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蝉的世界

宋福宝

引 子 <p class="ql-block">  广东的十月上旬,暑气仍未褪去,闷热像一张无形的网,悄无声息地笼罩着周遭。直到夕阳沉落,繁枝茂叶撑起的浓荫里,才渐渐漫出几分沁人的凉意,让身体从燥热中挣脱出来,寻得片刻舒适。</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我照例在维港半岛花园的小区里散步。行至路边时,一阵清亮的蝉鸣忽然撞入耳中,像一串猝不及防的音符,瞬间牵住了我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循声望去,那只秋蝉正伏在距地面一米多的树干上。它通体裹着深褐的壳,翅膀微微振颤,每一次鸣叫都带着全身的较劲,声浪滚过枝叶间,在静谧的傍晚里格外分明。</p><p class="ql-block"> 撞见这秋日里的生灵,我心头涌起几分好奇,掏出手机轻轻凑近,将它振翅鸣叫的模样录进视频里。</p><p class="ql-block"> 兴之所至,随口吟出几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半岛园深静,繁枝绿意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忽闻蝉韵起,暑气锁清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了声声叠,林幽因噪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欲将鸣蝉捕,近岸却缄喉。</p><p class="ql-block"> 这般光景,倒也算得秋日里的一桩小趣了。</p> 走近蝉  认识蝉 <p class="ql-block">  蝉,这一昆虫世界里极具辨识度的生灵,其学名正是我们夏日里耳熟能详的“知了”。</p><p class="ql-block"> 成年蝉的体长通常在2至5厘米,而生活在南亚的帝王蝉是其中的“巨无霸”,体长可达到约7厘米,堪称蝉类中的体型巅峰。</p><p class="ql-block"> 从身体结构来看,蝉遵循昆虫纲的典型特征,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刚毛状的细小触角与能刺入树皮吸食汁液的细长口器;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节均对应一对足,为其攀爬提供支撑;此外,它还拥有两对轻薄透明的膜翅,搭配上突出且视野开阔的复眼,让它既能灵活穿梭于林间,又能及时察觉周遭动静。</p> 蝉的一生 <p class="ql-block">  蝉的成虫寿命极短,且羽化时间集中在夏季,立秋时已完成交配产卵的生命周期而自然消亡。‌ 这一现象与蝉的生物钟、环境温度变化及生命周期阶段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蝉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蝉卵是蝉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其形态特征与孵化过程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p><p class="ql-block"> 蝉卵的形态特征:外观上蝉卵呈细长椭圆形,长度约1-2毫米,宽度不足1毫米,形似微型米粒。颜色呈现渐进变化:初产时乳白或淡黄,随后转为赤豆色,最终定型为深褐色。‌‌</p><p class="ql-block">‌ 附着方式‌:雌蝉用产卵器在树枝上切割出约2mm深的纵向裂缝,每穴产20-30粒卵,卵粒整齐排列于木质部缝隙中以避光防天敌。‌‌</p><p class="ql-block"> 蝉卵的生存挑战:卵的孵化周期‌,在自然环境下需经历6-10周胚胎发育,部分品种需越冬休眠,次年夏季孵化。严寒天气可导致未充分隐蔽的卵粒冻死率达40%以上。‌‌</p><p class="ql-block">‌ 存活概率‌:野外孵化率不足50%,若虫入土成功率约30%,最终羽化率仅为7%-10%。人工养殖通过恒温(28-34℃)恒湿(70%RH)调控,可将孵化率提升至60%以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雌蝉产在开裂树楂上的卵粒</p> <p class="ql-block">  蝉的若虫阶段完全在土壤中度过,它们以刺吸植物根部的汁液获取养分,是不折不扣的“地下隐士”。不同种类的若虫地下蛰伏期差异显著:普通蝉通常为2至5年,而著名的周期蝉则要历经13年或17年的漫长等待,才会迎来破土而出的时刻。当时机成熟,若虫便会爬出地面,在树干或岩石上完成蜕壳,最终羽化为能展翅飞翔的成虫。</p><p class="ql-block"> 这一自然现象也衍生出著名的军事谋略《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此计的核心在于“存其形,完其势”,即通过保留原有阵形、伪装未动的表象迷惑敌人,在看似不变的局势下,暗中掩护主力部队完成转移或撤退,实现“脱身而不被察觉”的战略目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若虫变为蝉的脱壳视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成虫的寿命相对较短,只有数周至数月的时间</span>。成虫的主要任务是交配和产卵,不进食或仅少量吸食树汁,能量储备有限。‌‌</p><p class="ql-block">‌ 成虫期的关键时间点与立秋的关联关系:</p><p class="ql-block"> 1、 羽化与繁殖时间‌:成虫在6月末至7月大量羽化,7月下旬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高峰期。完成产卵后,成虫因能量耗尽而死亡。‌‌</p><p class="ql-block">‌ 2、立秋的时间节点‌:立秋通常在每年8月7日左右,此时成虫已进入生命末期。立秋后气温下降,加速了成虫的代谢衰竭,导致其死亡。‌‌</p><p class="ql-block"> ‌ 3、环境温度‌:蝉成虫活动依赖较高温度(20℃以上)。立秋后气温降低,成虫无法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进一步加速死亡。‌‌</p><p class="ql-block">‌ 4、种类差异‌:不同蝉的若虫期长短不一,但成虫期均较短。例如,周期蝉虽若虫期长达17年,成虫期仍仅4-6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蝉的生长周期图</p> 蝉鸣发声器 <p class="ql-block">  雄蝉的腹基部有一个独特的发声器,这个发声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通过鸣肌的伸缩使鼓膜振动,从而发出响亮的声音。而雌蝉则因为身体构造的原因,无法发声,被称为“哑巴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雄蝉能发出三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集合声,一种是求偶声,还有一种是受惊时的鸣叫声。</span></p><p class="ql-block"> 蝉的叫声更倾向于集体活动,且每一群蝉中都会有一个领头蝉。当领头蝉发出鸣叫时,其他所有蝉会纷纷响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共鸣现象。这种群体行为不仅展示了蝉的社会性,也为大自然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同蝉的鸣叫方式</p> 蝉鸣:夏日的生命交响与繁衍密码 <p class="ql-block">  求偶与交配‌:雄蝉通过发出响亮的鸣声来吸引雌蝉前来交配。这种鸣声不仅是对雌蝉的召唤,也是它们领地宣示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 每到盛夏,林间此起彼伏的“知了”声便成了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乐章,而这高亢鸣叫的“演奏者”,则是雄性蝉。雄蝉的发声秘密藏在腹部的特殊结构——音镜中,它并非依靠翅膀振动,而是通过音镜下方发达的肌肉高频收缩与舒张,带动薄膜快速震动,从而将声音能量放大并传播出去。这种独特的发声机制,能让雄蝉的鸣叫声穿透茂密枝叶,最远可传至数百米外,在嘈杂的夏日环境中精准传递信息。</p><p class="ql-block"> 雄蝉的鸣叫绝非无意义的“聒噪”,而是承载着生存与繁衍的双重使命。一方面,这是它向雌蝉发出的“求爱信号”,清亮、持久的鸣声如同一份“健康简历”,向雌蝉展示自身强健的体魄与优良的遗传基因;另一方面,当有其他雄蝉闯入领地时,鸣声会瞬间变得急促、尖锐,化作“警告宣言”,明确划定领域边界,驱离潜在的竞争者。</p><p class="ql-block"> 对于雌蝉而言,雄蝉的鸣声是它筛选配偶的关键依据。雌蝉虽没有发声器官,却拥有极其敏锐的听觉,能从众多鸣叫声中分辨出频率稳定、节奏有力的个体,这类雄蝉往往肌肉更发达、生命力更旺盛,与之交配能显著提高后代的存活率。一旦选定配偶,雌雄蝉便会完成交配,而此时距离它们成虫羽化仅过去约1个月。短暂的成虫期里,蝉用一场夏日鸣唱完成生命的传承,随后便悄然落幕,为下一年的盛夏交响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蝉的交配方式为体内受精,核心是雄蝉通过特殊的生殖结构将精子传递给雌蝉,整体过程围绕“求偶-授精-产卵”三步展开,精准适配其短暂的成虫期。</p><p class="ql-block"> 1. 求偶定位:雄蝉通过鸣唱吸引雌蝉后,雌蝉会爬向心仪的雄蝉,用前足轻触雄蝉身体,完成“确认意向”的互动,相当于为后续交配“放行”。</p><p class="ql-block"> 2. 授精过程:雄蝉会将腹部末端的阳具(一种硬化的管状结构)插入雌蝉腹部的生殖孔,将精子注入雌蝉体内的受精囊,精子在此处暂时储存,等待与卵子结合。</p><p class="ql-block"> 3. 产卵完成:交配结束后,雌蝉会寻找新鲜的树枝,用腹部的产卵器(尖锐的锯齿状结构)在树枝表皮划开小槽,将卵子逐个产入槽内,同时释放储存的精子完成受精,最终让受精卵在树枝中发育,开启下一代生命周期。</p> 三种常见蝉 <p class="ql-block">  最常见蝉的种类有三种:蟪蛄蝉、蒙古寒蝉和黑蚱蝉。</p><p class="ql-block"> 蟪蛄蝉的体型非常小,接近树皮的颜色。我们一般抓到的是雄蟪蛄,而雌蟪蛄则不发声,除非用灯光或声音诱捕。雄蟪蛄的叫声非常斯文:滋~~~</p> <p class="ql-block">  蒙古寒蝉的体型比蟪蛄蝉稍大,偏绿色。它们的叫声比较招摇,尖细且洪亮,“滋了~滋了~滋了~,因此很容易发现雄蝉。蒙古寒蝉的蝉体较为美观。</p> <p class="ql-block">  黑蚱蝉的体型较大,叫声响亮。“吱~",是人们比较喜欢捕食的一个品种,据说未羽化前口感最佳,它们身上附有短短的金色细绒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蝉。</p> 寒蝉 <p class="ql-block">  立秋后还能听到蝉鸣,其实是寒蝉在叫。首先要明确立秋后的蝉和夏天的蝉不一样。根据节气划分,立秋三侯里专门有一候叫“寒蝉鸣”,说的就是这种秋蝉。</p><p class="ql-block"> 寒蝉分布于中国的广东、广西、云南和印度的锡金。</p><p class="ql-block"> 寒蝉是人类最早认识的昆虫种群之一,在晋、汉时代已饲养供娱乐用。唐代长安有赛蝉习俗,聚蝉鸣叫,以久暂为高低,称为“仙虫社”。别名有:蝉、油蝉、知了、碣馏侯、碣了子(皖北俗名)。</p><p class="ql-block"> 寒蝉比夏蝉要小,体色主要是青赤色,翼纹骸黑,身上还带有褐色的斑纹,腹部有一个倒三角形的斑纹。叫声也更微弱,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比如广东、广西这些地方,他们对温度特别敏感,气温低于22°C,就不怎么叫了。现在虽然已经10 月,但广东气温还在22°C以上,所以还能听到它们的叫声,寒蝉的寿命大概20天左右,立秋后陆续羽化,但随着天气变凉,数量会快速减少。</p><p class="ql-block"> 寒蝉与夏蝉明显的区别是,在鸣叫时间上,夏蝉在盛夏,寒蝉则在夏末秋初(立秋前后);在叫声特点上,夏蝉洪亮、持续,寒蝉低微带悲凉感;在温度度数上,夏蝉喜欢高温,30°C以上叫的最欢,而寒蝉在22°C以上都会叫,但立秋后昼夜温差大,它们叫的时间也会变短。在体型颜色上,夏蝉较大,黑绿色;寒蝉较小,青赤带黑斑。在文化形象上,夏蝉代表欢乐,高高在上;寒蝉通常象征离别悲凉和秋天的萧瑟感,用寒蝉的叫声来烘托秋天的凄凉氛围。还有一个叫“噤若寒蝉”,形容人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p><p class="ql-block"> 寒蝉的特殊性‌是在立秋后鸣叫,但鸣叫是繁殖行为的表现,并非生命力旺盛的迹象。其鸣叫后很快死亡,因此古人将“寒蝉鸣”列为立秋三候之一。‌‌</p><p class="ql-block"> 古人常用寒蝉的叫声来形容秋天的凄凉,比如刘勇那句寒蝉凄切,就是借着寒蝉的声音表达季节变换的伤感。下次听到秋后的蝉鸣,不妨留意一下感受季节的变化。</p> 周期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暗穴深藏十七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凌霄一唳仅旬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蝉蜕骨机缘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蝉噪声声夏夜忙</p><p class="ql-block"> 从这几句话里可以看出,最懂数学的是金蝉。</p><p class="ql-block"> 蝉的一生,99%的时间是在地下度过的,当你听见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时候,已经是它们最后的时光了。</p><p class="ql-block"> 全世界的蝉种类超过二千多种,品种不同,若虫在地下的时间长短就不同,最短的一般就一两年,长点的一般三年或五年,最长的能达到13年和17年。这种生命周期在昆虫界那绝对是超级寿星了。其他绝大多数的昆虫一般都只有一年或更短的生命周期,所以蝉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昆虫。但是羽化后的生命阶段是非常短的,一般只有一周左右,最长的也就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雄性会拼命的发出鸣叫,吸引雌性来交配。</p><p class="ql-block"> 那么,幼虫在地下这么多年,它们都干点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明确的是,它们在地下不管多少年,并不是休眠状态,而是一直在吃饭成长。他们会根据自己成长的不同阶段,寻找粗细合适的树木根茎,吸食树根里的汁液。而且,随着季节变换,低温的不同,它们也会随时变换在地下的深度,这个期间会经历四到五次蜕皮,最后变成土黄色的身体,然后在某一天的夜晚破土而出,爬上树干,完成最后一次羽化后蜕变成蝉。而羽化之前的土黄色若虫也常被叫做知了猴、知了龟,以及金蝉蜕变成蝉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吃金蝉的习俗可谓历史悠久,吃法有很多,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油炸金蝉了,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被称为蛋白质之王,是天然的高蛋白食物,从民间野味到五星级酒店都被列在菜单里,只不过价格差距比较大罢了。一般便宜的一盘几十块钱,而在星级酒店里,则能卖到几百上千块。虽然人们都知道它营养高,但是无论是烤着吃还是炸着吃,说实话好些人都是不敢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油炸后的金蝉上餐桌</p> <p class="ql-block">  关于潜伏周期长达十三年和十七年的蝉呢,也被叫做周期蝉,主要生活在北美洲的东部地区,最出名就是十七年的蝉,它们会在地下蛰伏十七年之久,然后一同破土而出。每当十七年出现地面的时候,场面是极其壮观的。根据过往的统计,一次性出现的数量可以高达上百亿只,这对北美人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各种关于十七年蝉占领了机场,占领了白宫等等新闻那是报道不断。这只能说明一点,他们没有掌握蝉的烹饪方法。这要是放在咱们这儿,可能就是周期性的盛宴了吧!</p><p class="ql-block"> 这些周期的规律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因为都是质数,所以也被叫做了质数蝉。那为什么蝉会选择这些质数作为出土时间的周期呢?原因总结下来啊,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点:第一,为了避免地球自然灾害,之前讲史前地球的影片里提过,以前地球经历过多次冰河期,那么对于蝉来说,减少地面活动有利于种族的延续和发展,因此他们选择尽可能长的在地下待着,一直到繁殖才从地面出来。第二,为了避免同类竞争,十三年和十七年周期的蝉在同一年出现的情况,要二百二十一年才会遇到一次,这就减少了对繁衍空间和食物的竞争关系。如果是偶数,比如四年,六年,十年,那么出土时间十年左右就可能相撞一次,那就会造成很大竞争了。第三,为了避免被天敌所捕食。蝉的天敌们也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果蝉的生命周期不是质数,就会出现很多和天敌的周期重叠相遇的机会,那么为了最大概率减少与天敌相遇,十七年的周期是一个最大的极限之数。而如果是十九年或二十三年的话,又会因为时间过长,造成幼虫顺利破土而出的概率降低。所以十七年是最适合蛰伏的最长质数时间,而且即便在出土的那一年被天敌遇上了,十七年的周期也足以让猎食者忘了它们,没有哪个猎食者会把它们列入常规食谱中,当它们再次出现时,天敌的后代们可能还没搞清楚这些东西能不能吃他们就已经完成繁殖任务了。</p> 蝉的文化 <p class="ql-block">  蝉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蝉被赋予了复活和永生的象征意义,常被用作葬礼中的陪葬品。而在西方文化中,蝉则常被看作是演奏家的形象,甚至竖琴的标志上也常常见到蝉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蝉的形象也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古诗中的“流响出疏桐”,还是现代散文中对蝉声的细腻描绘,都展现了人们对蝉这种生物的独特情感和深厚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蝉以其独特的形态、生活习性和文化意义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p> 世界上角蝉掠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云山三刺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网脉梨胸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黑圆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条屈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条弧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撒矛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胸三刺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橡树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侧黄美角蝉</p> <p class="ql-block">粗角弓背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刺弓背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淡纹异胸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斑扇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纹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墨西哥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野牛角蝉)美洲斑头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双叶塔冠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球结拟蚁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叉拟蚁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鹿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结异胸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拟蜂异胸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尖枝背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沃氏伞背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球结犄角蝉(巴西角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露盾角蝉</p>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