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辽东赏秋之五,辽宁丹东燕窝铁路浮桥遗址,上河口景区,乘游船游鸭绿江看朝鲜,乘小火车到丹国门,

人缘

<p class="ql-block">丹东市在1965年之前的确名为“安东”,其名称变更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中朝友好的国际关系背景,体现“红色东方”的寓意。</p><p class="ql-block">清晨的丹东,薄雾轻笼,江风微凉。我站在观景台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光中猎猎飘扬。平台上的书形雕塑静静展开,仿佛翻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远处,鸭绿江如一条银带蜿蜒而过,连接着两岸的山水与岁月。这座曾名为“安东”的城市,名字里藏着时代的印记,也承载着一段不容忘却的记忆——它不只是地理的边界,更是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水静静地流淌着,默默地述说着那段烽火硝烟的过往.....70多年过去了,那排排深褐色的木桩桥墩,排列整齐,它们就这么坚强地站立着,似乎在苦苦等待着亲人们回家。由当时东北军区工兵部队建于1950年10月。到达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为志愿军渡江运作战物物质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江水悠悠,桥墩如列队的士兵,沉默地伫立在水中。那是燕窝铁路浮桥的遗迹,一条曾为战争奔流不息的生命线。1950年的秋天,也是这样的凉意里,铁道兵们顶着寒风,在江面上搭起这座临时通道。没有坚固的钢梁,只有木桩与铁轨拼凑出的希望之路。如今,桥身早已不在,唯余几根深褐色的桩基,像大地的伤疤,也像不屈的誓言,诉说着那些抢修、运输、牺牲与坚守的日夜。</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上河口,当年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这里过鸭绿江的</p><p class="ql-block">乘上游船,船头破开碧波,我们缓缓驶向上河口。船行至江心,导游指着右岸一处平坦的滩地:“当年志愿军就是从那儿渡江的。”我望向对岸,朝鲜的山峦低缓而苍翠,几栋灰白色建筑静静伫立,那是清水市。江面宽阔,风从水面吹来,带着湿意与凉意,也仿佛带来了七十年前的脚步声——那是一支支队伍,背着行囊,扛着枪,在夜色中悄然跨过国界,奔赴异国他乡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在游船上看到朝鲜的海关大楼。船行渐远,一座低矮的建筑出现在视线中,墙面上写着“朝鲜海关楼”几个大字。建筑朴素,甚至有些陈旧,但门前那面红旗却格外醒目,在风中轻轻摆动。岸边树木稀疏,几条小船停泊在浅水处,偶有身影走动,却不见喧嚣。这里没有高楼林立,也没有车水马龙,只有一种近乎凝固的宁静。我忽然明白,这条江不仅是地理的分界,更是两种生活的对望——一边是游人如织、纪念设施林立的丹东,一边是静默如初、时光缓慢的对岸。</p> <p class="ql-block">在船上看到的莲花山,船转了个弯,莲花山的轮廓在云层下渐渐清晰。山势连绵,植被葱茏,秋意已悄然染上枝头,绿中泛黄,黄中透红。山脚下,隐约可见几栋建筑,像是厂房,又像是村落。导游说,那是朝鲜的莲花牌卷烟厂。我凝望着那高耸的烟囱,它直指灰白的天空,像一根倔强的指针,标记着这片土地的工业痕迹。江水倒映着山影,波光粼粼,仿佛整座山都在轻轻晃动,如同历史本身,从未真正静止。</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丹东个国门那里的铁路桥,是抗美援朝时主要的物资运输线,下船后,我们换乘小火车,沿着铁轨缓缓驶向国门。车轮与铁轨碰撞出清脆的节奏,像是在重演当年运输军需的急促脚步。窗外,一座钢铁长桥横跨江面,桥墩坚固,铁轨笔直延伸至远方。这便是上河口铁路桥,曾是抗美援朝时期秘密运输的主动脉。如今桥身依旧挺立,虽不再通行列车,却承载着无数目光的凝望。它不说话,却比任何纪念碑都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听异游说这是朝鲜战争留下的碉堡。</p> <p class="ql-block">游船靠近朝鲜一侧行驶,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朝方的民居、哨所、兵营以及劳作的人们,还能看到朝鲜最大的卷烟厂等建筑。另一侧则是中国的边境风光,能看到历史遗迹如鸭绿江清水火车桥等,感受一江碧水,两国风情。</p> <p class="ql-block">朝鲜最大的卷烟厂,旧式的厂房,两根高高矗立的大烟囱。</p> <p class="ql-block">参观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辽宁丹东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抗美援朝铁路运输保障主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火车终点站旁,便是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灰色的外墙庄重肃穆,红字题写的馆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走进馆内,320多张老照片、200多件实物静静陈列,从泛黄的电报稿到锈迹斑斑的工具,每一件都带着战火的气息。最震撼的是那座ㄇㄋ1115号蒸汽机车的仿制品,它曾穿梭于炮火之间,拉过弹药,也拉过希望。墙上的浮雕再现了抢修铁路的场景:战士们扛着钢轨,在爆炸的火光中奔跑。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江风中的呐喊,看见了黑夜里的火把。</p> <p class="ql-block">乘小火车去丹东上河口国门 ,上河口国门:位于中朝边境的上河口铁路桥中方一侧,紧临中朝19号界碑。国门高13.5米,宽12米,跨度13.5米,顶层设有封闭式瞭望台。</p> <p class="ql-block">登上国门瞭望台,视野豁然开朗。脚下是静静流淌的鸭绿江,对面朝鲜清水市的房屋清晰可见,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国门高耸,红字“中国 丹东”在风中熠熠生辉。这里没有喧嚣的口岸,没有繁忙的通关,小火车终点站旁,便是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灰色的外墙庄重肃穆,红字题写的馆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有一种庄严的静谧。我站在边界线上,忽然感到一种奇妙的平静——和平,原来就是这般模样:无需言语,只需凝望。</p> <p class="ql-block">今天最后一站河口断桥,毛岸英就是从这过江的</p><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是河口断桥。秋阳斜照,拱形的钢桥在光影中显得格外苍劲。桥头石碑上刻着“鸭绿江断桥”五个大字,桥身残存的四孔如断臂的战士,倔强地伸向江心。1950年11月,美军轰炸机两次来袭,将桥拦腰炸断,朝方一侧尽数焚毁。而中方这四孔,被刻意保留下来,成为历史的证人。导游轻声说:“毛岸英,就是从这里过江的。”我站在桥头,望着江水,心中涌起难以言说的敬意。一个人的出发,牵动了一个时代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断桥原为12孔可开闭式铁路桥,总长944.2米,宽11米,由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于1909年5月动工建设,1911年10月竣工通车。这座桥最初由日本人修建,曾是殖民扩张的工具,却在半个世纪后,成了保家卫国的通道。命运的讽刺与庄严,在这座桥上交织。如今桥上红旗飘扬,游客穿梭其间,有人拍照,有人默立。江风拂面,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列车驶过的轰鸣,以及那支队伍跨江时,整齐而沉重的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图片:这张图片展示了一个雨后的码头场景,中央是一个大型的船舵造型标志,上面写着“绿芦1号光码头”,标志周围有几根竖立的白色柱子。地面湿漉漉的,反射出周围的建筑和天空的倒影,远处可以看到一些建筑和停放的车辆,天空阴沉,整体氛围显得宁静而湿润。</p><p class="ql-block">返程时天色微阴,雨后码头泛着水光,船舵标志静静矗立,像一只指向远方的手。我们登上返程的车,回望这片土地——江水、断桥、国门、铁路,每一处都刻着历史的年轮。这个秋天,我走过丹东,不只是赏了秋色,更是走进了一段未曾远去的记忆。山河无恙,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曾负重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