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游之十:凡尔赛宫与塞纳河

王和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是法国著名的宫殿,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p> <p class="ql-block">1624年,路易十三在此建造狩猎小屋,1661年路易十四开始将其扩建为政治中心,1682年起成为法国宫廷与政府驻地。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时期也对宫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p> <p class="ql-block">法国大革命期间,凡尔赛宫遭到洗劫和破坏。1837年,路易·菲利普国王将其修复并改造为“法国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内部的“战争画廊”。</p><p class="ql-block">两侧陈列的名人半身像、大幅战争主题油画,与华丽的建筑空间融为一体,直观传递出凡尔赛宫作为“法国历史博物馆”的文化内核,能从中感受到法国王室的历史叙事与精神传承。</p> <p class="ql-block">穹顶拱券的对称设计、高大的大理石立柱,构建出极具压迫感的纵向空间,金色饰边与浮雕天花板的细节,将法式古典主义的“庄重与华丽”发挥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视频更有说服力。</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宫最具标志性的镜厅(Galerie des Glaces),穹顶之上的巨幅油画(由夏尔·勒布伦等大师创作),以神话与历史场景为主题,色彩浓烈、人物动态极具张力,将“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权力叙事融入艺术表达,每一处笔触都彰显着王室对“荣耀与权威”的标榜。</p> <p class="ql-block">三幅连缀的战争主题油画,以宏大的场景、激烈的人物动态(士兵冲锋、硝烟弥漫的战场),还原了法国历史上的关键战役,色彩浓烈且层次丰富,将战争的紧张感与史诗感传递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顶部大面积玻璃天窗引入充足自然光,既照亮了廊道,又在木质地板与墙面装饰上形成温暖的光影层次,柔和地烘托出庄重而典雅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玛丽·莱什琴斯卡是波兰废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女儿,1725年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成婚,成为法国王后。画中孩童身着华丽童装(符合18世纪法国王室子嗣的服饰规范),母子姿态亲密,背景的园林与帷幔元素也呼应了凡尔赛宫肖像画的典型场景设定。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王后的母性形象,更通过精致的服饰与场景,传递出法国王室的尊贵与时代审美。</p> <p class="ql-block">在凡尔赛宫的装饰体系中,这类雕像常以神话或抽象概念的拟人化形象出现,用于传递王室对“秩序、道德、权力合法性”的标榜。</p> <p class="ql-block">巴黎塞纳河上的比尔哈凯姆桥(Pont de Bir-Hakeim),桥于1905年建成,最初名为“帕西桥(Passy)”;1948年,为纪念二战中法国自由军在利比亚比尔哈凯姆战役的胜利,正式更名为现名。</p> <p class="ql-block">桥梁采用铸铁拱形结构,拱券线条流畅且富有韵律感,绿色的金属桥身与塞纳河的水面形成色彩对比,既展现了19世纪工业建筑的硬朗质感,又因河岸植被、船只的点缀增添了柔和气息。</p> <p class="ql-block">游船很多,通过一个多小时的游船航线,能够观赏塞纳河两岸的历史建筑和巴黎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被塞纳河两岸的建筑与桥梁吸引的女孩。</p> <p class="ql-block">修复后的巴黎圣母院,依然还在继续修复中。</p> <p class="ql-block">雕塑来自“Bateaux-Mouches(塞纳河游船品牌) 的私人收藏”(底座铭牌信息),由艺术家Philippe Pasqua创作。这类艺术装置常被放置在塞纳河沿岸的游船码头或公共空间,属于城市公共艺术计划——旨在通过先锋艺术打破传统景观的边界,为巴黎注入现代创意活力。</p> <p class="ql-block">塞纳河游轮上拍的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