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独库公路,全称“独山子至库车公路”,是国道G217线中的一段,北起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南至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全长561公里。这条公路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山峡谷,纵跨天山,一半路段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一路行去,沿途串联起独山子大峡谷、“空中草原”那拉提、“九曲十八弯”巴音布鲁克、库车石林大峡谷等核心景区, 沿途风光可以“一日看四季,十里不同天” , 被誉为“新疆最美公路”和“英雄之路”。</p> <p class="ql-block">在天山深处喀什河畔的乔尔玛烈士陵园里,安息着修建独库公路牺牲的168名军人。</p><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尼勒克县乔尔玛镇后,专程前往烈士陵园,纪念缅怀筑路英烈。</p> <p class="ql-block">路是躺下的碑,碑是竖起的路。561公里,历时十年,168名筑路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条“英雄之路”,堪称中国公路建筑史上的丰碑。为纪念这些英勇的筑路者,在乔尔玛大桥南端建立了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独库公路是连接新疆独山子与库车的国防公路,1974年8月由解放军三支部队及新疆交通厅筑路队共近3万人动工修建,1983年8月主体竣工,公路的贯通使南北疆之间路程缩短600余公里。</p> <p class="ql-block">独库公路地形复杂,有三分之一是悬崖绝壁,五分之一的地段处于高山永冻层,跨越了天山近十条主要河流,并翻越海拔3000米以上的玉希莫勒盖、铁力买提、哈希勒根3座冰达坂。280多公里路段位于海拔2000米以上雪线区域,施工环境极端恶劣,年平均气温-9℃,最低达-46℃,常年面临塌方、雪崩等灾害威胁。</p><p class="ql-block">在长达十年的建设中,筑路官兵克服“飞线”开凿、悬崖施工等难题,完成3352米隧道、65座桥梁、上千道涵洞及258.5米防雪走廊等工程,创造了公路建设奇迹。</p> <p class="ql-block">步入烈士纪念馆,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洗礼。</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墙上挂满了展板。一幅幅图片上是在艰苦环境下作业的年轻军人清澈的目光、朴实坚毅的面容;一块块烈士生平事迹版载入了筑路史册;还有玻璃柜里陈列的锈蚀的刚钎、砸坏的工帽、冻硬的大衣上的破洞……,讲述着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泪水一次次模糊了我的双眼。</p><p class="ql-block">副营长姚虎城,陕西城固县人。1971年1月入伍,1971年7月入党。1978年4月9日在独库公路110公里处组织施工,因雪崩牺牲,时年28岁,中央军委授予姚虎城“雷锋式好干部”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指导员李善国,因塌方牺牲,留给新婚妻子最后一句话: 我上山,很快回来。</p><p class="ql-block">番禺籍战士邓龙辉被称为“情书王子”,他在修路期间写下170多封家书,却从不提及危险与艰辛。多次执行除雪任务,在一次雪崩中,他被卷入几千立方米的雪流,幸而被推土机掀至山坡边缘,奇迹生还。然而一年后,同一地点再次发生雪崩,他和5名战友不幸牺牲。</p> <p class="ql-block">杨北城烈士事迹介绍</p> <p class="ql-block">周文飞烈士事迹介绍</p> <p class="ql-block">飞线悬命,生死咫尺。独库公路上280公里的“飞线”路段,由于地形险峻,只能通过“飞线”施工法推进。战士们将自己绑在绳索上,悬吊在千米高的悬崖边,手持风钻打眼放炮,脚下便是万丈深渊。这种被称为“空中打炮眼”的作业方式风险极高,稍有不慎便会坠落身亡。</p> <p class="ql-block">零下46°的达坂上,铁镐砸向永冻层,火星与冰屑齐飞。</p><p class="ql-block">哈希勒根隧道海拔高达3400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之一,筑路者在缺氧环境中用原始工具打通了这条“天路咽喉”。</p> <p class="ql-block">在老虎口最险峻的路段,平均每公里牺牲3人,可见施工之惨烈。一次施工中,一块巨石压住一位四川籍战士,战友们用钢钎撬石未果,最终只能含泪引爆。</p><p class="ql-block">冬季气温低至零下40度,战士们挤在雪洞中过夜,靠意志力坚持作业。</p> <p class="ql-block">独库公路的每一块石头,都浸染着烈士的汗水与鲜血;每一公里路程,都镌刻着无名英雄的忠诚与奉献。</p> <p class="ql-block">高耸入云的烈士纪念碑正对着陵园入口处。上书: “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 ,纪念碑后镌刻着烈士的名字。 </p><p class="ql-block">在10年的公路建设中,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战士牺牲,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仅18岁。</p><p class="ql-block">草木岁岁新绿,168座墓碑整齐排列在纪念碑后的山坡上,如同一支永不散队的方阵,默默守护着这条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天路。</p><p class="ql-block">站在烈士墓前,年轻军人长眠于此,不由得让人心痛动容。</p><p class="ql-block">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168颗星辰永耀天山。</p> <p class="ql-block">退伍老兵陈俊贵,是独库公路乔尔玛烈士陵园的管理员。他因1980年执行任务时班长郑林书的临终嘱托,在天山脚下为168名修路烈士守墓40余年。</p><p class="ql-block">1980年4月独库公路大会战中,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四名战士奉命求援。生死关头班长将最后一个馒头让给年龄最小18岁的陈俊贵,班长郑林书与战友壮烈牺牲。陈俊贵获救后于1985年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返回乔尔玛为战友守墓,承诺的"三年之约"延长为一生坚守。他带着家人一起日常维护陵园,走访烈士家属,替牺牲战友为父母尽孝,用行动诠释"知恩感恩"的军人品格。"天山深处的坚守",成为独库公路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俊贵和妻子孙丽云</p><p class="ql-block">孙丽云19岁就跟着陈俊贵上天山,一守就是40年。40年青丝成雪,她把一个女人最好的时光献给了天山。</p><p class="ql-block">40年来,陈俊贵每次擦拭墓碑就像当年班长为他掸去肩头的雪。人间正是有了这样重情重义的人,而变得美好变得值得。</p><p class="ql-block">2013年陈俊贵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奖。</p><p class="ql-block">颁奖词这样说: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守望天山,致敬英雄!</p> <p class="ql-block"><b>谢谢您的赏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