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二)

陀罗山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毛主席在井冈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洪流 348×198cm 197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井冈山地区军民,利用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相互混战、井冈山地区敌人兵力相对空虚的大好时机,采取积极发展的方针,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团结并改造当地农民武装,逐步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走上了一条立足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正确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画《毛主席在井冈山》,人物造型具有戏剧性,主要人物有“亮相”的神韵。如前景背负大刀,手拄梭镖的形象,虽然背对观众,但结实的身材、稳健的姿态,犹如雕塑般坚实刚劲。毛泽东的形象更是气宇轩昂,他习惯性的叉腰动作和前挥的左臂,既有诗人的豪情,又有战略家的气概。环绕在毛泽东周围的战士群众,形象的选择和位置的摆放也经过了精心安排,一组梭镖打破画面的均衡,使过于稳定的画面增添了动势和张力。作品朴实严谨,艺术语言大巧若拙,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理想主义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井冈山会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式廓 142X210cm 195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央档案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开始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由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和湘南农军组成的工农革命军,与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组成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开始编两个师,一个教导大队,旋即取消师部,改为6个团由军部直接领导。全军万余人,枪两千余支。接着在宁冈召开了中共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第四军军委,毛泽东任书记。5月4日,在砻市广场举行会师大会,正式宣布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建立(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王式廓创作的油画《井冈山会师》,描绘了毛泽东带领着井冈山队伍欢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的情景,画面中朱德风尘仆仆但神采奕奕,毛泽东的右手正向朱德伸出,左手紧握着帽子,突出的骨节传达出一种动态和力量,透露出人物激动的心情。 整个画面构图富有动感 ,人物倾斜的姿态和喜悦的表情都再现了当时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朝霞的余晖也象征着中国红色革命运动虽处于初期,却蓬勃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井冈山会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何孔德 260×190cm 198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何孔德的油画《井冈山会师》,画面更加宏大,毛泽东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已经来到了井冈山,军民夹道欢迎,红旗挥舞。画面层次分明,纵深感较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井冈山会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林岗 200×380cm 197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国家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林岗油画《井冈山会师》充分运用色彩表现空间,利用色彩的微妙变化来体现远近、转折关系,以此形成“色彩的交响”。画面中湛蓝的天空,高大的青松,以及迎风飘扬的红旗,使得整体气氛热烈而欢快。毛泽东、朱德两位伟人紧紧相握的手,既有“会师”的象征涵义,又起到了“画眼”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别山农民起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严敦勋、翁元章 140×250cm 195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别山农民起义,即黄麻起义。1927年11月14日晨,中共黄麻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领导黄安、麻城两县农民自卫军、义勇队和群众两万余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一举攻克了黄安城,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一批反动官吏,打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的革命群众。随后成立了黄安县革命政府,并将黄安、麻城两县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画《大别山农民起义》选取起义队伍攻克城门的典型瞬间,反映了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行动。作者用“藏”的方式来构成画面,透过洞开的城门来展现起义战士的英勇和顽强。城门内狼藉景象全部隐在高墙的阴影里,前景里挥动木椽躬身冲锋的队员,和敌人滚抱在一起的战士,以及倒塌的半扇城门,地上零星的弹壳等细节,使大面积的暗影显得整体而不空洞。率先进入城门的一组人物,他们手持斧头、锄头、大刀、钢叉等原始的冷兵器,正在奋力追击逃窜之敌。逆光的造型,突出了他们动势极强的外轮廓,犹如一组气势恢宏的雕塑群像。右侧一名挥动手枪的指挥员生动逼真。阳光下,呐喊前进的起义大军,由于是透过城门进入画面的,虽然所占空间不大,人物也不多,但位置处在光亮处,视觉上却非常强烈显著,有以少胜多之妙。</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广州起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何孔德 郑洪流 180cm×110cm 196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27年12月11日,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杨殷等组织领导国民革命军以及广州工农武装联合举行了广州起义。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军占领了广州绝大部分市区,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建立革命政权的大胆尝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画《广州起义》选择了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广州市工人、农民和市民热烈拥戴革命政府的欢庆场面作为表现的主题。从整体看,它具有主题所必须的欢快气氛。如画面主体一组高举“广州苏维埃”匾牌,挥动红旗、欢欣鼓舞的起义军战士和工人赤卫队员,左侧是一组分发、搬运战利品的人物,右前景是张贴公告的女兵和儿童,右侧是准备巩固胜利成果的起义军队伍,这些颇具匠心的人物组合和情节设置,对主题起到了很好的说明和烘托作用。画面街道建筑与树木、横幅、旗帜的描绘,粗放中不失精确,而远景中的众多人物,虽寥寥数笔,却神态毕现,体现了作者驾驭大场面绘画的杰出能力和塑造人物的非凡功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平江起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许宝中 249×169cm 198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28年7月22日,国民党军湖南省独立第5师一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湖南省平江县举行武装起义,部队番号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12月中旬,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画《平江起义》选取了彭德怀、滕代远二人带领起义军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的情节来展开画面。画面主体是起义队伍由县城向江边行进,由舢板搭建的木桥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彭德怀一身戎装走在队列前面,他的面部表情果敢而倔强,极富个性特征和魅力,挥动的右手似乎正在向驻足的群众打招呼;紧随其后的滕代远,形象稳健忠厚,目光坚定。作品吸收了苏联写实油画的特点,注重画面的素描关系,造型严谨,色彩沉稳。形象刻画也有所突破,减少了以往历史画较为浓重的戏剧效果,人物神态更加生活化,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揭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古田会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何孔德 290×175cm 197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这座古老的祠堂里,召开了载入人民军队建设史册的古田会议。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八个决议,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从此,这支注入了政治灵魂的工农武装脱胎换骨,成为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支旧武装的新型军队。这支新型人民军队从古田出发,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画《古田会议》既庄严肃穆又轻松愉快的画面氛围,寓意了会议将非同凡响。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自觉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光辉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百色起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何克敌、刘汉 173×222cm 195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组织领导武装起义并创建了中国工农军第七军。该次起义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画《百色起义》描绘了百色起义成功后,起义军战士与农民军欢庆胜利的场面。画面以人物群象为表现主体,右侧一名手扶枪托开怀而笑的士兵,与手握步枪目光炯炯的农民军,是作者着意突出的两位主要角色,他们代表了起义队伍的主要组成结构,戏剧化的姿态具有象征意味。背景欢呼起义的队伍,尽情表达着对胜利的喜悦。围观的壮族老人、妇女、孩童也显得欢欣鼓舞。作品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色彩厚重统一,用笔朴拙有力,体积感强;人物造型具有民间美术朴拙大方的特征,形象真实,贴近生活,有浓厚的乡土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宁都起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叶南 孙韬 张哲 60cm×80cm 202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1年春,第二十六路军被调到江西“围剿”中央苏区,“围剿”失利后防守宁都。九一八事变后,多为北方人的第二十六路军希望返回北方抗日。但坐镇南昌指挥“围剿”的蒋介石派重兵堵住他们北上的道路,引起官兵们的强烈不满。12月上旬,在该路军秘密工作的中共特别支部得知蒋介石下令逮捕军中国共产党员的情报后,随即与该部参谋长、中共秘密党员赵博生商定,并于14日举行起义。1931年12月14日,在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领下,宁都起义爆发,起义官兵17000余人,拘捕了少数反动军官,解除了不赞同起义的二十五师师部的武装,封闭了国民党的县政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军“反围剿”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洪流 崔开玺 张文源 艾轩 327×562cm 1978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10万多人,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多人,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此役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的第一个战役,取得了反“围剿”的重要经验,使中央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与扩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画作品《红军反“围剿”的胜利》由远及近地再现了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欢欣鼓舞的热闹场景。画面的空间通过一支行进中的红军队伍延伸出来。整条队伍呈“C”形,将作品分割成左右两部分。左下角,战败的敌军垂头丧气地蹲在一边,与红军队伍高涨的士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右上角的空地上,毛泽东与朱德等人站在古树前,一边交谈,一边看着胜利归来的红军队伍;毛泽东深邃的眼神体现出对战役胜利后的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告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尹戎生 150×280cm 195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红军第二十四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画《告别》描绘的是父老乡亲送别红军的场景。作品画面上,天空阴云密布,崇山峻岭间风雨欲来,冷色调渲染的画面映衬出人物情绪,反映了离别时刻的依依不舍。老乡们为红军战士送来布鞋等物品。一位红军将领紧紧握住老大娘的手,面色凝重而坚毅。远处,一支红军队伍已经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出发,一面红旗高高飘扬在队伍前面。作品用绘画语言生动细致地表达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送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靳尚谊 油画 137×242cm 195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国家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举世闻名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59年,画家靳尚谊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了油画《送别》,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出发前和于都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湘江战役·1934</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庆涛 219×469cm 200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国美术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付出了巨大代价。短短70公里的路程,中央红军走了4个日夜,以牺牲5万余人的代价,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企图彻底消灭红军的阴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幅画以湘江战役为主题,表现了在战争血与火的表层之下,红军面临的恶劣战场形势横渡湘江的瞬间。画面视角几乎从正面展开,在固定视域内纳入最开阔的景象和众多人物,这种构图方式强化了“铁流”的前进感、力量感和节奏感。分成数组的人物形象,与浮桥的斜线组合出一种紧张的动荡感。红军战士踉跄蹒跚的身影中,蕴藏着巨大且坚韧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将中革军委七位主要领导人(博古、李德、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置身于红军队伍艰难前行的队伍中。且处于同一错落的构图里,使作品形成了一种戏剧性冲突的矛盾漩涡,让观众能直观感受到当时红军所面临的复杂局势以及领导人们在困境中的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通过对光影的处理来营造氛围和突出重点。画面中,一缕云光照在毛泽东的脸上,他手拄木棍,神情凝重,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和思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忠魂-陈树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武发 120X190cm 2019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树湘任中国工农红军红5军团第34师师长。1934年11月下旬,在湘江之战中,他率领部队付出重大牺牲,在完成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抢渡湘江的艰巨任务后,负伤被俘。1934年12月18日,在敌人押送前往长沙的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时年29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强渡乌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魏传义 180×130cm 195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湘江战役后,蒋介石调整部署,迅速向湖南省西部的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赶筑工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北去湘西的路上。1935年1月,为实现新的战略方针,中央红军强渡乌江,把国民党“追剿”军甩在乌江以南地区。该画描绘了强渡乌江的激烈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画《强渡乌江》再现了红军指战员不畏牺牲,冒着枪林弹雨强渡乌江的战斗场面。作品中汹涌冰冷的江水呈现冰蓝色,江对岸苍茫一片,此岸悬崖峭壁。江中的红军战士扎筏而行,竹筏横竖错落。战士们身负着红缨大刀和步枪,或撑篙划桨,或涉石攀岩,或射击投弹。画作虽是静态,但观者的耳畔仿佛已闻枪声大作、江水滔滔。山势突兀,向江面呈倾轧之势,象征着红军战士面临的处境之难,突出了“强渡”的艰险。奋力登岸的4位战士是画作描绘的重点,他们的形象机警顽强。作品在构图上呼应有致、节奏明快,生动刻画出红军战士英勇善战的神采。而悬岩、江水、远岸,层次分明的构图处理,更是将战斗的过程交代得清晰又有戏剧性。</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娄山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全山石 189×338cm 1975-1978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国家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5年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中央军委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之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命令一下,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即到遵义城北门四团驻地部署了战斗任务。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当即率部队北进,部队抵板桥,消灭敌人一个前哨排,同时对娄山关敌情进行侦察,决定采用一路正面强攻、一路绕关东小道突袭的战斗攻克娄山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画作品《娄山关》充分反映红军胜利攻占娄山关的历史场景。作为决策人物的毛泽东虽然被置于中景的位置,但却是画面构图的最高点,最吸引人的目光所在。红军前行的队伍与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者们以动态呼应,并形成高与低、静与动的对比,画面因而充满生气。</span></p>