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煌煌百廿年历史,支撑起江西省九江一中伟岸的身躯;百廿年历程中走过的无数学子名师、志士仁人,他们的经历、业绩、乃至音容笑貌,构成了九江一中校史鲜活的血肉和灵魂。九江一中历史和现实的名师如群星闪烁,使九江一中人文蔚兴,俊彦辈出,金钟高奏,声震四方。本篇仅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名师的传说作一辨正与宣扬,他们是九江一中历史上名师的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江一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素有名师“三蔡两姚”的说法,三蔡:蔡希欧、蔡君岑、蔡湘隆,两姚:姚剑云、姚隆甲。九江一中2002年百年校庆时编撰的《百年人物志》、拍摄的百年校史电视专题片《百年树人》,均有他们的生平事迹介绍;九江一中110周年校庆时展陈的校史馆有他们的生平事迹展览:可为佐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大学教师陈忠教授向我问起,关于九江一中名师“三蔡一汤”的说法,“汤”指谁?我早听说过这种提法,“三蔡”确指蔡希欧、蔡君岑、蔡湘隆,“汤”究竟是谁,我不甚了了,于是在九江一中退休老教师群中普遍问询,也没有定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说,一汤是汤伯其。此说是九江一中退休教师程良慧提供,程良慧是九江一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她读高中时就听母亲说过,姨夫汤伯其很有名,是九江“三蔡一汤”的“汤”,据九江一中2002年编撰的《校友录》记载,汤伯奇,出生于1910年,毕业于光华中学,1949年8月至1950年在九江一中任教,语文教师,后在九江县一中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一说,一汤是萧敦汤。此说由九江一中周明学、徐心信两位老师提供。周明学老师就“一汤”的问题询问了陈林森老师。陈林森是九江一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他和同班同学、蔡湘隆老师之子蔡荫光都认为,“汤” 萧敦汤,“一汤”并非姓汤,而是取其名字中的一个字。遍查网络,有一条关于萧敦汤的信息。《知乎》载有名为“南塘少阁主”的文章《抗战时期迁入宁都的学校与政府机关一览(1938-1945)》,其中有段文字:“1945年元旦前后,(九江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熊恬出于对学生安全和学校退路等因素的考虑,派教导主任吴翼甫和三名教员朱克文、宋教民、萧敦汤赴南丰创办分校,以备不时之需。抗战胜利后,九江市各外迁师范学校先后复员,九江女师于1945年冬,由宁都、南丰两地复员于九江原址。”说明萧敦汤老师倍受学校重用。据悉,萧敦汤老师是九江县人,九江师范优秀物理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蔡一汤”应是民间对九江教育界名师说法,关于“一汤”,我没有到九江县中(今柴桑区一中)、九江师范(今职业大学)求证,也没作其他的深入探讨。周明学老师作为资深的历史教师,他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正在作进一步的落实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江一中校史馆在陈展栏目《听从召唤,奋发图强》介绍了“三蔡两姚”的生平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急需大量各方面的人才,与其他学校一样,九江一中自然要担当起这一使命。解放初期的九江一中,拥有一大批优秀教师,其中代表者就是“三蔡两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蔡希欧先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蔡希欧,1902年出生于南昌县三江镇一书香门第,与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蔡方荫先生是堂兄弟。他是遗腹子,由母亲抚养成人。“五四”运动前后,在新思潮影响下,蔡希欧迫切要求到新式学校求学,几经磋商,终于得到了祖母和母亲的支持,进入南昌豫章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蔡希欧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1925年—1927年,蔡希欧进入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继续学习(与著名化学家张青莲为同窗),获得学士学位。1928年2月一1959年2月,在省立九江中学高中部任教,同时授数学、化学两门学科,此后被调到九江大学任数学教授。75岁后,才离开讲台,回南昌与子孙同享天伦之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蔡希欧先生仍坚守九江一中讲台,以他坚韧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及深厚的学识功底,为中华民族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迄今为止,九江一中历史上最耀眼的理论核物理学家、军事家、医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数学家等等,大多出自于他的门下。他是一位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景仰的志士型、学者型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蔡湘隆先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蔡湘隆,1914年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之家,九江县人。1927年进入省立第四农校,1930年9月进入省立农艺专科学校附属高中学习,1933年11月考入陆军兽医大学,1938年2月在省兽医专科学校任教,1946年一1970年在九江一中高中部任生物学科导师。1956年被评为高级知识分子,享受九江地区教育界最高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蔡湘隆先生是九江一中著名的“三蔡”中的第二位。他注重仪表,尤其重视言谈举止的儒雅,平易近人,适时、适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文革期间,他被关在牢笼里,仍不忘学生,不忘学校,勉励前去探视他的学生要发奋成才,报效祖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蔡湘隆先生上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先紧张后活泼。所谓“紧张”,就是在正式上课前用10分钟的时间搞一些灵活的小测验;所谓“活泼”,那就是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又充满灵动的授课,最枯燥的遗传基因学说,只要从他的口里吐曲来,都具有了诱人的文学趣味。他深得同行和学生的拥戴,他的音容笑貌至今还保存在已是古稀之龄的学生们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蔡君岑先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蔡君岑,生于1906年6月,九江市十里铺人。7岁进私塾,到13岁时,已认真学习了《四书》、《书经》、《诗经》、《左传》、《战国策》、《史记》、《文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古文观止》等典籍。记忆力甚好,大多能背诵。15岁考入省立三中(今九江一中),21岁毕业;24岁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28岁毕业回九江,在九江一中及省内多家中学任教。解放初,任九江一中校务委员会主席,一年后调九江师范,文革中调往九江市委党校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蔡君岑能教高中语文、英语、地理、历史诸门学科。这些学科的授课,蔡君岑先生都能驾轻就熟,尤为突出的是,他能把学科教学及研究与教育学生立志、报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即使是地理课,亦能收到同样的教学效果,正因为这样,他教过的学生无一不是堂堂正正的人。退休后,蔡先生仍在家中义务执教,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一视同仁,不取分文报酬,一直坚持到90多岁。2011年,蔡先生逝世,享年105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姚剑云先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姚剑云,江西萍乡人,1919年生,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地理系。1949年2月来到九江一中担任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姚老师平时酷爱学习,经常手不释卷,知识非常渊博,而备课和批改作业又一丝不苟,因此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他教地理,可以不看课本,在黑板上准确地画出任何一个国家的地图;他教英语,那流畅的口语和美国人没有两样;他教数学、物理,很快成为毕业班的把关老师。他讲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生动、情绪饱满,声调抑扬顿挫恰到好处,很能吸引和感染同学,许多人反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一位在国外的学者曾经深有感慨地说:“我离开九江一中以后,再也没有遇见过像姚剑云那样学识渊博的老师了!”可见他在学生中留下的深刻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他被评为九江市首批国家特级教师,不久又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先后担任省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市科协副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5年姚剑云老师因癌症病逝于九江,终年76岁,学校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姚剑云老师毕生工作于九江一中,奉献于教育事业,他在遗嘱中嘱咐家属,将骨灰的一部分撒在学校的校园内,可见他对九江一中、对教育事业感情的真挚和深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姚隆甲先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姚隆甲,1915年2月生,湖北黄梅人。1932年考入江西省立九江乡村师范(九江一中前身)高中师范科,1936年8月毕业;1936年8月至1942年7月,先后在小学、航务处、陆军军医政治部、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1942年8月考入重庆育才学院教育专修科,其后,在江苏南京市多家中学任教;1949年2月至1958年在江西省立九江第一中学执教,任工会主席:1958年8月以后,在九江师范、九江市六中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姚隆甲教国文课和历史课。如何上好国文课,他认为“无定法”当视具体内容而定。他的国文课是最活泼的、最受学生欢迎的,也是最能让学生学到知识的课。历史课教学,他都自己编写讲授大纲,把注入式教学改变成“比较”“研究”性的学术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严谨”、“认真”是他的治学精神,一堂课的内容要花三堂课以上的时间备课,批改学生作业,不放过一点一撇的不规范。教学之余,他始终坚持学习,在社会学方面,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见解。学生对他的评价很高,他总是说:“我还勉强能够做一个中学教师,仅仅勉强而已”。他喜欢同学生在一起,喜欢学生提意见,甚至征求学生的意见,致使他在教育教学上步步走向“精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向为九江一中、九江教育界作过贡献的名师们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背景音乐:《历史的天空》(古筝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