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7日 周四 雾有小雨 21~26℃</p><p class="ql-block">一、法义内容总结</p><p class="ql-block">通过系统学习《佛门礼仪》与《居士入寺礼仪》,我对佛教的基本仪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佛门礼仪不仅是外在行为的规范,更是内心修持的外在体现,其核心在于“恭敬”与“调心”。</p><p class="ql-block">在个人行为仪轨方面,我学习了合十、操手、问讯、礼佛、长跪、请经、持课诵本、上香、持念珠及搭解海青与缦衣等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皆有严格分解,如合十时双目垂视指尖,旨在收摄心神;问讯时弯腰躬身,表达谦卑与诚恳;礼佛时五体投地,象征放下我执、忏悔业障。每一步骤都不仅是身体的姿态,更是心的训练,引导修行者由外而内达到安定、虔诚的状态。</p><p class="ql-block">在寺院集体共修与生活中,礼仪同样贯穿始终。入寺时衣着端庄、靠左行走、见法师合掌肃立,体现对三宝的尊敬;上香供佛时观想供养,表达对佛、法、僧的感恩与众生平等的愿心;入殿礼佛不居中、不抢前,体现尊师重道、次序井然;过堂用斋时止语端坐、念供养咒,训练的是感恩与节制。这些行仪共同构筑起一个清净、有序的修行环境,也帮助在家居士培养恭敬、平等、慈悲的心念。</p><p class="ql-block">总之,佛门礼仪是“以礼摄心、以仪导行”的实践法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我们保持正念、降伏骄慢、长养慈悲,从而真正与佛法相应。</p><p class="ql-block">二、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在学习这些礼仪之前,我去寺院大多是“跟着感觉走”,很多行为现在看来并不如法。比如进门喜欢走中间,礼佛时总爱跪拜大殿正中央的拜垫,上香时动作随意,甚至不清楚问讯、操手、请经这些基本仪轨的存在与意义。</p><p class="ql-block">这次学习让我意识到,佛门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形式,而是有深刻内涵的“心行”。正如所学,“礼”是内心对三宝、对师长、对众生的尊重与感恩;而“仪”,则是这种心境的外在表现,是帮助我们达到“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的保障。没有内心的恭敬,外在的礼仪只是空壳;没有外在的礼仪规范,内心的恭敬也难以持续和表达。</p><p class="ql-block">上周日,我去圆通寺感受义工。这个过程中,建鹰师兄也耐心指导我练习了请经——以双手捧经,平举问讯;学习问讯——从合十、躬身到起身奉佛至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谦卑与宁静;结束时在观音前如法礼佛,缓缓拜下,缓缓起立,在缓慢的动作中,我感受到一种踏实与宁静。在上周组修中,大家一招一式地跟着视频共同练习,互相纠正。建鹰师兄还带了一件海青,我们现场每个人都跟着步骤练习穿和解的整个动作。那种专注与虔诚的氛围,让我真切体会到“礼仪”不是束缚,而是帮助我们收摄身心、通向内心清明的桥梁。</p><p class="ql-block">这一招一式之间,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身体的谦卑,更是心灵的澄澈。原来“礼”不在远,就在每个合掌、每次低头、每个动作之中。感恩这次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佛门礼仪不仅是“规矩”,更是修行。愿以此为基础,在今后的学佛路上,步步踏实,心生欢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