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工具 ‍赋能英语课堂 ‍——临潼区举办高中英语课堂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主题教研活动

临潼区教学研究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深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发展,10月15日下午,临潼区“巧用思维工具,赋能思维发展——高中英语课堂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主题教研活动,在区教学研究室四楼会议室举办。来自临潼区宋三娜“名师+”研修共同体、相关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齐聚一堂,共探思维工具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之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本次主题教研活动中,五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围绕高中英语课堂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分享了思维工具的创新应用方法,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多元且实用的思路。</span></p> 临潼中学 姜芬:聚焦高三复习,以工具提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临潼中学姜芬老师立足高三英语复习备考,聚焦效率提升。她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定语从句等核心语法体系,借助 KWL 图表变式开展词汇自主检测,配合气泡图、维恩图、流程图、桥状图等工具,帮助学生系统归纳知识,主动思考,突破复习瓶颈,实现高效备考,提升逻辑思维与归纳能力。</span></p> 铁路中学 徐方圆:解析工具应用,融思维于课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铁路中学徐方圆老师以 “思维工具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 为切入点,从 “为何用”“是什么”“怎么用” 三大维度展开分享。她深入解析新课标要求下思维工具的核心价值,系统介绍多种实用工具,并结合新人教版教材案例,详细示范工具在阅读课各环节及听说课全流程的应用,助力教师将思维训练深度融入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批判与创新性思维。</span></p> 铁路中学 黄杜娟:聚焦课堂实践,促思维进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铁路中学黄杜娟老师聚焦思维教学工具的课堂实践,探讨图形组织器、思考框架与合作讨论工具的应用。通过思维导图、KWL 表、故事山、5W1H 等工具在阅读、写作及批判性思维培养中的具体策略,引导学生实现从低阶到高阶思维的进阶,促进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协同发展,打造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建构的课堂生态。</span></p> 西咸新区铁一中金湾中学 申汇:深耕读写课堂,让思维可视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咸新区铁一中金湾中学申汇老师围绕《思维可视化工具在高中英语读写课中的实践应用》展开阐释,深入探讨思维可视化的意义、工具内涵及在读写课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思维可视化工具作为 “连接文本与思维的桥梁”,将学生思维过程清晰呈现,助力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养的跨越,提升读写思维能力。​</span></p> 教研员 宋三娜:直击教学痛点,赋方法予教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区教研室高中英语教研员宋三娜直击当前高中英语教学 “重知识记忆、轻思维发展” 的痛点,系统阐述 “思维可视化” 理论,介绍思维导图、思维地图等实用工具。通过阅读、写作、听说等课型的丰富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将工具贯穿课堂各环节,引导学生实现从信息提取到深度思辨、从机械模仿到创意表达的思维进阶,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生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活动最后,教研室副主任田振中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田主任从核心经验、落地路径和建设要求三方面展开。他指出,思维工具是构建知识体系的 “脚手架”、贯穿课堂环节的 “纽带”、实现素养跨越的 “桥梁”。在落地路径上,教师需紧扣新课标,科学选工具,重视连贯性与层次引导。针对区域高中英语 “思维型课堂” 建设,要求各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组织校内研讨;教师加强学习创新;各课题组与研修共同体发挥引领作用,推动英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发展转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次教研活动以思维工具为纽带,搭建了优质教学经验分享与交流的平台。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所悟融入后续教学实践,推动英语课堂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发展”深度转型,为临潼区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新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撰文:宋三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校稿:任啊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任啊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审:王江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终审:王 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