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八年的秋天,人说那是北京最好的时节。天空高远,澄澈如洗,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温柔地洒在古老的城墙与崭新的街道上。对于一个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的人来说,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敬畏。那是一次灵魂的朝圣,一次与历史和时代的深刻对话。</p><p class="ql-block"> 当绿皮火车缓缓驶入站台,窗外的景象从无垠的华北平原,逐渐被密集的建筑所取代。我知道,北京到了。这座在书本、新闻和无数故事中被描绘的城市,终于要以最真实的面貌展现在我眼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走出车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北京站那宏伟的建筑。它并非现代摩天大楼的冰冷线条,而是一种融合了民族风格与时代气息的独特设计。四个角楼如同古代城池的角楼,屋顶则是传统的重檐设计,庄重而不失亲切。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之一,它不仅是连接全国的交通枢纽,更是共和国历史的见证者。车站钟楼定时播放着东方红乐曲,站前广场上人潮涌动,南来北往的口音交织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期盼,共同汇入了这座城市的洪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北京站出来,踏上长安街,才真正理解了“十里长街”的气魄。这条宽阔的大道仿佛没有尽头,东西延伸,将这座城市的中轴线清晰地勾勒出来。街道两旁,自行车洪流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风景线,清脆的铃声此起彼伏,与偶尔驶过的“伏尔加”轿车和公共汽车共同谱写着八十年代的城市交响曲。沿街的建筑,无论是庄严的政府部门,还是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地标,都以一种宏大的叙事风格,讲述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与雄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着长安街西行,不知不觉便走到了这个国家的心脏——天安门广场。站在这里,空间的广阔与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向我袭来,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广场的尺度是惊人的,足以容纳百万人。它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中心,更是亿万中国人民精神上的向往之地。广场中央,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我缓步走近,仔细端详碑座四周的浮雕。从虎门销烟到五四运动,再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与自由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无言的石头,却讲述着最震撼人心的故事,让人深刻感受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以南,是毛主席纪念堂。人们自觉地排起长队,安静而肃穆地等候瞻仰。队伍里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每个人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这种发自内心的缅怀,超越了语言和时间,成为一种集体记忆的延续。广场西侧,人民大会堂以其宏伟的体量和朴素典雅的风格,展现着新中国的气度。这座仅用十个多月建成的建筑奇迹,是国家举行最高会议和重大外事活动的场所,象征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与尊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此行最令人激动的是,就在这一年(1988年)的元旦,天安门城楼正式向普通民众开放了。曾经遥不可及的皇家禁地,如今普通百姓也可以登临。怀着激动的心情,我走过金水桥,穿过城门,一步步登上城楼。凭栏远眺,整个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那一刻,历史与现实交汇,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不再仅仅是一个游客,而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从天安门往北,便是故宫。秋日的阳光为红墙黄瓦镀上了一层温暖的色泽,更显其雍容华贵。漫步在三大殿的广场上,抚摸着汉白玉栏杆上历经风霜的雕刻,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声。这里曾是帝国的权力中心,如今,它作为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璀璨与辉煌。每一个角落,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位于长安街西侧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另一处感受历史的地方。作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其建筑本身就极具特色。馆内陈列的武器、文献和照片,系统地展示了从古代战争到现代国防的军事历史。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深刻理解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含义,以及和平年代国防建设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离开市区,搭车前往昌平,探访明十三陵。秋天的天寿山层林尽染,景色宜人。首先来到十三陵水库,这座1958年由义务劳动者们修建的水库,大坝上毛主席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充满了那个火红年代的激情与记忆。随后,我沿着定陵的神路前行,两侧的石像生庄严肃穆,默默守护着地下的皇陵。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其祾恩殿的宏伟壮观,展现了永乐盛世的皇家气派,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府井大街是北京商业繁华的象征。八十年代的王府井,正焕发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勃勃生机。街上店铺林立,人头攒动,充满了喧嚣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百货大楼,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是王府井的地标。这里商品琳琅满目,是全国人民向往的购物天堂。而提到百货大楼,就不能不提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他那“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以及“一抓准”、“一口清”的售货绝活,早已传为佳话。虽然我在1988年到访时,他已于前一年(1987年)病逝,但他的精神依然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位售货员,柜台服务中处处能感受到那份真诚与热情。</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的王府井新华书店,同样是人潮涌动。在那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人们对书籍的渴望超乎想象。书店里开辟的“英语角”,更是当时的一道独特风景,年轻人在这里磕磕巴巴地练习口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除了宏伟的建筑和厚重的历史,北京最吸引人的,是它那充满活力的市井生活。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北京。</p><p class="ql-block"> 北京动物园是几代北京人的共同记忆。园内不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禽异兽,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1988年的动物园,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动物园之一。最受欢迎的无疑是大熊猫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引来阵阵欢笑。自八十年代初中国停止对外无偿赠送大熊猫后,它们更显珍贵,成为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可最让我难忘的,却是那些最平常的时刻。我在后毛家湾胡同的小旅社住了几天,清晨被蜂窝煤炉的噼啪声和邻居的咳嗽声唤醒。胡同里,大妈们端着脸盆倒水,互相招呼着“吃了吗”,自行车铃声在窄巷中穿梭。卖豆腐脑的吆喝声从远处传来,悠长而熟悉。我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喝了一碗豆汁儿,酸得皱眉,却也喝出了生活的味道。这种平淡的生活,反而最动人。它不宏大,却真实;不喧嚣,却温暖。正是这样的烟火气,让北京不只是一个首都,更是一个有心跳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八年的北京,它正站在巨变的门槛上,是一座充满矛盾与活力的城市。它既有古都的沉稳与厚重,又洋溢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激情与躁动。那一年,北京的常住户籍人口首次突破千万,城市正在为两年后的亚运会进行着大规模的建设,处处是工地,人人谈未来。同时,社会也面临着“价格闯关”带来的阵痛与挑战,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是人们热议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离开北京那天,秋意更浓了。我坐在火车上回望,城市在暮色中渐渐模糊,但那些画面却越来越清晰:长安街的车流、天安门的晨光、胡同里的烟火、百货大楼内攒动的人头,书店里的低语……这一趟旅程,我看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个时代的心跳。这一段记忆,像一片秋天的银杏叶,被我轻轻夹进人生的书页里,永远金黄,永不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