从侧面说明了郭子仪地位的崇高和品行的高贵。</p><p class="ql-block">《满床笏》和《打金枝》这两个剧,演的都是郭家故事,其中部分内容略有相同。《满床笏》以“笏圆”一出(内容为郭子仪寿诞的庆典)结束,而《打金枝》的开场一出又正好是“拜寿”,后来的戏班可能常把这两个戏连台演出,所以一般人就把这两个戏混为一谈,把它们都叫作《满床笏》了。(张文平)</p> <p class="ql-block">王爱爱音像配工程——晋剧传统剧目《打金枝》上集</p><p class="ql-block">[典藏]晋剧《打金枝》 录音:马玉楼、 王爱爱 、田桂兰、郑忠贤、王宝钗等演唱</p> <p class="ql-block">请在美篇视频收看:王爱爱音像配工程——晋剧传统剧目《打金枝》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