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文本解读与仿写迁移教学实践研究教学示范课

昌江第三小学教研室 邓永林

<p class="ql-block">  黄秋老师主持的《小学语文高段文本解读与仿写迁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课堂教学示范课研讨交流活动于2025年10月13日上午在录播室开展,课题主成员何深琴、张秋荣、钟仁强、邓永林等部分语文老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p> <p class="ql-block">上课伊始,黄秋老师首先复习导入。接着给出文中的仿写例句,出示了学习的4个任务单。并要求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任务单:</p><p class="ql-block">一、任务单一</p><p class="ql-block">仿写“我是星星……我是大自然……我是朱元素之女……”之后学生通过动笔练习仿写,小组交流仿写例句,教师评价。</p><p class="ql-block">二、任务单二</p><p class="ql-block">仿写“清晨,我……傍晚,我……”之后学生通过动笔练习仿写,小组交流仿写例句,教师评价。</p> <p class="ql-block">任务单三</p><p class="ql-block">写“我在……使……我微睡时……</p><p class="ql-block">;我在……使……我醒来时……之后学生通过动笔练习仿写,小组交流仿写例句,最后教师评价。</p> <p class="ql-block">任务单四</p><p class="ql-block">写“我……我……我……之后学生通过动笔练习仿写,小组交流仿写例句,然后教师评价。最后教师小结仿写教学方法,如何构句成段,构断成章的写作方法;如何围绕“托物言志”展开,整体达成了“掌握写法、完成仿写”的基础目标。</p> <p class="ql-block">最后课题小组成员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点评研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p><p class="ql-block">教学亮点:</p><p class="ql-block">1.降低仿写门槛,通过表格梳理《花之歌》“事物行为→特点→象征意义”的逻辑,提炼出“具体表现+精神内涵”的仿写公式,让抽象的“托物言志”变得可操作。</p><p class="ql-block">2. 素材引导贴近学生认知:提供“自然类+生活类”的事物参考,避开复杂意象,引导学生从“旧书包”“老钟表”等熟悉物品切入。降低了“选物难、挖志难”的问题,仿写参与度较高。</p> <p class="ql-block">存在问题:深度与个性不足,部分学生流于表面:</p><p class="ql-block">1. “象征意义”挖掘较浅,缺乏独特思考:多数学生的仿写停留在“奉献”“守护”“坚强”等常规内涵,鲜少出现个性化表达。</p><p class="ql-block">2.评改环节流于表面:同桌互改仅围绕“是否有特点、是否有意义”展开,未引导学生评价“语言是否生动”“情感是否真挚”,教师的评价语言也过于单一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  此次《花之歌》课题仿写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明确了课题“从解读文本到如何仿写实施”的路径,后续将围绕“精准仿写支架构建”“仿写任务情境化设计”展开深入探索和实践研究,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