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华诞:月满西湖 情满西湖!

陈傅东

<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下是其详细简介:</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西湖景区总面积49平方千米,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平均水深2.27米,最深约5米,最浅不到1米。其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涧、长桥溪四条溪流。</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等,唐人因湖在州城之西,故称西湖。苏东坡守杭时,又有西子湖之名。西湖远古时是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后因泥沙淤塞形成泻湖,经历代人工疏浚治理,逐渐形成如今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理论下景观设计的杰出典范,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南宋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旅游景点:西湖及周边分布着100多处公园景点,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之说,著名景点有断桥、雷峰塔、西泠印社、长桥、钱王祠、净慈寺、苏小小墓等。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环湖公园景点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断桥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白堤东端。</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简介:</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断桥早在唐朝就已建成,宋代称为保佑桥,元代称为段家桥。现有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而成,为拱形独孔石桥。</p><p class="ql-block">• 名称由来:其名称由来有多种说法,一是因元代段姓夫妇建桥,“段”与“断”同音,演化成断桥;二是相传许仙和白娘子情断于此;三是从孤山而来的白堤到此中断;四是冬日雪后,桥的阳面雪化,阴面有残雪,从远处看桥像从中间断了一般。</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断桥被誉为西湖三大情人桥之一,是当代中国青年男女示爱求婚的爱情圣地。它也是“断桥残雪”景观的核心,该景观于2013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断桥还承载着丰富的诗词文化,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佳作。</p> <p class="ql-block">三潭印月,又名“小瀛洲”,是西湖十景之一,以江南水上园林及赏月著称。</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位于西湖外湖西南部水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面积7公顷。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岛内外水面由环形堤埂和十字交叉的曲桥、土堤分隔,从空中俯瞰,陆地形如一个硕大的“田”字,素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水上园林而著称。</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其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疏浚西湖时立三座石塔以标志水域界线,禁止在塔内种植菱藕,以防湖泥淤积。南宋时,三塔被集中至一处,形成“三潭印月”景观。宋后三塔废毁,明代钱塘县令聂心汤、杨万里等先后取葑泥绕滩筑埂,扩大岛屿面积,明天启元年(1621年)复建三塔,形成如今的格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时期均有修缮和改造。</p><p class="ql-block">• 主要景点:岛内有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卍字亭、我心相印亭、九曲桥、闲放台、一寄楼等景点,岛南湖面上的三座石塔是三潭印月的精华所在,塔身呈球形,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中秋月夜,在塔中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透出,与月光、湖光交相辉映,会呈现出许多月亮,真月假月难以分辨,景色十分迷人。</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三潭印月是西湖代表性景观之一,体现了历代治理西湖的匠心,也是杭州最重要的城市标志之一,2021年入选杭州“十大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名单,其景观还被印在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成为中国风景名胜的经典代表。</p> <p class="ql-block">三潭映月的名称由来与湖中石塔和月夜景色相关。北宋元祐五年,苏轼疏浚西湖时,在湖中立三座石塔以标志水域界线,禁止在塔内种植菱藕,以防湖泥淤积。南宋时,画家们发现了三塔在月夜下的美和禅意,将其绘成画作,命名为“三潭印月”。</p><p class="ql-block">另一种说法是,三潭映月岛湖中有三座石塔,塔腹中空,球面塔体上有五个等距离圆洞。月明之夜,在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五个洞形印入湖面,会呈现出许多月亮,真月假月难以分辨,月光、湖光和灯火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交融,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心中月相交融,故得名“三潭印月”。</p> <p class="ql-block">我心相印亭位于西湖三潭印月岛(小瀛洲)西南端,是观赏三潭印月的绝佳位置。</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简介:</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该亭初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三开间、南北通透的敞轩,后于民国时期改建,左右两侧分别扩建小半亭,形成如今两翼微张的形制。</p><p class="ql-block">• 名称由来:“我心相印”源自佛教禅宗“拈花一笑,心印相传”的典故,寓意“两心相印,不必言宣”,体现了心灵契合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亭正面有楹联“山光静对烟波际,塔影清涵水月间”,背面楹联为“波上平临三塔影,湖中倒浸一轮秋”。亭北入口处设漏窗和月洞门,站在亭后圆门外向湖面望去,可见三潭印月的一座石塔恰好位于圆门中央,与亭匾构成一幅极具禅意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作为三潭印月岛上重要的园林建筑,我心相印亭不仅是西湖景观的经典代表,还因浪漫的寓意,成为情侣们喜爱的合影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西湖我心相印亭的对联有以下几副:</p><p class="ql-block">• 正面:“山光静对烟波际,塔影清涵水月间”,由周而复题写,描绘了亭外山光水色、塔影水月的清幽景致。</p><p class="ql-block">• 背面:“波上平临三塔影,湖中倒浸一轮秋”,展现了湖面塔影与秋月倒映的绝美画面。</p><p class="ql-block">• 东边:“欲睹一轮潭底白,正移三岛海中青”,匾额为“倚红枕碧”。</p><p class="ql-block">• 西边:“曲岸烟笼正飞花入户,寒潭影息仍落月窥窗”,匾额为“醒奕诗魂”。</p> <p class="ql-block">雷峰塔是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区南山路15号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简介:</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雷峰塔始建于公元977年,为吴越王钱俶所建,初名“皇妃塔”,因建在雷峰之上,被百姓称为“雷峰塔”。北宋宣和二年,雷峰塔因战争严重损坏,南宋时僧人智友发愿修塔,用了20年时间将塔身修葺一新。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雷峰塔外部楼廊被烧毁,仅存砖砌塔身。1924年9月25日,因塔砖被盗挖过多等原因,雷峰塔彻底坍塌。2000年,雷峰塔开始重建,2002年10月25日竣工落成。</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新塔为八面五层楼阁式塔,通高71米,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它是“塔中之塔”,塔基以下是老塔遗址,塔基以上是新塔。新塔采用钢桁结构,栏杆、装饰瓦等都采用铜制,是从古至今采用铜件数量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p><p class="ql-block">• 文化内涵:雷峰塔是“西湖十景”之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佛教文化紧密相连,地宫出土的安放“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处“佛发舍利”。同时,雷峰塔因《白蛇传》传说而闻名遐迩,塔内有东阳木雕描绘的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雷峰塔的传说主要源于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白蛇传》。</p><p class="ql-block">故事讲述了千年修炼的白蛇精白素贞,为报答书生许仙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与其相恋。然而,金山寺的法海和尚认为人妖殊途,强行拆散他们。</p><p class="ql-block">在法海的干预下,白素贞被镇压在雷峰塔下。传说中法海曾留下谶语:“若要雷峰塔倒,除非西湖水干。”这使得雷峰塔成为了这段爱情悲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1924年雷峰塔意外倒塌,民间便流传出“西湖水未干,雷锋塔已倒”的说法,仿佛是对这个古老诅咒的一种回应,也为这个传说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湖南、净慈寺前的夕照山上。</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是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初名黄妃塔。因建在西关外,又称为西关砖塔,原拟建十三层,后只造了五层。明代嘉靖时,倭寇纵火焚塔,仅存塔心。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因年久失修倒塌。2000年—2002年间,在遗址之上建造了雷峰新塔。</p><p class="ql-block">景观特色</p><p class="ql-block">雷峰夕照以黄昏时的山峰古塔剪影景观为观赏特点,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亭台金碧,与晚霞交相辉映,湖光山色融为一体,美如画卷。游客可在长桥一带逆光观赏雷峰塔及其湖中倒影,也可登上雷峰塔顶俯瞰西湖全貌。</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雷峰夕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民间传说《白蛇传》紧密相连。传说白素贞被法海和尚镇压于雷峰塔下,其爱情悲剧为雷峰塔增添了神秘和伤感色彩。此外,雷峰塔还蕴含着经典的佛教文化、吴越文化、诗词文化等,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雷峰夕照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白堤是西湖上著名的景点之一,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白堤东起断桥残雪,西至平湖秋月,全长约987米,宽33米,中间有锦带桥。它将西湖自然分割成里湖、外湖,连接了孤山和北山,是杭州市区与西湖风景区相连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名称由来:白堤原称白沙堤,早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之前就已存在。白居易曾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赞颂其风光,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将此堤命名为白堤。</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是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区南山路56号的千年古刹,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简介:</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初名“慧日永明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历史上多次毁于火灾,又多次重建,现建筑多为近现代重修。</p><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济公殿、藏经楼等,整体建筑依山势而建,布局严谨,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是“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的所在地,寺内铜钟钟声洪亮,每到傍晚,钟声在南屏山间回荡,余音袅袅。</p><p class="ql-block">◦ 与济公传说渊源深厚,济公在此任书记僧,寺内济公殿供奉济公像,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瞻仰。</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是佛教禅宗名刹,在佛教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苏堤,又称苏公堤,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简介:</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见西湖长期未疏浚,淤塞过半,便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将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积筑成纵贯西湖南北的长堤。南宋理宗年间,“苏堤春晓”景观形成,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被列入钱塘十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题写西湖十景之名,并刻碑建亭。</p><p class="ql-block">• 地理环境: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至北山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堤宽平均36米,距湖西岸约500米,距湖东岸约2300米,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景点布局:苏堤上有六座始建于北宋的单孔半圆拱石桥,自南向北依次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桥体为条石砌筑,桥栏雕花,形态小巧、工艺精致。其中,望山桥是观赏“双峰插云”的最佳处,压堤桥是眺望全湖风景的佳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苏堤因苏轼治水功绩而建,是杭州人民纪念苏轼的重要象征,体现了“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文化传统。它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桃柳相间的植被配置成为后世园林设计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白堤和苏堤虽然都是西湖上著名的长堤,但它们在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景观特色上都有明显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历史和人物不同:白堤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命名的,而苏堤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组织人力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位置和走向不同:白堤是东西走向,连接了断桥和孤山,将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苏堤是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把湖面分成了西小东大的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景观特色不同:白堤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景致闻名,春季桃花和柳树交替绽放,色彩鲜明。苏堤则更显开阔,上面有六座古朴的石桥,合称“六桥烟柳”,四季风光各有千秋。</p> <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的著名景点可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及其他经典景观分类介绍:</p><p class="ql-block">一、西湖十景(传统经典)</p><p class="ql-block">1. 苏堤春晓:苏堤纵贯西湖南北,春季桃红柳绿,是西湖春日盛景的代表。</p><p class="ql-block">2. 曲院风荷:夏日荷花盛开,酒香与荷香交融,极具江南水乡风情。</p><p class="ql-block">3. 平湖秋月:秋季赏月佳地,湖面平静如镜,月光与湖光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4. 断桥残雪:冬日雪后,桥身似断非断,因《白蛇传》传说更具浪漫色彩。</p><p class="ql-block">5. 柳浪闻莺:柳林茂密,春日黄莺啼鸣,是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6. 花港观鱼:以“花、港、鱼”为特色,红鱼池内万鱼嬉戏,牡丹园花开似锦。</p><p class="ql-block">7. 雷峰夕照:雷峰塔在夕阳下金碧辉煌,是西湖标志性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8. 双峰插云:南、北高峰云雾缭绕时,双峰若隐若现,宛如仙境。</p><p class="ql-block">9. 南屏晚钟:净慈寺钟声在南屏山回荡,余音悠长,是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p><p class="ql-block">10. 三潭印月:湖中三座石塔在月夜形成“一湖三塔映月”的奇景,景观图案印在一元人民币背面。</p> <p class="ql-block">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其详细简介:</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其前身是南宋卢允升的“卢园”,因花家山小溪和奇异鱼种得名。宋宁宗时,被列入西湖十景。后卢园废毁,花港湮没。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废园重建并题碑,乾隆下江南时赋诗题刻于碑阴。1952年后,两次大规模整修扩建,建成占地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国家一级大型公园。</p><p class="ql-block">• 景区布局:园内景观呈自然式布局,由牡丹园、红鱼池、密林、花港等景区组成,以花、港、鱼为特色,与雷峰塔、净慈寺隔苏堤相望。公园有东、西、南三个入口,通常从东大门入园。</p><p class="ql-block">• 主要景点:红鱼池是观鱼胜景,面积近1万平方米,池岸种满花卉树木,池中有2万多尾红鲫鱼;牡丹园位于公园中心,占地1万平方米,以牡丹为主题,配以多种观赏植物,园内的牡丹亭由茅盾题字;御碑亭内的“花港观鱼”四字为康熙亲笔题写,“鱼”字下四点改为三点,体现佛教普度众生教义;蒋庄原是“小万柳堂”,后转卖给蒋国榜,马一浮晚年在此生活工作,现辟为马一浮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湖心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位于西湖中央,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宋、元时曾建有“湖心寺”,明弘治年间寺毁。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府孙孟寻遗址建亭,名“振鹭亭”。万历年间屡经修葺,增扩此岛,改亭额曰“清喜阁”,时人始称“湖心亭”。清康熙、乾隆皇帝南巡至此,分别御书“静观万类”“光澈中边”等匾额。1953年、2010年湖心亭又再次进行了修整。</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岛上有石牌坊、喜清阁、振鹭亭等建筑。石牌坊为三间四柱式,额枋之间的栏板上有1936年所题“湖心亭”三字。喜清阁是木结构二层小楼,方形平面,翘角飞檐,气势恢宏。振鹭亭是滨水观景建筑,由两个方形攒尖顶敞亭套接而成。</p><p class="ql-block">• 文化底蕴:“湖心平眺”为西湖十八景之一,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使其声名远扬。岛南侧还有“虫二”太湖石碑,相传为乾隆皇帝御笔,寓意“风月无边”。</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日摄于杭州西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