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楼镇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公开课

蓝妮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2日下午,张楼镇中心小学四年级的教室里,丁校长的公开课《精卫填海》如期拉开帷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孩子们整齐的校服上,也落在黑板上那幅简笔勾勒的“精卫鸟衔石投海”的图上。教室安静而明亮,孩子们坐得笔直,眼神里透着好奇与期待。丁校长站在讲台前,声音洪亮又富有节奏,像海浪一样一波波推进着故事的脉络。那一刻,古老的神话不再是书页上的文字,而是随着他的讲述,在孩子们眼前翻涌成一片真实的大海。</p> <p class="ql-block">整节课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对话,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孩子们争先举手,声音此起彼伏。“精卫为什么一定要填海?”“她不累吗?”“换成你会放弃吗?”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块石头投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小组讨论时,同桌间低头耳语,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交流答案时,丁校长不急着评判,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补充,还提醒大家:“赶紧在书上圈一圈关键词,错的地方用红笔改过来。”电子屏幕上的课文段落被逐句点亮,重点词句跳脱而出,仿佛在和孩子们眨眼。课堂紧凑却不慌乱,知识像细雨,润物无声地渗进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丁校长的教态自然得像在和老朋友聊天,过渡语如行云流水,从“精卫的执着”转到“面对困难的态度”,毫无生硬之感。他时不时停下,让孩子们齐声朗读重点段落:“边读边背,边背边画!”孩子们声音清脆,书页翻动间,笔尖在关键词下划出一道道痕迹。他笑着点头:“读得真认真,这习惯养得好!”可我也在心里悄悄记下一个念头:要是能让学生多说说为什么选这个答案、哪里容易出错,或许思维的火花还能烧得更旺些。毕竟,真正的理解,不只是记住,而是能讲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节课最打动我的,是它始终把孩子放在正中央。不是老师在讲台上“灌”,而是带着孩子们一步步“挖”——先给一段资料,让他们自己发现精卫填海背后的坚持与勇气;再层层剖析,把抽象的品质落到具体的词句里。黑板上,丁校长特意写下几个易错字:“衔”字别少一横,“溺”字右边不是“弱”。孩子们跟着一笔一画地写,像在刻下某种承诺。教室里安静时,能听见笔尖摩擦纸张的声音,那是知识落地生根的声响。这堂课没有花哨的表演,却处处透着扎实的用心——它不只教了课文,更在悄悄告诉孩子们:学习,是一件需要专注、需要修改、需要不断靠近真相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